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痴迷游戏,“缺乏优越感”是关键原因
这位父亲的儿子刚刚步入高二,按理说,应该全面进入学习状态,以应对即将到来的高三。然而他却在这样紧张的时刻痴迷游戏。可以预见,如果不及时调整状态,成绩大幅度下降是必然的。
此时在办公室坐立不安的父亲,一直强调孩子贪玩、自控力差,加上自己没有好好管教,导致出现了这样的局面,他渴望有人能给他指点迷津。我理解他的心情,说了一些安慰他的话,同时告诉他,自控力差只是让孩子沉溺游戏的一个原因,不要忽视另一个关键原因——“缺乏优越感”。
由于性格内向,他儿子甚少与其他同学交流,在学习成绩上的表现也比较一般,身上表现有明显的自卑、脆弱等特点。现实生活的长期压抑,让玩游戏成为他发泄情绪的手段。而一旦在玩游戏的过程中找到了现实世界所无法提供的满足感,便会沉溺其中。
无论是青少年还是成人,都有一种在任何环境下都要追求优越的冲动,人的本性是无法忍受长期的屈从和低下。在被忽视和被蔑视的环境中待久了,会自然地产生自卑感、紧张感和不安全感,并产生一种攀登更高一级目标的强烈渴望。
这位高二学生,因交流障碍、成绩一般,同学们几乎不主动找他,他也羞于主动找其他同学,这造成他长期感觉自卑和不安。他急于通过某种方式摆脱这种状态,以让自己达到新的高度,进而获得一种平等甚至优越的感觉。
不幸的是,父母没有及时提供正面的帮助,而他的能力又无法改变一些事实,造成他成绩难有起色,性格持续内向。
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实现“卓越”的目标,就只能在虚拟世界找寻存在感和成就感。游戏中的“持剑闯天下”、“广结侠义士”让他产生了一种高峰体验,于是深陷其中。
不少家长忽视了“缺乏优越感”这个点,仅从自控力的角度去分析,以至于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甚至不断加重。
“缺乏优越感”会产生自卑情结,进而让孩子对游戏更加痴迷
当一个人把自己与他人比较,产生“自己不如他人”的情绪体验时,便会出现自卑感。有了自卑感,人们就会为了消除这种感觉而不断拼搏、追求卓越。因此只要这种感觉只要不严重,带来的负面影响就不大。
不过,如果自卑感很严重,就会阻碍人们对优越感的追求,进而形成自卑情结,这在因身体器官缺陷而产生自卑的人群中比较常见。比如口吃,会放大孩子的自卑感,让他变得更加灰心丧气。
一边是现实世界的失落,一边是游戏世界的痛快,所以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会对游戏越来越依恋,对现实生活越来越排斥。
笔者曾与一位网瘾少年深入交流,他说“在游戏中,只要努力了,又舍得花点钱,就能成为名人,还有很多的朋友,而在学校里,无论自己如何努力,总是那个被瞧不起的人”。现实生活中长期缺乏优越感让这位少年自卑感越来越严重,导致自卑情结的产生,以至于对游戏更加痴迷。
让孩子正确追求优越感,要从4点入手,这样才能很好地解决问题
每个孩子都在追求优越感,家长的责任就是把这种追求引向正面和有价值的方向,并确保孩子的努力追求带给他们的是精神健康和幸福。
第一,帮助孩子科学认知“追求卓越”
很多孩子在追求卓越的过程中总是不停地将自己与他人比较,或者强制性地给自己找个参照物。如果发现自己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仍然无法超越或达到那个“参照物”所在的水平,便有了放弃努力的打算,甚至渐渐沉沦。
家长要告诉孩子,判断自己是否卓越,不能只横向比较,要纵向比较,倘若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自己相较于之前有进步,就算完成了“追求卓越”的一个阶段性目标。人跟人之间是有区别的,不应以别人为“参照物”拟定奋斗目标,这只会给自己带来痛苦和困惑。
第二,用积极的语言让孩子慢慢找回现实生活中的成就感。
孩子沉溺游戏不好好学习,不少父母会责备甚至辱骂孩子“混账东西”。父母的恶语相向不仅无助于事件的解决,反而让父母与孩子关系的裂痕越来越大。有的孩子还因此“破罐子破摔”,干脆就做个父母嘴里的“混账东西”。
而如果是用积极的语言对孩子的点滴进步做出正面友善的评价,则会让孩子认识到现实生活中的自己有很多可取之处。“缺乏成就感”的孩子若是能在现实中慢慢找回成就感,就会主动地慢慢地脱离虚拟世界,整个事件就会在往好的方向发展。
第三,行动上做出努力,让孩子从现实生活中感受到积极体验
行动上的努力比语言上的调整更为重要。父母自己要首先要做到远离手机、远离游戏,然后再带孩子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多让孩子接触一些新鲜事物,以转移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与此同时,父母要与孩子共同面对诸多困难。孩子学习成绩一般,家长要与孩子一起找原因、想解决办法,并尽全力去解决。每解决一个问题,每有一点进步,孩子都能从中找到希望和持续对抗困难的勇气,渐渐地,孩子找到自信心,“缺失优越感”的状态也会慢慢改变。
另外,带孩子走进大自然是必不可少的,有些时候,孩子情绪很差,但看到花开了,草绿了,心情就会舒畅很多,这是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倘若孩子本身性格偏内向,与大自然亲密接触,也能较好地促进孩子心理气质偏向开放
第四,必要时,需要进行适当的医学诊疗
对游戏的严重痴迷,是一种游戏成瘾的表现。而成瘾是一种疾病,需要进行适当的治疗。
全国有约百家网瘾戒断机构,以及相当数量的网瘾训练班、夏令营。这其中存在不少灰色地带,有些机构运用非常治疗手段,借机敛财。家长一定不能“病急乱投医”,要带孩子去正规医院接受正规治疗,选择精神疾病专科医院或者综合医院的精神科或心理科,不要去社会上的各种非医疗机构,防止治疗过程中出意外,带来不必要的伤害。
数据显示,在我国约八亿的网民中,学生群体超过四分之一,12—16岁的青少年是网瘾高发人群,其中不乏有极端案例。
每个孩子的内心都渴望被接纳、肯定、赞赏和尊重,如果他们在现实生活中能不断获得成优越感,就不必在虚拟世界中寻找安慰。让孩子不再“缺乏优越感”,才能让孩子彻底远离游戏。
原创文章,作者:晴天,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bnfrf.com/89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