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凯如今上二年级,在学校的时候,总听身边同学说有一款“吃鸡”游戏如何好玩,还有就是同学经常讨论某一款小视频软件,有哪些趣味的事情发生。小凯后来回家,拿起妈妈的手机也开始去玩游戏看小视频,没想到这一玩就不能自拔。
那段时间内,小凯放学之后急匆匆写完作业,就拿起妈妈的手机就玩个不停,小凯妈觉得孩子写完作业了放松会没多大事。结果期中考试成绩一下来,小凯妈愣住了,成绩相比上一次考试整整落后了二十名。
小凯妈察觉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开始严防死守儿子,手机碰都不让他碰。小凯最开始也闹过一段时间,但看妈妈态度严厉,最后还是放弃了。
事情过了一段时间,小凯也不再提玩手机了,小凯妈还是非常欣慰的。不仅如此,小凯每天吃完饭后,就急匆匆回自己的屋子,表示自己要预习下功课,看到小凯的举动,小凯妈就更高兴了。
但有一天,小凯妈推开儿子屋门送水果,却发现小凯慌张的再藏东西。小凯妈顿时有种被骗的感觉,于是火冒三丈搜了小凯身后,竟找出了一部新的智能手机。经过严厉询问,小凯坦白自己拿了过年攒的压岁钱买的手机。
孩子沉迷玩手机,家长的第一反应就是严厉拒绝,绝对不能给孩子留下任何机会。不仅如此,从此将手机视为洪水猛兽,“等你什么时候高中毕业了,再给你买手机,现在就是不行”。
乍一看这样的做法,似乎绝的孩子玩手机的想法与机会。但是我们也不要小看,孩子为了达成某件事的决心。他会想办法借钱、攒钱,甚至不惜偷钱去搞到一部手机。因此,严防死守孩子玩手机效果不大。
但是孩子玩手机问题严重,影响到了学习与生活该怎么办?这几个小技巧家长不妨试一试。
1. 堵不如疏
手机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家长要区分开。一点都不让孩子玩手机,也不太显示,不如主动后退一步,让孩子适当的玩。现在很多手机都有个功能,那就是家长远程操控。通过这个功能,可以限制孩子玩手机的时间以及软件。给孩子讲明白,不是不让玩手机,而是不能沉迷手机。
2. 规定时间
给孩子玩手机规定一个时间段,前提是有效率的完成了自己的事情,吃完饭之后可以玩半个小时。也可以通过奖励与惩罚的方式,成绩上升一名,顺应延长一到两分钟,但是学习成绩下降了,那么时间就要相应减短。当孩子形成了良好的作息,就会将这种方式视为一种规则,也会在规则范围内考虑后果。
3. 转移注意力
孩子玩手机,要么是为了迎合周围人,寻找共同话题,要么是手机中某个要素吸引到了他。家长可以在孩子写完作业后,邀请孩子打回乒乓球,或者打回羽毛球。既锻炼的孩子身体,也转移了他的注意力。
4. 家长以身作则
孩子喜欢玩手机,与家长也有一定关系。孩子小的时候,为了减轻自己的压力,让孩子玩会手机。还有就是,孩子放学回家了,家长拿个手机玩的不亦乐乎,孩子也会受到影响。
因此,家长要以身作则,给孩子树立做好榜样。吃饭的时候,辅导孩子写作业的时候,不要拿出手机。可以和孩子聊聊天,说些孩子感兴趣的东西。
5. 与孩子一起玩
孩子其实也是从众的,希望有个人陪伴。孩子如果沉迷的是某一款手机游戏,那么不妨爸爸跟着孩子一起玩。
规定一个时间,在这个时间内,爸爸陪着孩子一起玩,孩子内心既有了满足,也更加信服爸爸。当规定时间到了之后,爸爸告诉孩子今天到此为止,孩子也不会那么抗拒。
孩子沉迷手机是个世纪难题,每一个孩子出现的状况不同,家长也不要一招禁止试图完美解决。尝试和孩子沟通,了解原因,家长才能更好的对症下药。
原创文章,作者:晴天,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bnfrf.com/80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