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长假刚过,我看到假期中很多父母不仅不带孩子出去玩,还要逼着孩子学习。尤其是很多初、高中学生的父母,生怕孩子成绩下滑,考不上理想的高中、大学,所以就剥夺孩子的休息时间,逼着他们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去学习。其实这种做法是非常错误的,因为父母过度关注孩子的成绩,只会导致孩子厌学。为什么会这样呢?下面我分三点来谈谈。
1、父母过度关注成绩,会给孩子造成巨大压力,导致孩子厌学。
很明显,父母对成绩的过度关注,对孩子而言是一种巨大的心理压力,这样孩子的内心就会被“好成绩”所绑架,他会觉得学习不再有乐趣,而纯粹是为了取得“好成绩”而做的苦役。而一旦成绩稍有下滑,就会遭到父母的质问,孩子可能因此陷入担忧、焦虑之中,长期如此,孩子的身心备受煎熬,就会觉得学习是一件痛苦的事情,最终导致厌学。
当然有的父母可能会说,“人有了压力才会有动力啊。”那我要说,首先压力也要适当,过大的压力不仅不会转化成动力,反而会使孩子失去学习的兴趣,产生厌学情绪;第二,父母的期望就已经是非常大的隐形压力了,父母不应该再用批评、责骂、甚至体罚的方式,给孩子施加更大的压力;第三,最好的压力是孩子自己给自己的压力,比如孩子自己想要考上哪所名校,这样的压力才能转化为动力。
2、父母使用惩罚会导致孩子厌学。
父母过度关注成绩,必然就会使用奖励和惩罚的方式来促使孩子去学习。这里,先来谈谈为什么惩罚会导致孩子厌学。
心理学上对惩罚的定义是:通过施加外部刺激,降低某种行为在未来的出现概率。惩罚分为两类:正惩罚和负惩罚。所谓正惩罚,就是通过施加孩子不喜欢的刺激来减少其不良行为,比如孩子考得差了就把他打一顿。而所谓负惩罚,就是消除孩子喜欢的刺激来减少他的不良行为,比如孩子考得差了就不给他零花钱。
由此可见,惩罚要有效果,必须让孩子感到痛苦,惩罚带来的痛苦越强烈,惩罚才越有效。若惩罚没有让孩子感到痛苦,那根本是没有效果的。
所以也就可以看到,惩罚是有副作用的,那就是会让孩子将学习和痛苦联结起来,最终把学习视为一件让人痛苦的事情,最终导致他厌学。
另外,长期的惩罚还会导致孩子产生“习得性无助”。
“习得性无助”这个概念,是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1967年在研究动物时提出的,当时他用狗作了一项经典实验,实验过程如下:起初把狗关在笼子里,只要蜂音器一响,就给以难受的电击,狗关在笼子里无法逃避电击,于是就在笼子里狂奔,惊恐哀叫。多次实验后,蜂音器一响,狗就趴在地上,惊恐哀叫,也不狂奔了。后来实验者在给电击之前,就把笼门打开,此时狗不但不逃,而是不等电击出现,就倒地呻吟和颤抖。它本来可以主动逃避,却绝望地等待痛苦的来临,这就是“习得性无助”。为什么它们会这样呢?因为它们已经通过“学习”知道了一切行为都是无用的,于是就放弃了抵抗。
所以,人类其实也是一样,孩子若经常都到父母的惩罚,这些痛苦的经历累积起来,会让他产生一种绝望的情绪,他会认为不论自己多么努力,都无法达到父母的期望,从而产生“习得性无助”。当孩子产生“习得性无助”时,他们就会厌学,并且放弃努力,破罐子破摔,丧失上进心。
父母要想避免孩子产生“习得性无助”,就需要在孩子考试失利时放弃惩罚,可以帮助孩子正确分析考试失利的原因,然后做针对性地训练,加以改进;当然若父母没有这个能力,那最好就是不闻不问,让孩子自己想办法去分析改进。
3、父母使用奖励会导致孩子厌学。
下面来谈谈奖励为什么会导致孩子厌学。因为实际上,奖励和惩罚对孩子而言都属于“外部动机”,心理学上已经指出,“外部动机会减弱内部动机”,最后孩子就会失去学习的“内部动机”,而产生厌学情绪。
比如心理学家德西做过这样一个实验:
德西将志愿者请到实验室里,让他们花三十分钟的时间玩拼图游戏。志愿者被分为两组,一组只要拼出指定的形状,就可以得到金钱奖励,而另一组则没有奖励。三十分钟之后,德西离开了十分钟,他观察志愿者是否会继续玩拼图。他发现“无奖励组”的志愿者更愿意继续玩拼图,而“有奖励组”的志愿者往往立马就把拼图游戏丢在了一旁。
由此可见,奖励会消解志愿者玩拼图的兴趣。因为金钱奖励是一种负面心理暗示,它会让志愿者觉得拼图游戏是一个艰难枯燥的任务。志愿者会想:“这个拼图游戏肯定不好玩,所以才要付钱让我来玩呀!”所以,志愿者玩拼图就完全变成了一个为了得到金钱奖励而做的苦役,一旦这个过程结束,他就不想再玩拼图了。
所以,父母若想保护孩子对学习的兴趣,就要慎用、少用“奖励”。“ 奖励”包括“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物质奖励”如给孩子零花钱,或是许诺买名牌球鞋等等。而“精神奖励”则是通常所说的表扬。大家可能会有些吃惊,难道表扬也有害吗?没错,因为表扬也是一种奖励嘛,过多的表扬,也会使孩子为了得到父母的表扬而学习,最终也同样会消解其对学习的兴趣。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托马斯·戈登就提出最好使用“我-信息”代替“表扬”。所谓“我-信息”就是说出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比如孩子物理考了90分,你拿到他的卷子,不要说“嗯,这次考得还不错。”而最好说,“你考这么高,让我很高兴。”前一句是“表扬”,后一句就是“我-信息”。 即“表扬”说到底是一种外部评价,其实还是父母在居高临下地对孩子做出判断,还是会让孩子不舒服的,另外很多表扬其实听起来就是批评,比如这句“嗯,这次考得还不错”,那不就是说“之前考得都很差”嘛。所以建议父母少用“表扬”,多用“我-信息”。
原创文章,作者:晴天,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bnfrf.com/51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