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著作《礼记.学记》一书中明确指出“学然后知不足,……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由此可以看出学习对于人的重要性。中国5000年文明,历来崇尚“教育”,更是在此前提出“教育兴国”的工作指示方针。自从独生子女政策推行之后,再加上受“学而优则仕”传统思想的影响。家庭、学校、社会对于学生的教育更加重视。
我们大多数家长对于孩子学习的场景都非常熟悉:
他似乎永远都坐立不安;
遇到不会做的题目,总是不经思考,直接翻寻答案;
或者在没有家长的监督下,就将手机打开,玩起游戏;
或者做题目总是没耐心,还没做一会儿就厌烦了;
孩子出现这样的行为,明显是对学习有了极大的厌恶心理,从而在行为上出现抵触情况。
于是,家长们总是将“别人家的孩子”成天挂在口中,无论何时,都要拿出来与自己的孩子对比一番。除去学习,甚至有时候就连自己孩子生活饮食起居方面的行为习惯,都能够找到与之相反的“正立面”模型作比较。上去就是一顿劈头盖脸的臭骂,“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哪怕有时候仅仅只是一件很小的事情,都能够成为亲子关系之间的“导火索”。
就现在的情况来看,在经历了九年的寒窗苦读,经历了中考的洗礼进入高中之后,有的的学生产生了该歇歇的想法,逐渐的对于学习持松懈的态度;有的对学习产生了一定的恐惧和厌恶心理,对于学习而言,已经没有任何乐趣,更多的是变成一种不得不选择被动承担的“责任”。
于是他们觉得就像自己身处在黑产业下的“打工仔”,不得不接受“企业”(学校)的监督,“老板”(家长)的“剥削”,任何一句“逆耳忠言”在“上级”(老师)的口中说出,都变得非常刺耳。
目前,“厌学”已经成了影响老师教学和学生个体发展的重要问题之一,也是最能够影响学生学习最具危害性的问题。在环境的带动下,好学上进的学生常常因为部分学生的厌学、扰乱课堂秩序的行为而无法获得一个满意的学习环境。
高中生厌学现象的现实意义
对于厌学学生而言,纯属就是虚度年月、浪费光阴,逐渐地在时间消磨当中耗去了他们宝贵的青春年华。 根据新华社对于中、日、韩、美四国高中生厌学调查报告显示:在中国高中生“有过不想上学”的比例占到“84.6%”;其中经常有“不想上学”的比例达到10.1%。
相当数量的学生厌学而没有一个好的解决办法,必然会导致成批新文盲的产生。如果在较长时间内还得不到比较好的解决方案,逐渐累积,不仅会使学生的学习成绩下降,更有可能使学生对学习形成一种“厌恶性反应定势”,走进学习情境当中,就会无意识地感到焦虑、压抑、烦躁,甚至恶心等种种不适应的心理、生理反应。这不仅仅不利于学生持续性发展个体潜能,也会使他对这个学习社会化的要求挤压排斥。而严重的厌学行为以及家长高要求下的指责,可能还会使她们心理扭曲,形成退缩、自卑、恐惧的不良特征。
厌学心理
只讨厌学习,缺乏主动性,被动或者根本不愿意接受教师的授课,上课不认真听讲,极容易走神、睡觉甚至扰乱课堂秩序,对于学校、老师心生不满,对于作业考试种种必要性的检验流程漠然处之。
一:消除高中生厌学心理
灵活运用巴普洛夫条件反射原理,帮助学生缓解厌学情绪,减少厌学行为。
巴普洛夫个人简介:
伊万·彼德罗维奇·巴甫洛夫,俄国生理学家、心理学家,高级神经活动学说的创始人,条件反射理论的建构者。他在消化和生理学方面取得了出色成果,获得过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也是世界上第一位获得诺贝尔奖的生理学家。
案例①:很多的学生又回到家里面,将课本放置一边,总是第一时间打开手机,父母看到就会对他们说“赶紧把作业写完”,而孩子总是统一的回复“先玩两把游戏,在写作业”。“于是爆发争吵,却迟迟不见父母,收回孩子手机”。此时亲子关系就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一边是父母坚持原则,一边是孩子奋力抵抗。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
根据巴普洛夫条件反射原理可知:这部分学生已经养成了厌学习惯。如果学生学习同某种能够引发愉快情绪的活动反复结合,学生就会对学习产生兴趣,而且这种情绪性条件反射一旦形成,就会成为推动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因此父母应该了解孩子最喜欢做哪些事,然后把学习和这些课余活动结合起来,这样就会减少学生的学习枯燥感。长此以往,学生就能建立起稳定的学习兴趣和潜意识行为。
遇到这种情况,正确的做法应该是:保持耐心,避免争端,青少年学生总是拥有一颗自以为是的“自尊心”,处在这个时期或多或少都有“叛逆”心理。因此,父母应当及时的收回手机,并告知孩子,完成作业便可奖励一定的游戏时间。
而不是只知道一味的争吵,却迟迟没有行动。“伸手不打笑脸人”,有时父母也要学会妥协,将心比心,让他们感受到处理矛盾的温暖。
二:爱的教育、端正态度
我国现代教育家夏丐尊说:“教育不能没有爱,犹如池塘之不能没有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教育家夏丐尊简介:
文学家、出版家和翻译家。提倡人格教育和爱的教育,提倡白话文,是中国最早提倡语文教学革新的人,曾参加抗日后援会,其代表作有《白马湖之冬》《现代世界文学大纲》等。 光绪三十四年,夏丏尊任杭州浙江省两级师范学堂通译助教,后任国文教员。
案例②:在某学校,曾经有一位李姓同学,凭借着中考718分的成绩以年级第5进入高中。新学期开始,他认为自己依靠以前所学的知识,还是能够牢牢占据成绩榜首。从而摒弃了以往优良的学习能力,终日上课只知道看小说、睡觉,学习成绩直线下降,第一学期期中考试,成绩排在班级22名;这还没有结束,到了期末考试成绩已经快垫底了。随后、老师多次与他沟通,发现他已经完全由不学沦为了混学,成为了学习的困难生。如果你是这位学生的老师,该怎么样才能最有效率地帮助他实现“逆转”?
分析原因:
该位同学,当实际结果与期望多次相差甚远时,逐渐的陷入了学习的“恶性循环”,从而抵触学习,产生厌学心理。这种情况一旦发生,就会对学习对象和学习过程产生逆反心理体验,倘若这种不好的体验感,在固定学生的身上长期存留,慢慢的沉积固化为不良学习品质,影响个体发展,甚至贻误终身。
该李姓同学班主任是我的好朋友,我非常详细的知道这位老师是如何用“爱的教育”重新让学生奋发学习。
①:肯定学生能力,中考成绩能够达到当地市、县排名前几名,说明学习能力肯定不差。
②:帮助学生组助认知误区,改变不良学习态度,树立正确方向。
③:激发学生潜能,将以往与如今成绩做出鲜明的对比,“严格批判,不留余地”。
④:让学生重拾信心,根据以往教育经验,以具体事实情况做出比较。时间还长,事情还没有到最糟糕的一步,还有转变的余地。
⑤:制定计划、扬帆远航:有计划的学习可以达到事半功倍,加强监督、管理,不让任何一个有希望的学生就此沉沦。
果然,该名同学很快就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在第二个学期又“重回巅峰”,现在成绩依然是年级的佼佼者。
每个人在不同的阶段,总会走出或多或少错误的那一步。“犯错并不可怕”,关键是要知道如何去承担应有的责任,弥补错误。
知错能改,善莫大焉!
三:自我效能感应的提升,实施具体行动
社会学习理论的创始人班杜拉(Albert Bandura)从社会学习的观点出发提出了自我效能理论,用以解释在特殊情景下动机产生的原因。自我效能感是个人对自己完成某方面工作能力的主观评估。评估的结果如何,将直接影响到一个人的行为动机。自我效能理论一经提出,就引起了动机心理学家们的极大兴趣。
案例③:家庭条件较为富裕的李明,朴素的校服里面总是掩盖不了他那一身国际名牌的衣服,穿的鞋子走到哪里都能引起注目。学习吊儿郎当,他给人的感觉总是“似学非学”,或者说他根本没有把学习放在心上,典型的在学校“混日子”。每一次班级同学犯错群体里面总少不了他,大多数老师都对他无可奈何。
我曾有一次问他“你以后有什么规划”?他给我的答案应该也在我的意料当中,说“我还小,能有什么规划?我爸说以后的事情他都会给我安排好,我根本不喜欢学习,又怎么能够在学习上面努力呢?有这个时间,我还不如多去打打球,买两件衣服……”
确实如此,学生若是对学习没有乐趣可言,归结主要原因,也就是缺乏学习动机,没有目的性的学习,自然会感到枯燥乏味,过程备受煎熬,自然而然会将注意力转移,在其他事物上寻找新鲜感、满足感。
在某次段考之后,看到他的成绩一落再落,我发现事情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便重新严肃地找他对话,我记得当时只对他说了这么一句话“作为一个学生,十几年做同一件事情都做不好,为什么你做不好的事情,别人就能做好呢?有钱固然比较好,但是有钱不能代表一切,有钱没有能力的人,就像阿斗一样,始终都扶不起!”
当天谈话过程当中,语气可能较为激烈。他好像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但是又不敢相信自己。
他跟我说“老师,我现在做还晚吗?我的基础太差了,我怕付出再多的努力都没有用……”
至此,我让他先努力三个月,看看结果再说!果然皇天不负有心人,成绩虽然没有较大的变化,但是总体上来看也前进了不少。至少让他感受到了学习的动力,而后就像换了个人一样,身着也没有那么高调,老老实实的学了起来。
因为在他学习的过程当中,他看到了自己的能力发展,这就是激发他学习努力的最大因素。
四:奠定基础,增强学习兴趣
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斯金纳20世纪30年代在经典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创立的实验方法。他为研究动物的学习行为,采用精确的测量习得反应技术,设计了一种由动物进行操作活动的实验箱(通常称斯金纳箱),用来测定动物完成压杆或按键活动的特定反应。通过无数次的试验,就算没有相关指令,这些实验的动物都能够完成特定的反应。
“学好千日难得,学坏一日有余”!这句话我记忆非常深刻,我父亲从小对我说到大。学习如此;工作如此;生活、做人更是如此。若是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自然,必定会建立自主学习机制。
学习不是一件短暂的事情,很多人一生到头来都在追求学问;学习同样是孤独的,随着年纪的增长,在以后漫长的人生道路中,相应的监督必然会逐渐的减少,到此时,你只能依靠自己原先的学习基础和对自律,独立完成。
厌学是学生对学校生活失去兴趣,对学习产生厌倦情绪而持冷漠态度乃至厌恶逃避的心理状态及其在行为方式上的不良表现。需要家庭、学校协同运转,帮助学生走出困境。
原创文章,作者:晴天,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bnfrf.com/64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