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一个故事:
有个青春期的小姑娘,和妈妈吵架,一气之下,冲出家门,走了很长时间,又饿又累,可是身上连一块钱都没有。
路边有个馄饨摊的老奶奶见了后,就问:“孩子,你是不是饿了想吃东西?”
小姑娘有些不好意思地回答:“我没有带钱。”
老奶奶说:“没关系,我请你吃饭。”
小姑娘吃了几口,却哭了起来。
老奶奶问她原因,她说:我们不认识,你却对我这么好,愿意煮馄饨给我吃,可是我跟我妈妈吵架,她竟然把我赶出来!
老奶奶听了,平静地说:“孩子,你怎么会这么想呢?你想想看,我只不过煮了一碗馄饨给你吃,你就这么感激我,你妈妈可以给你煮了十几年的饭,你怎么不感激她,还要跟她吵架,离家出走呢?
类似的场景,我在做家庭教育指导的过程中也经常遇到。
许多父母感慨到,我像是养了个白眼狼,别人的小恩小惠孩子感谢不尽,我养了他十多年,她却视而不见。
我说,这几乎都是你们忽视了培养孩子的逆商。
孩子的叛逆,都是来自习得性无助
离家出走、叛逆、厌学、网瘾的青春期孩子,几乎成绩都不太好,在长年的生活中,很少体验成功,多半是失败。
比如:
我怎么总是拖拉磨蹭;
我在写作业的时候,怎么总是分心;
我在上课的时候,怎么总是不能集中注意力;
我在考试的时候,怎么总是不及格;
……
直到有一天,再也不相信自己能学好,形成习得性无助。
什么是习得性无助?
是指个体经历某种学习后,在面临不可控情境时形成无论怎样努力也无法改变事情结果的不可控认知,继而导致放弃努力的一种心理状态。
关于习得性无助,有一个非常经典的故事:
一只小象,被很粗的绳子绑着,
它努力过,挣扎过,都没办法摆脱绳子,
经过很多年后,小象变成了大象,绳子也从粗变成细又不牢固了,
大象完全有能力轻松摆脱绳子,
可是,它已经不知道如何挣扎了。
这就是习得性无助。
在家庭教育中,我们总是强调多给孩子一些快乐,锻炼孩子的自信心等等。
但是,孩子的成长需要快乐的能力,同时也需要应对痛苦的能力。
这是因为,人生中的生与死,相遇与离别,快乐与痛苦,从来都是成双成对地出现。成长中的孩子也必须经历“成对”的教育,必须让他经历心理上的一种痛苦、克制、忍耐。
然而,很少有人能意识到,让孩子面对挫折,却忘记培养孩子锻炼挫折的能力。
就像龙应台曾说过这么一段话:
我们拼命地学习如何成功冲刺一百米,但是没有人教过我们:
你跌倒时,怎么跌得有尊严;
你的膝盖破得血肉模糊时,怎么清洗伤口、怎么包扎;
你痛得无法忍受时,用什么样的表情去面对别人;
你一头栽下时,怎么治疗内心淌血的创痛,怎么获得心灵深层的平静;
心像玻璃一样碎了一地时,怎么收拾?
原创文章,作者:晴天,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bnfrf.com/53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