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厌学每天只想打游戏,父母应该怎么办?”
“被家长没收手机后女孩留遗书跳河轻生”
“男孩沉迷手机动漫,作息紊乱极度厌学”
近年来,类似这样的新闻屡见不鲜,让人们不禁联想到,网络和游戏就是厌学现象普遍发生的罪魁祸首。
但真的是这样吗?
在很多个案中我们得知,真实的情况是孩子们首先产生了“厌学”的情绪,然后才开始把注意力投放到网络和游戏的世界里。在那个世界里他们很容易就可以得到一些“简单快乐”的反馈,继而再影响了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归根究底,最深层的原因并不是网络,光是强行禁止孩子们使用网络,是一种“负强化”管教行为,非但效用不高,还可能让手机、游戏等成为他们更加渴望得到的东西。
回到问题开始的地方,厌学的真实原因究竟是什么呢?厌学的情绪其实并不少见,除了某些特殊的情况外,其原因主要可以分为以下三类:
01
不知道为什么要学
对于很多学生来说,学习就是他们的“天职”,是一个被安排好不得不做的任务,要是问到学生为什么要学习,他们给出的答案很可能是自己没有真正理解或者认同过的,不论喜不喜欢,有没有兴趣,都必须学,并非出于自我驱动。
万一遇上了本来就兴趣不大或者不擅长的科目,考试成绩未如理想,由此产生的挫败感很容易让孩子们认为自己并不是“读书的料子”,进一步强化了学习的无意义感,想反抗而无力反抗,最终只想逃避。
02
不会学,学不会
有的学生则是另外一种情况,他们一开始愿意学习,态度也认真勤奋,但由于每个人的认知能力发展阶段并不完全一致,更不是所有人都能快速有效地归纳总结学习的方法,导致了努力过后却未必能换来好成绩,让他们怀疑自己是不是比别人“笨”,从此学习带来的压力变得越来越大且难以克服,甚至有的学生一提到考试、学习,就会出现身体不适,情志低落的情况。
03
家长、老师等周遭环境的影响
家长和老师的评价和看法,对于心智尚未发展完全的学生来说,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而不良的亲子沟通方式,是孩子产生厌学情绪的主要诱因之一。
现代生活压力巨大,作为家长可能会缺乏耐性,或者套用了上一代惯用的打击教育方式,在孩子们遇到问题的时候只是关注和批评表面现象,不去探究背后的原因,有意无意地说出否定、贬低的话语,让孩子的自我评价也随之降低。
此外,整体社会对于“好学生”的评判标准还是相对单一,假如父母一味盯着孩子的不足不放,对他们身上的闪光点极少表现出欣赏和鼓励,长此以往,孩子们在父母身上得不到认同感,就会开始拒绝倾诉自己学习上、生活上遇到的困难,宁愿逃离到虚拟的网络世界寻找交流,此时情绪更难得到疏导。
假如孩子出现了厌学情绪和行为,请不要过分焦虑,尝试从上面这些根本的原因去理解他们的困境,及时调整教育方式,或寻求专业的帮助和支持。
原创文章,作者:晴天,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bnfrf.com/52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