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过度使用网络目前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什么样的行为是网络成瘾?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日前发布《中国青少年健康教育核心信息及释义(2018版)》,对其定义及诊断标准进行了明确界定。
网瘾高发人群有哪些?网络成瘾的六大征兆是什么?如何预防网络成瘾?一起来了解——
什么是网络成瘾?
根据《中国青少年健康教育核心信息及释义(2018版)》,网络成瘾指在无成瘾物质作用下对互联网使用冲动的失控行为,表现为过度使用互联网后导致明显的学业、职业和社会功能损伤。其中,持续时间是诊断网络成瘾障碍的重要标准,一般情况下,相关行为需至少持续12个月才能确诊。
网瘾高发人群有哪些?
12—16岁的青少年是网瘾高发人群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7.72亿,其中学生群体规模最大,占比为25.4%。12—16岁的青少年是网瘾高发人群。虽然目前尚缺乏大样本流行病学调查数据,但既往研究显示,游戏成瘾的流行率约为0.7%—27.5%。
孩子沉迷网络6大征兆
产生耐受性
随着时间的推移,上网会产生耐受性。最初,孩子可能玩10分钟就满足了,之后却需要越来越长的时间,这说明他可能已经对上网成瘾。
对其他事情丧失兴趣
如果一个孩子过去很喜欢踢足球、与小伙伴们一起玩或者喜欢爬树,现在却对诸如此类的事情丧失兴趣,而只喜欢花上几个小时上网,说明他可能已经对上网成瘾。
控制力下降
成瘾者通常控制力下降。如果父母强行不让他们玩上网,他们可能会有一些不良表现。
撒谎
撒谎称自己没有上网,却偷偷在卧室或者在其他隐秘的地方玩,又或者通过欺瞒家人的方式让自己多上一会网,所有这些都是成瘾表现。
回避负面情绪
成瘾者往往借助药物或者某种活动和行为避免自己出现负面情绪。如果你的孩子在和人打架或者和父母争吵之后便开始上网,说明他可能在用这种方式应对负面情绪。
成绩下降,失去朋友
失去重要朋友和学习成绩下降也是成瘾的表现。如果过度沉湎于上网,孩子的人际关系可能出现问题,失去朋友,同时学习成绩也会下降。上网成瘾的孩子会将自己与外部世界隔离开来。
怎样预防孩子沉迷网络?
今年4月,教育部发出《致全国中小学生家长的一封信》,引导家长积极、快速行动起来,有效预防中小学生沉迷网络。信中还有“防迷网”三字文,朗朗上口,便于记忆。一起学习↓↓↓
家庭要成为预防
网络沉迷的第一道防线
1. 每天花点儿时间和孩子聊天,了解孩子的兴趣爱好;
2. 教孩子和他人交往的技巧,让孩子有3~5个好朋友;
3. 和孩子一起做家务,培养几项家人共同参加的运动;
4. 把电脑放在客厅或书房,理智地支持孩子上网;
5. 尽可能陪孩子一起上网;
6. 不要给孩子购买过于高级的手机,手机功能越简单越好;
7. 为孩子设定一个具体的目标,把大目标简化成小目标;
8. 找出孩子的优点,适时地表扬孩子的进步。
学校应补上网络安全这一课
从学校教育角度考虑,除了“禁”字当头,还有哪些可以做的事情?中国青少年宫协会儿童媒介素养研究中心主任张海波提出,还应该补上网络安全这一课。
“网络安全教育这一课目前来看是缺失的。每到寒暑假,学校总会开展安全教育,比如游泳、乘车、交友等方面,但是网络安全却很少涉及。我认为,这恰恰应该是一门必修课,在网络的海洋中,如何不溺水?这是少年儿童必须学会的。”张海波说。
原创文章,作者:晴天,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bnfrf.com/70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