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来守护银发“低头网瘾族”的健康?

曾经,熬夜上网、沉迷网络是中国年轻人的专属标签,可如今越来越多银发族们变得一“网”情深,甚至到了茶饭不思、昼夜颠倒的地步。中国发布的报告显示,51%的中老年日均上网时长超过4小时,超过10小时者也不乏其人。这一现状不仅令很多子女焦虑,也让整个社会感到忧心。

侨报网评:银发“低头族”,健康谁来护?

大学生志愿者帮助老人学习使用智能手机。(图片来源:中新社资料图)

过去的20年,是中国互联网高速发展的20年。突如其来的新事物,一度让很多老年人在社会发展中“掉队”。不会使用手机缴纳水电费、去医院看病不会网络挂号,不会使用社交媒体与亲人互动、不会使用便捷快速的网购方式……无法跟上时代和现实的步伐,曾经困扰着无数老年人。2020年一场百年大疫来袭,让互联网的防疫抗疫优势尽显,却也进一步放大了银发族们的烦恼。此外,由于一些老人们的子女身在外地或海外,无法含饴弄孙的他们精神世界大多空虚寂寥。

伴随一批又一批老人搭上互联网的快车,银发族们逐渐与社会接轨,他们孤独的心灵得到了慰藉,还有一些老人通过施展绘画、音乐、手工、木匠等“绝活”在互联网上找到了自身价值……这都是好事一桩。不过,现实中,更多老人们在虚拟空间上从事的只是追剧、游戏、刷短视频等娱乐活动,何况他们在网络上已处于一种“失控”状态。适当的“触网”的确有助于老人们赶上时代前进、社会发展的脚步,也能一定程度上弥补子女无法晨昏定省的情感缺憾,但如果上网成瘾,那便是弊大于利了。

躺着坐着站着经常处于低头状态,起床第一件事便是摸向枕边手机,半夜醒来也要刷会短视频……正所谓小瘾怡情,大瘾伤身,长时间无节制的上网,难免增加了老年人身患心脑血管疾病、脊椎病、眼疾等疾病风险。虽然老年人年龄较大,但他们网龄却不大,对互联网上真伪信息的辨别和筛选能力普遍弱于年轻人。通过网络购买不明来历的保健品,被网上“假名人”忽悠得五迷三道,盲目跟风购买了“名贵古董”和“高回报理财产品”,在小道消息不实言论狂轰乱炸下精神被洗脑……近年来,不少沉迷网络的老人们不仅被“伤”了心,遭遇财产损失者更是不计其数。

伴随老龄化程度加剧,如何让老年人安享幸福晚年是摆在中国面前的一道时代命题。当网瘾老年人越来越多,这显然与中国的初衷背道而驰。避免银发族们上网不那么“野”,既是中国未来解决老龄化问题的一次实践尝试和经验探索,也是需要家庭、企业、社会、国家多方合力才能破解的答案。

很多老人们从“抬头族”变“低头族”,主要是缺乏亲情的陪伴,对所有子女而言,需要在工作之余多多给予父母关爱和呵护,重新让亲情抚慰支撑起老人们的精神世界;互联网企业也要守护好自身底线,在强化对老年人的保护力度的同时,摸索构建起针对老年人的防沉迷机制;社会组织和机构既要承担起“防骗宝典”培训的职责,也要通过组织老人们喜闻乐见的文娱活动、荣誉鼓励,帮他们在虚拟空间之外发现幸福的秘境;从官方的角度而言,政策制定者需要进一步完善社区文化建设、子女培养赡养等机制,尽可能从顶层设计角度为银发族们打造一个老有所乐、老有所用、老有所学的温情环境。

原创文章,作者:晴天,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bnfrf.com/7112.html

(0)
上一篇 2022年4月10日 上午9:53
下一篇 2022年4月10日 上午9:59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