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上小学时,我经常能听到单位那些家有初中生的同事们一起吐槽,什么孩子学习缺乏主动性、叛逆、自我中心、顶嘴等等,好像集所有缺点于一身。
我庆幸自己儿子一直以来都很乖,她们却不置可否:等他到了青春期,你就知道了!
天道好轮回,今天,我也遭遇了跟同事们一样的困境。
01
自从上了初中,随着学科增多,学习强度增加,儿子的学习开始变得力不从心。
他的排名也从小学时的中等偏上,掉落到了班级倒数。
学起来吃力,成绩又落后,儿子的自信心屡屡受挫,厌学情绪越来越浓。
他变的暴躁敏感,对学习也充满了抗拒,每一天都在考验我的耐心。
周末放假,我和老公打算带儿子去杭州姥姥家。
周五晚上,儿子只是上了一会儿网课,什么也没干,作业一点没动,就歪在沙发上看电视。
我也没说什么,让他放松放松。
到了快睡觉的时候,我跟他说:把你的学习安排一下,这两天写哪些,带着作业。
儿子就一股脑儿把所有作业都装上了,准备都带走。
我说:你拿这么多肯定写不完啊,能写多少就拿多少啊,不然不也是来回折腾。
然后儿子又把作业全拿出来了,就带了几张卷子。
我觉得有点焦虑,但忍住了没再说话。
等到了杭州,他三两下就把几张卷子给写完了,剩下的时间就心安理得地打游戏。
我实在看不过去,就和他说:你也不多准备点作业,整天就知道玩手机,回去了又要熬夜补作业!
儿子突然暴躁的跳了起来:我都拿上你嫌多,拿少了又嫌少!我到底要怎么做你才会满意?!
我也很生气:我不让你全拿是因为你根本做不完,但你也不用就拿一点儿啊!合理分配不懂吗?!
儿子冲我大吼:那你现在就给我订机票!我现在就回家给你写作业去!你现在马上让我走!
我俩大吵一架,把孩子姥姥吓得够呛,一个本该和谐的周末就这样不欢而散。
回程路上,儿子脸色铁青,一句话都不肯说。回到家就把自己关在屋内,发泄的摔打着东西。
02
听着儿子在屋内砰砰摔东西的声音,我又气又怕,这辈子还没这样讨好过谁!但怎么就拿孩子没办法呢?
想起之前看到的一句话:“教育孩子的时候,谁痛苦,谁改变!”
我也决定开始自我调整,学习怎么教育孩子,为此,我加入了“父母成长训练营”,开始了系统学习。
也是在学习过程中,我才意识到我对孩子无时无刻的包办管理,和软硬交替的控制有多严重!
孩子作业带”多”了,我质疑:带那么多能写完吗?
孩子带少了,我埋怨:怎么就带这么点作业,时间都浪费了。
我的唠叨与挑刺,让儿子觉得自己一无是处!永远做不好!
我的控制欲,让儿子完全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独立行走,感觉自己怎么做都是错的,情绪就上来了。
老师说,唠叨指责、控制包办…这些都是最常见的错误教育方式,很多父母都在无意识地使用。
这样管教孩子,不仅会损害孩子的自我价值感,还会剥夺孩子的自主意志,给孩子带来深深地否定感,是孩子成长道路上最大的阻力。
简而言之,盯着孩子的一举一动,整天“叮嘱”孩子,既是对孩子成长的打扰,又是对孩子能力的剥夺。
可我好像只会这些教育方式了,不这样管教孩子,又该怎么做呢?
老师说:把焦虑转化为具体行动,说出事实、表达期望,但仍把主动权交给孩子!
03
1、把焦虑转化为具体行动
很多时候,家长打着“为孩子好、替孩子着急”的旗号,在孩子身上投射了自己的焦虑。
这种焦虑,会无意识地施加到孩子身上,导致对孩子产生强烈的控制欲和高期待。
而一旦有了期待,就有了对标的标准,这个标准会不自觉地驱使着妈妈,按照自己的意愿去”扳正”孩子。
当孩子没有按家长自己内心的标准做事时,就会陷入失控的焦虑中,从而开始指责孩子,对孩子不满、逆反,进入到亲子矛盾不断升级的恶性循环。
这也是为何老师建议“孩子有病,家长吃药”的原因所在。
当父母不断抱怨青春期孩子的各种问题,实际上,最应该”治疗”和改变的,恰恰是自己。
想要摆脱这种循环,家长可以把每一份担心,都转化为一个具体的行动。
担心孩子考不好,后果严重,那就用心跟孩子一起制定学习计划,尊重孩子的意见和能力,然后就放手让孩子去执行,不时时刻刻去说教、催促;
焦虑孩子玩游戏、完不成作业,那就给孩子充分的自主权,让他自己规划学习和玩乐的时间,不提早预设后果,也不强求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执行。
不管你在担心和焦虑什么什么,都不需要做太多,只要用一个个具体的行动消解。不知不觉,你的焦虑会慢慢缓解,孩子也对自己有了信心。
2、说出事实、表达期望,把主动权交给孩子!
我们在和青春期的孩子沟通时,都犯了一个错误:过分关注具体事务(例如成绩短时间内的高低变化、作业完成情况、看电视时间超过了10分钟等),而忽视了现象背后的心理因素。
在家长看来,考试成绩几分的起伏,写作业时够不够专注,都关系到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
但是,学习效果是建立在孩子自主性的基础上的,不管是成绩还是习惯,支撑的基础都是孩子的心理状况。
每个人的行为背后,都有一个心理动机,考试成绩、学习态度、玩手机…这些都是现象,而根本,是孩子的心理问题。
而父母和孩子的沟通质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和孩子的关系。
就像当时看到儿子拿作业时说的那些话:
你拿这么多能写完吗?都是来回折腾。
你怎么拿这么少,就不能合理规划一下吗?
当我用一种否定和指责的语气对孩子讲话时,除了激发孩子的对抗情绪之外,再发挥不了一点作用。
这其中包含了我对儿子的否定,因为我“确信”,儿子是”不靠谱”的,是不知道自己作业做成什么程度。孩子也从我的话中感受到了我的不满,和对他的不信任。
“指出问题”,是世界上最简单的事情,但是也是最没用的事。
更好的沟通方式,应该是说出事实、表达期望,但仍把主动权交给孩子,把焦虑转化为行动:
儿子,我看到你的作业好像还挺多的,需要不少时间才能完成。
如果出去玩不写的话,回来写时间应该不够,但是带太多的话,妈妈又担心你不能好好放松,不知道这个问题,你打算怎么解决呢,跟妈妈讲讲呀?
这种尊重孩子、平等沟通的方式,既让孩子感受到了你的担心,又收获了自己做主的权利,通常不会引发孩子的逆反心理。
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我学习了一段时间之后,就遇到了类似的考验。
一天,儿子跟我说,同学邀请他去家里过周末,一同去的还有好几个同学,可以一起看看电影,吃吃美食什么的。
当时,他还有很多作业没写,马上就要期末考试了,我心里有点着急。
但我没有主观的认定儿子没有规划,而是像朋友样探询的问他:
既然去了,大家在一起就好好放松一下,不过妈妈挺想知道,你们聚在一起,是怎么安排写作业和看电影、吃美食的日程呢?
儿子一听我不仅同意了,还没有说他,马上兴致勃勃地跟我讲起来:
马上就要期末考试了,大家打算在大考的“严酷”摧残下,最后放松一把,这次聚会也是他们自发组织的一次小型“圆桌会”,我们每个人都要在自己的优势科目上,给大家讲卷子。
看电影选的都是励志题材,因为我们太累了,必须给自己打点鸡血!
你看,事实上,孩子未必对自己的学习不着急,对作业没有安排和规划,但是当我先入为主的怀疑、指责时,孩子就会非常恼火,干脆跟我对着干,我让他不舒服了,他也不会让我称心如意!表现出来的就是孩子的叛逆!
当我把注意力和视线,从孩子转回到自己身上,不断提升自己时,就再也没有和孩子天天”死磕”了。
在不断地学习、反省中,我学会了好好说话,学会了消化焦虑。而当我放下了自己那些主观臆断,把权利交还给儿子后,儿子也如我所愿,“叛逆”一点点消失了,表现得更加出色。
回顾这段时间的痛苦与觉醒,失败与收获,我真心觉得,我们父母要成为孩子安全感的根据地,自信心的源头,正能量的化身。
原创文章,作者:晴天,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bnfrf.com/76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