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网上流行一个词汇叫“鸡娃”,意思就是那些望子成龙的虎爸虎妈,不断给自己子女都在给自己的娃打“鸡血”,激励孩子上进,让孩子去拼搏。
我发现当年那些说读书没用,自己没读书不后悔的人,都在拼命“鸡娃”,考试分数出来了比谁都关心,各种补习班没少上。
虽然他们表面看不上读书这件事,其实是表象,是为了掩盖自己的不足,但又不想比读了书的人混得差。
因为在社会上吃过亏,知道读书重要性,只有把希望寄托到子女身上,希望子女能够通过读书改变命运,有钱的目的不是为了让自己子女也成为土豪,而是去获取到不是有钱就能买到的资源。
比如高中名校的一个名额,重点大学的一纸通知书,不过那些后来有钱的人,比穷人更早觉悟,他们更明白读书的重要性,也会拿自己所有资源去促成这件事。
而穷人孩子一要靠思想早熟的觉悟,二要靠老黄牛般的努力,因为他们父母这一代在精神和知识上不足以引领他们,在资源上也只有用时间去弥补。
“鸡娃”已经成了社会一个普遍现象了,也是这个社会环境造成的,如果你不努力,就会落后,其实就是新一代的“进化论”:物尽天择,适者生存。这个社会资源是有限的,但只会更多倾向优秀的人,也决定了很多人会挤破脑袋去成为“二八定律”中的“二”,可实际上只要社会资源总量不变化,不断“鸡娃”只会完成不断的内「卷」。
河北就是这个样子,在衡水模式的改造下,年年出高分生,甚至出现将近满分的情况,整体水平很高,但是河北就这么多指标,学生们只能不断内「卷」,去争取不多的机会,付出比别的省份更多的努力。
教育资源的分配也是考出来的,在刚过去不久的长沙中考,据了解真正有资格上公办高中的学生可能一半都不到,近五万人参加中考,高中大概录取2.2万人,如果上不了公办普高,很多人只能进私立学校,或者是职高,而上长沙“四大名校”的竞争程度堪比高考。
好在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还是公平的,但是关键时刻要做好抉择,否则一生遗憾。因为整个社会的文化水平都在提高,所以即使那些曾经坚持“读书无用论”的父母也会卷入竞争的漩涡中,中国人就是喜欢攀比,也不会接受自己家的孩子比别人矮半头
原创文章,作者:晴天,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bnfrf.com/92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