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沉迷游戏一直是社会比较关注的话题,也一直存在争议。在网络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不让孩子接触网络似乎是件不太可能的事情。
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周围的小朋友,一旦有时间就会捧着手机玩游戏。有些家长觉得只要给了手机孩子就会安静下来,大人也会得到片刻的安宁。也有很多家长为此倍感担忧,生怕游戏毁了孩子的前程和健康。
漫画:张建辉
家长有家长的担忧,孩子沉迷游戏也有他们的理由,到底应该怎么看待这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呢?
家长为啥不让孩子玩游戏?
答:耽误学习成绩、影响身体健康
实例一:学习成绩下滑严重
金阿姨被问到手机游戏对孩子的影响时,一脸愤懑又略显无奈的说道“要想毁了一个孩子,就给他一部手机!”
金阿姨的女儿小琳是名初中生,自从接触了手机游戏之后,便沉迷其中,甚至可以不吃饭不睡觉,半夜家人睡着后,还会偷偷爬起来继续玩。
虽然小琳小升初的成绩还不错,但是自从玩了游戏之后,从起初的班级前10名,掉到了现在的20多名。如今只要提到小琳的学习成绩,金阿姨就甚是头疼。
实例二:影响孩子身体健康:高度近视引担忧
除了影响学习成绩外,不少家长也反映,孩子玩游戏后视力情况就特别糟糕。一位学生爸爸王先生苦恼的说道“如果正常学习、正常用眼、根本不可能这样。这两年没怎么管他,如今视力高达500多。”
这位王先生打趣的说“儿子班里的学霸也就200度,儿子考试成绩比他少300分,倒是在眼睛上给我找回来了!”
实例三:母子二人斗智斗勇难逃游戏“魔掌”
张阿姨多年来就想要让儿子小睿戒掉游戏,母子二人斗智斗勇也没能让儿子戒掉。
起初小睿玩网游,家里便断网;小睿便玩起了单机游戏(不用联网);随后张阿姨听信了同事的建议,每天上班将显示器的连接线拔下来带走,天真的以为这样就能阻挡儿子玩游戏了!
网络配图
就是这个举措,让儿子“逼”到了网吧打游戏。张阿姨得知儿子去网吧打游戏就更气愤了,表示“网吧环境多乱啊,学坏了怎么办?”此后张阿姨对小睿各种严格管制,同时也引起了小睿的逆反心理,张阿姨很不开心的说:“我们俩这几年吵的所有架,几乎都是因为他打游戏。”
实例四:原本温和的孩子突变“暴躁”
同样的烦恼也困扰着胡女士,她11岁的弟弟平时性情很温和,从来没有和同学吵架过。“在玩游戏的时候,如果被打断就会很暴躁,甚至还会说出一些比较暴力的话。还会拿着玩具枪,模仿者游戏里面的场景射击。”
网络配图
上面说到的都是家长的担忧和烦恼,那么事件的“主角们”到底是怎么想的呢?
孩子为啥非要玩游戏?
答:为社交和放松、图荣誉和满足
实例一:玩游戏的同学聊天时插不上嘴:“尴尬!”
小帅是一名初中生,周围的同学都在玩时下热门的手机游戏,相比较以往的单机手游,这些网络游戏比较注重好友之间的互动。一下课,小伙伴们就常常聚在一起讨论游戏。
小帅说”如果你不去了解这些游戏的话,周围人聊天你插不上嘴,其实挺尴尬的。”
而刚开始玩游戏的动机仅仅不想被同学们叫“书呆子”。而这一解释,也代表了很多孩子:其实并没有很喜欢玩,只是迫于社交压力,需要了解一下。
实例二:我爸妈搞了这么多“幺蛾子”,让我压力更大!
“你们那个时代的娱乐是打纸牌,我们这个时代就是打游戏。同样是娱乐,为什么你能打牌,我就不能打游戏啊?”一位今年刚升入高中的小强面对质疑这样回应。小强表示对于父亲限制自己打游戏的行为十分不理解,他还认为,游戏不过是一种轻松方式,不必妖魔化。
网络配图
小强还表示自己完全可以控制游戏时间,并不会因为游戏而荒废学业。希望父母可以相信他。反而和家长的争辩中浪费过多时间和精力。此外小强还认为“我都不觉得学业压力有多大,倒是我爸妈搞了这么多“幺蛾子”,让我压力更大。”只要聊到游戏相关话题,小强就觉得自己和父母之间有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
实例三:论操作和意识,他们都得服我
一位高二学生小钰常年打游戏戴上了厚厚的眼镜,学习成绩一般,但是她却是某款游戏的“全服第三公会”会长。
小钰在接受采访时扶了扶眼镜说道:“论操作和意识,他们都得服我。在这款游戏里,我还是比较有话语权的吧。”
网络配图
小钰平均每天打游戏的时间有7个小时左右,因为在游戏里可以得到生活中所不能提供的荣誉感和满足感,这也是她玩这款游戏3年之久的重要原因之一。
面对家长的担忧 孩子的理由,社会应该怎么办?
答:封堵不如引导、鼓励社会实践
为了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社会各界都采取了一些相应措施,其中就包括:游戏公司核实用户身份、推出防沉迷系统、网吧禁止未成年人进入等。
网络配图
学生的看法:
高中生小玉认为:“你要好好学习的话,就不会玩游戏了,但是你要是不好好学习,就算你不玩游戏,也会干别的。”在小玉看来,粗暴地制止,是治标不治本的方法。
老师的看法:
“对于沉迷游戏的学生来说,游戏的刺激太强了。而社会、学校的交往和学习,如果无法提供对等的刺激,自然对他们不具有吸引力。”已有10年教龄的米老师说,如果学校为孩子提供参与校园生活的成功体验,家长给予孩子关心陪伴及一些积极的刺激,比如:旅游、打球、唱歌、画画等有趣味的活动,就更容易把孩子的注意力从网络世界拽回到现实生活。
校长的看法:
北京市呼家楼中心小学校长马骏深有同感。她认为,与其封堵,不如正面引导,倡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与现实社会发生联系。“10年来,我们寒暑假从不给孩子留大量的作业。我们的作业,都是实践、体验项目,而且是家庭亲子项目,引导家长陪伴孩子一起做有意义的事情。”
“我们学校总结归纳出了PDC理念。这是英文project(项目)drive(驱动)create(生成)的简写,强调通过项目驱动方式,达成育人目标。”马骏解释说,“这样的理念,就是希望学生从课堂走进生活,重在培养孩子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学以致用;希望学生从学校走进社会,重在培养孩子的生活能力和社会适应力。”
互联网+我的阅读之旅
马骏还表示,现在的孩子都是网络原住民,防沉迷不能因噎废食、把他们与互联网的联系彻底屏蔽。“我们正在共同做一个项目——‘互联网+我的阅读之旅’,引导孩子们更多地发布阅读任务,展示学习成果、创作文学作品,同时可以建立书友圈、交朋友。通过这些,来提升孩子们的阅读素养、人文素养。”她说,“网络并不都是风险,它还可以让孩子们学到很多东西。”
对于未成年人沉迷游戏的问题,还需要各界人士进行良好的引导。如今仍有很多成年人沉迷于游戏无法自拔,更何况心智还未成熟的未成年人呢。网络游戏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被它控制的“人心”。最后,让我们一起努力,为青少年营造一个良好的网络游戏环境吧。
原创文章,作者:晴天,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bnfrf.com/91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