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学真的是唯一的出路吗?成绩很重要吗?
我是一个来自西北边陲的人,我一样是九年义务教育,素质教育的漏网之鱼,通常在我生活的地方,上学是唯一的出路,我爷爷放羊,一辈子终身制的那一种,奶奶给国家单位,那时候的粮站做饭,爸爸妈妈则是农民,除了早期靠天吃饭,我们姊妹四人的花销越来越大,父母也会做一些兼职和重体力活贴补家用。
上学能够让你和别人不一样,看到不一样的机会,以及改变命运的钥匙,摁住命运的咽喉。
没有白白的努力,学到就是赚到,不要听人家说,知识改变不了命运的毒鸡汤,事实上,人上人除了吃的苦中苦,还得有文化,有文化只有两种方式,上学和社会经历,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
表弟理科今年甘肃文科二本线504,理科二本线440,表弟考了370,这样的成绩可以上大学,但是主流大学和二本是没有机会的,通常意义上985和211,在未来职场和人生道路中会加分,而三本、独立院校,则是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给资本留下的温床,事实上很多技术学校和专科,则都有一个很好的就业环境,而国家公务员的录取,大部分需要专业对口,统一考核之后才能上岗。
上学真的是唯一的出路吗?对于穷人而言,这是一个稳定的阶层跃迁的通道,成绩重要吗?高考只认成绩,暂时没有德育和口碑的考核,事实上,去年疫情,妹妹坚持在疫情第一线,学校给与了肯定,并且在职业落实上开辟了绿色通道,第一次觉得,其实德育也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且,现在大环境也呼吁孩子素质教育,一定要把成绩不要当唯一标准去认定,当然,成绩是一个硬性指标,因为成绩决定命运,在甘肃,每年都有人复读,而接二连三的复读更是如过江之鲫。事实上,以前教导主任说,早一年机会要好很多,政策年年都在变,就是这样,根本没有太多时间等待你的成长和努力,事实上,父母能撑住的也是少数,因为家庭收入的主要成分严重依赖体力劳动,而大学期间,则是父母身体出现信号的重要阶段,父母在50-55岁是疾病高发期。
或多或少,我身边的父母,叔伯,都有这样那样的疾病,就是因为要赚钱供孩子念书,我们本地是回族比较多,回族没有汉族重视教育,回族一般孩子识字,懂得基本的数学运算,会算账就不读书了,而是在牛肉面馆子,烧烤夜市打工,等到20多岁结婚,然后做清真餐饮,一样养家糊口。
但是现实就是这样讥讽,小时候最笨的孩子,现在是老婆孩子热炕头,而,那些念书,念到25岁,社会摸爬滚打几年之后的人,很多都没结婚,事实上,何种意义的成功讨论一定是见人见智的存在,完全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
当然,极端情况下,成绩未必是最重要,比如父母疾病离世,以及自己身体状况不支持高考,或者经历不可抗力因素造成的客观实际。
但凡有能力保送和提前被校长举荐的孩子,不用参加高考,像有能力为自己未来买单的孩子也可以,写小说,做自媒体,直播,如果不念大学不影响自己生存和发展,职业规划和人生选择,那么,不高考,不看重成绩也可以,事实上天才很少,大部分人都是普通人。
高考,上学,上大学,考公务员,这样才是标准阶层跃迁的路径,如果在这个赛道你冲出来,大概率和父母的命运是不一样的,因为知识改变命运,有知识不一定改变命运,没有知识一定改变不了命运,这是真理。
凡是绝对的,都是有漏的吗,上学真的是唯一的出路,但是有例外,例外可以忽略不计,没有人像别人一样有亿万家产,即便是有亿万家产,人家的孩子未必没有你优秀,事实上,我们知道所有厉害的人的孩子,都在国外留学或者在知名学校里面修行。
普通人放弃高考,就是放弃了你目前见到最有效,时间最短,最能改变命运的唯一机会。
现实就是这样一直内卷下去,别人可以停,可以躺平,你不行,如果你没有上学,你连对象都不好找,别人问你什么学历,你说没念过书,别人一样一脸的鄙夷,除非你很有钱,有房车,有能够吸引到物质女的财务累计和继承权,否则再丑的姑娘一样万紫千红一片绿,房车一个也不能少。
当然现实是残酷的,像王宝强,郭德纲,赵丽颖这些人都是逆袭的榜样,但是这样的人太少,路也未必适合我们每一个人,少做些梦,多做些题,考一个好成绩,进入二本,省的钱就是赚的钱,一个三本学生的花销是一个二本的二到三倍,而一个专科节约的时间你可以多赚一年钱。
父母也有生老病死,父母等不及,根本等不了我们高三补习三年,大学又是三年,研究生又是三年。
大家以为理所应当的存在,是父母血汗和血泪编制的梦,养儿防老,父母不仅需要我们有体面的工作,快速进入人生的第二个阶段,也是刚需,只要能把孩子问题的任务交接清楚,死了也愿意,就害怕天公不作美,在最应该享受幸福的时候,有人缺席了。
我好想说,上学不是唯一的出路,成绩一点都不重要,但是那样会害人,人需要一辈子去买单,这样的代价是生命不能承受之重,穷才是悬在我们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如果我们像乔布斯和马克伯格一样,有能力在大学期间找到自己的路,大学不上都是可以的,但是我们既没有那个勇气、魄力和能力,也没有满江红的战斗意志和将生死置之度外的豪情。
原创文章,作者:晴天,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bnfrf.com/77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