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和家长交流的过程中,有一种现象是让家长特别头痛的。
老师,我家孩子8岁了,一点都不自信,不愿意学习,打骂了不顶嘴,反正就是不肯写。
学习也是能拖就拖,写作业也不肯写,经常看着作业本发呆,注意力一点也不集中,逼得狠了就哭,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小时候对他太严格了,现在发现孩子变得自卑、懦弱、胆小、没自信。现在想改,来得及吗?
平时不愿意说话,不想沟通,被别的孩子欺负了还不敢还手,只会哭,真不知道该怎么办!
类似这样的问题,相信很多家长在日常生活中也有遇到过。
这些问题表现出来不一致,背后的需求却是一样的:孩子长期遭受负面打击,缺乏自信,变得自卑、敏感、安全感不足,学习难以保持专注,以分心走神。
那么,我们该如何解决呢?
在家庭教育过程中,批评孩子也要适可而止,凡事都讲究一个度,过犹不及。
很多家长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存在一种普遍的认识误区——只有批评才能帮助他改正。
可事实真的如此吗?
神经科学家研究了一些经常面临各种刺激(包括长时间遭受牢骚抱怨)的人的大脑。
实验后发现:大脑的工作方式就像肌肉一样,如果让它接收太多的负面信息,很可能导致当事者按照消极的方式行事,更糟糕的是,长时间暴露在抱怨环境中还会使人变得愚蠢和麻木。
简单的来说就是:在日常的学习过程中,如果孩子长期遭受家长的批评和贬损,孩子要么破罐子破摔,要么变得越来越笨,严重影响孩子学习专注度和效率。
加拿大的神经学科研究团队发现,即使是一个最简单的英文词“NO”也会在被试者的头脑中刺激产生压力皮质醇。
实验过程中,研究人员将被试者放在核磁共振扫描仪中,然后在被试者面前快速的闪现一些词汇。
结果发现,就算是最简单的英文单词“NO”也会刺激大脑产生皮质醇。
人体是有代谢皮脂醇的机制的,但是如果长期的慢性压力会在大脑里面持续的产生皮质醇,过多的皮质醇会抑制与记忆加工有关的海马体的神经元产生,而同时刺激负责恐惧情绪的神经中枢的杏仁核的神经元增加。
长此以往就会导致一个人记忆力减退,容易情绪紧张、冲动和焦虑,甚至最终是导致大脑萎缩,影响正常发育。
在解说办法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心理学上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
罗森塔尔效应,也叫“皮格马利翁效应”或“人际期望效应”。
未来发展趋势测验
罗森塔尔和雅各布森,是美国20世纪著名的心理学家,他在一所学校进行了一个叫做“未来发展趋势测验”。
从全校学生名单中随机挑选了一些学生,并告知校长和老师:这些学生是最聪明、智商最高、最有发展前途的。并叮嘱校长和老师保密,否则会影响测试的准确性。
期末时,这些被点到的学生成绩是全校中最优秀的,甚至比其他学生成绩好很多,并且其他品格方面也有很大的变化,这就是“罗森塔尔效应”。
上述实验正是学校和教师对学生的期待,使学生产生了一种努力完善自我的动力。这种企盼将美好的愿望变成现实。
其实每一个人都有可能成功,父母和老师能否像对待成功人士那样期望他、教育他,也是他能否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
那么,在教育孩子过程中,我们该如何帮助孩子提升综合能力,养成高效学习习惯呢?
给孩子期待,赞赏和鼓励孩子,为孩子提供一些方法
从“罗森塔尔效应”中我们了解到,我们对孩子表达自己的期望,只有孩子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期望,才能激发出无穷的力量,才会让自己进步,从而变成自己的期望。
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曾经说过:“人性最深刻的渴望就是获得他人的赞赏。”
当孩子在生活或学习上遇到难题和挫折时,鼓励和赞美孩子,让孩子坚信,只要通过自己的努力,这个期望一定能变成现实。
另外,帮助孩子制定具体的措施来实现这个期望,将这个期望的计划和措施具体化,克服行动中的挫折,不断鼓励,支持孩子朝着这个期望的方向前进。
合理规划学习,科学提升学习力
当孩子出现学习注意力差、效率低、作业磨蹭等情况时,一味的给孩子安排学习计划,增加孩子学习压力,直接影响孩子的学习自信心和积极性,增加厌学情绪的产生,学习出现拖延。
因此制定学习计划时,帮助孩子合理安排学习任务,保证孩子劳逸结合。
我们可以借助心理认知技术,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分析孩子学习思维模式,制定个性化训练方案。
以孩子的情绪、兴趣、习惯等日常学习生活细节为切入点,逐步改变孩子的认知层级和信念,如改善畏难、厌学情绪,做到主动自觉学习,合理改善拖拉、无序的现象,提升孩子的自我规划能力,多方位提升孩子学习力。
原创文章,作者:晴天,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bnfrf.com/76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