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岁网瘾少年,玩游戏偷刷父母17万血汗钱

有个家长来我院咨询,说她家5年级的儿子,在家上网课时,用她的手机玩网游,偷刷近5000元。

她的银行卡没有开消费提醒,她和丈夫都要上班,只能留孩子一个人在家上网课。

相比5000元的损失,她更大的担忧是已有了网瘾的孩子,日后一旦脱离掌控,就可能以更大的瘾,做出更疯狂的事儿。

 

这个咨询,让我想起前两天前,微博上有个女孩的求助:

她14岁的弟弟,正读初中。从过年到现在,利用上网课的机会,往各种各样的网游里充钱,竟然刷了父母高达17万元。

这两个案例,应该引起很多家长的思考:

我们的孩子,为什么痴迷网络游戏?

一次次用父母的血汗钱,一掷千金?

仅仅因为,孩子贪玩不懂感恩吗?

仅仅因为,网游商家没有良心吗?

这里面,有着深层的问题。

这些问题,是我们这代父母都要面对的。

网瘾,是一种病吗?

网瘾,学名是“网络成瘾综合征”。在2018年,世界卫生组织将网络“游戏成瘾”列入精神疾病范畴。

医学专家介绍,“网络成瘾症”可造成人体植物神经紊乱,体内激素水平失衡,使免疫功能降低,引发紧张性头疼、焦虑、忧郁等,甚至可导致死亡。

为人父母,需要了解的是:

所有痴迷网游的孩子,大多数有心理问题。

而所有的心理问题,本质上都是关系的问题。

所以,解决孩子沉迷网游的问题,不是诋毁或殴打,而是,解决孩子周边的关系。

这一切关系中,最最重要的,恰是孩子和父母的关系。

孩子沉迷网络,是在找什么?

儿童心理学中,有句广为流传的认知:

所有儿童的问题,都是关系问题。

是的,所有。

用这个认知,去观察沉迷网游的少年,不难得出这样一个结论:

所有沉迷网游的少年,和父母的关系都有问题。

孩子没有从父母那里,获得每个人成长中,最该得到的两个礼物:归属感,和确认自己的重要性。

他不知道自己在父母那里是否重要,或者他已经确认自己在父母那里不重要;

他无法从真实的家庭氛围里,感受到爱和包容;

他睁开眼看见的就是父母麻木冰冷的脸,或者是远在他乡的父母模糊抽象的脸。

那么,在网络如此普及的今天,他会沉迷网游,借此寻找“精神上的父母”。

因为,他渴望去虚拟世界里,和某种事物建立强韧链接,感受那种被需要、被惦记、被关注、被肯定的满足感。

网游本身的诱惑性和刺激性,会给他加倍的体验。

沉迷,一再沉迷,反复沉迷,就成了他孤独的救命稻草。

家长怎么做?

放任不管,让孩子敞开随便玩游戏?

当然不是。

所以,相比打压、控制、要挟、殴打,结合自家实际,在学习和游戏之间,探索出一条平衡路,才是我们最该思考的问题。

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我们真正认识到:

父母改变了家庭关系的模式,关系中最幼小的那个人——孩子——才会真正持久地改变。

网络时代,没有人可以把孩子锁进真空里,永不接触网络。也没有人能监督孩子一辈子,从来不让他接触网游。

为人父母,我们终其一生,能做到的,其实不过两点:

●正视自己的问题,潜移默化中用自己的行动影响孩子。

●改善与孩子的关系,看见孩子的需求,在接纳靠近中,让孩子管理自己

原创文章,作者:晴天,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bnfrf.com/8058.html

(0)
上一篇 2022年4月11日 下午8:45
下一篇 2022年4月11日 下午8:49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