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智能手机的不断普及,手机、网络、游戏也逐渐成为一些孩子们打发闲暇时光的主要内容,甚至影响学习,这也逐渐成为了广大家长担心的主要内容。
由于笔者的孩子也酷爱玩游戏,常常玩得忘乎所以、不亦乐乎。起初,针对上述问题,笔者也曾经忧心忡忡、不知所措,也曾经采取过呵斥、打骂、抢手机等措施加以制止,然而收效甚微。经过一番激烈的较量,慢慢冷静下来后,笔者便开始了长达数年的教育心理学学习、研究和探索,而且也小有收获。现分享给大家,希望大家提出宝贵意见。
一名著名心理学家曾经指出:孩子玩的不是游戏,而是孤独,一句话点醒梦中人。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已经为人父母的我们,上有老下有小,在单位我们还是顶梁柱,导致我们根本没有时间陪孩子。加之现在普遍都是一个孩子,出于对孩子的安全考虑,孩子们室外活动的机会很少,往往都是学校、补课班、家庭三点一线。即便有的家庭有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照顾,但是由于有代沟,老人和孩子根本谈不到一块,所以孩子们嘴里常常谈到的无聊其实就是孤独。通过笔者多年的学习研究发现,孩子的“孤独”是孩子们存在问题的根源所在。
另外,不知道各位家长是否考虑过:为什么孩子们对游戏那么酷爱而偏偏不爱学习呢?笔者曾经带着这个问题进行过深入研究和探讨,这就得从游戏的设计原理结合教育心理学谈起。
孩子们渴望自由、渴望认可、渴望友谊,再加上孤独这个心理状态,急需要有一个途径来解决。游戏的开发者正是利用了孩子们这个阶段的心理特性,动了一番脑筋。下面笔者结合游戏的设计特点和学习来比较,使大家有一个更加清晰地认识:
一是自主选择权。游戏的选择完全由孩子们自己决定,孩子们往往会选择自己更感兴趣、更能发挥自己长处的游戏,而学习内容则完全由家长或者老师决定,孩子们完全没有自主选择权。
二是及时正反馈。游戏设计者把整个游戏过程分为很多个小小的短期目标,就是过关,每过一关平台会很夸张的给一个赞,然后进入第二关,这种模式让孩子不管在游戏的哪一个位置,都能很快看到希望,并尽最大努力获得成功。相比学习,由于受传统观念影响,多数家长认为“成绩不夸跑不了,错误不说不得了”,一点点退步就会被家长批得体无完肤,导致多数孩子们从家长这里得不到任何正面反馈,导致学习起来没有自动自发的内心驱动力。
三是获得集体归属感。大部分游戏,其设计者在游戏里增添了实时语音通话、微信聊天、添加好友等功能,使孩子们在并肩攻克一个又一个难题时,能够及时获得同伴的支持和认可,孩子们可以在游戏中获得在家长那里得不到的认可和集体荣誉感。而我们的家长又是怎么做的?孩子放学一进门第一句话就是“作业完成了没有”,作业完成后家长会拿出自备的各类习题,让孩子们不厌其烦。这样,孩子和家长找不到共同感兴趣的话题,其结果往往会事倍功半。
四是不断满足对外界事物的新鲜感。现在,微信、抖音、快手等视频软件也成了孩子们“成瘾”的又一大杀手。研究表明,多数孩子花在上述视频软件上的时间就占业余时间的一半以上。而家长则更多关注的是学习,下课有作业、放假上各种课外班,孩子们成了笼子里的鸟,稚嫩的翅膀被牢牢困住,不能动弹,导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成了空谈。所以孩子们才会在网络上花去大半时间去认识外边的世界。
谈到这里,我觉得多数家长应该能够发现孩子们迷恋网络的深层次原因了吧!由于篇幅原因,明天我们结合上述分析,一起探讨如何让孩子将爱好转化为向上的动力,从此爱上学习!
你家的孩子是否也爱玩游戏呢?表现如何?你们都是如何解决的!
原创文章,作者:晴天,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bnfrf.com/49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