日前,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管理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要求将手机管理纳入中小学日常管理,防止学生沉迷网络和游戏。那么,在智能设备越来越成为生活必需品的当下,究竟如何落实通知要求,遏制手机使用的低龄化趋势,切实守护孩子们的“光明”未来?记者进行了走访。
学生视力问题不容忽视
前不久,在新华医院崇明分院眼科,6岁的琪琪被诊断为弱视。面对医生的询问,琪琪母亲一脸惭愧:寒假期间,家长们忙于工作,手机等电子产品成了孩子主要的娱乐方式,一天下来,琪琪玩手机的时间超过2个小时。
该医生介绍,琪琪的情况并非个例。因过早使用手机、错误的用眼习惯等因素,儿童近视率近年持续上升。记者在眼科发现,前来排队检查视力的人群中出现低龄化趋势。“孩子假期在家时,我没有过多地约束,想着放假了就让他玩会儿吧;谁知,现在却成了‘手机控’,视力直线下降。”一位正在排队的家长张女士说。
“影响视力是一方面,沉迷于手机还容易产生孤僻、情绪暴躁等心理问题,严重的甚至影响学业。”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中心一位咨询师说,业余生活中放松身心、自我“充电”的方式有很多种,引导孩子科学合理使用手机,已刻不容缓。
引导学生科学使用手机
那么,该如何引导孩子合理使用手机等电子产品、教会孩子学会自律呢?
记者走访发现,在崇明,不少中小学早已将手机使用规范纳入校规,规定学生原则上不能带手机入校园。除此以外,一些学校还要求学生在双休日每天使用手机的时间不超过一小时,以此减少学生对手机的依赖,引导他们正确使用电子产品。
“从进入小学开始,无特殊情况,老师要求不许孩子带手机到校。真有事要打电话,孩子们可以去学校门卫室以及教师办公室寻求帮助。”市民吴女士的女儿在西门小学上四年级,对于学校的规定,她非常支持。
不过,也有少数学生缺乏自我约束能力,无法做到科学合理使用和管理手机,甚至沉溺于手机游戏,严重影响休息和学习……
教育部门有关负责人表示,此次印发通知,让学校对手机的管理有了更明确的依据。《通知》明确,学校应当告知学生和家长,原则上不得将个人手机带入校园。学生确有将手机带入校园需求的,须经学生家长同意、书面提出申请,进校后应将手机交由学校统一保管,禁止带入课堂。
根据《通知》,学校还将细化各项要求,制定具体落实措施,将手机管理纳入学校日常管理,制定具体办法,明确统一保管的场所、方式、责任人,提供必要保管装置;通过设立校内公共电话、班主任沟通热线等途径,解决学生与家长通话需求。
家长也需同样“给力”
其实,手机不仅仅是规范使用的问题,更是教会孩子如何学会真正的自律。为此《通知》明确,学校要通过多种形式加强教育引导,让学生科学理性对待并合理使用手机,避免简单粗暴管理行为。各校要做好家校沟通,家长应切实履行教育职责,形成家校协同育人合力。
对此,业内人士建议,除了学校发力,家长也须同样“给力”。学龄前儿童正值生长发育关键期,家长要带头放下手机,通过阅读、运动等方式充实家庭生活,不要在孩子面前做“低头族”。中小学生使用手机、电脑上课时,要适度降低屏幕的亮度和对比度,上课每半个小时要休息十分钟,做眼保健操或极目远眺。
“面对沉迷手机的学生,家长要耐心帮助孩子走出误区。”业内人士认为,有些孩子也许不能很好地遵守约定,但是,学校和家长不能简单地把他们的手机一收了事,而是应先了解他们放不下手机的原因和诉求,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家长要积极营造融洽和谐的家庭氛围,采取正面管教的方式,尊重、理解孩子的需求,可以从未来生活规划入手,让孩子制订生活和学习计划,在自我管理中品尝成功的喜悦,降低对手机的依赖。
“学会正确使用和管理手机看似是小事,实则是培养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未来走上社会也能从容‘驾驭’自己的生活。”
原创文章,作者:晴天,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bnfrf.com/97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