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电子游戏市场也在不断扩大。
这既给人们带来了生活上的便利,也带来了不少挑战,尤其是家长,对电子产品可谓是又爱又恨。
孩子一玩上电子游戏就没完,在家里不仅仅听不到家长的任何呼喊,也变成了不饿不渴的“永动机”。
在家不听话也就罢了,可因为游戏,老师反映孩子的成绩也不断下滑,但多番劝解不仅没有改善,反而闹得鸡飞狗跳。
总而言之,因孩子沉迷游戏所带来的一切问题,都成为了大多数家长的噩梦。
01孩子为何如此沉迷游戏?
大部分家长认为,孩子沉迷游戏是因为年龄小,意识不到其危害;或者寻求游戏所能带来的刺激性感受;又或者只是懒惰、不喜欢学习等等。
然而,治标不治本是最大的误区,很多家长都局限在这一点上,自然取不得多好的效果。
如果真的想解决这个问题,就不能一味从大人的视角看待,一定要找到孩子喜欢打游戏的真正原因,从源头下手,找到问题的关键,通常有以下几种可能。
1)反抗心理作祟
现在的孩子还没上幼儿园,就开始接触各种各样的早教班、兴趣班。
家长过于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线上”,随之而来的便是让孩子难以承受的压力。随着年龄增长,课业负担逐渐增重,周一到周五在学校上课,周六后日的课外时间也全都在学习,孩子自然会像“笼中鸟”那般向往自由。
孩子想要去游乐园、休息一会看电视、参加户外活动,通通都被家长否决。
长时间处在这种压力下,叛逆期的孩子自然就会出现反抗的想法:既然父母讨厌我玩游戏,那我就要玩!逐渐与父母站到了对立面。
考虑什么对孩子的学习有帮助,很正常,但忽略了孩子的天性和心理发展规律,只会与自己的初衷背道而驰。
当我们责怪孩子学习成绩不理想,总是沉迷于打游戏的时候,就应该先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是否存在问题。
2)缺乏放松机会
打游戏的并不都是孩子,不少家长也是游戏大军中的一员。
家长把游戏当作释放工作压力的方式之一,孩子何尝不是?
部分家长会说,孩子每天都有大人无微不至的照顾,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只负责学习就行了,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
其实不然,大家都是从那个时候过来的,难道不知道学习是件十分枯燥无味的事吗?
特别对活泼好动的小孩子来说,让他们安安静静学习是很大的挑战,只是迫于家长和老师的压力不得不顺从。
于是,一旦接触到游戏后,就会被其中的欢乐世界吸引,这里的紧张刺激会带来快乐,与学习中枯燥的世界截然相反,这令他们感到无比放松。
3)人际交往受打击
有些家长,缺乏对孩子的精神关心,哪怕他们明确表达出想法,也置之不理;有些家长过于严厉,从小对孩子实行打压式教育,让他们在否定中长大;有些家长给了孩子无比压抑的环境,从而使其逐渐变得内向,寡言少语。
电子游戏具有隐匿性,在这个世界里大家不需要面对面接触,就可以畅所欲言,即使不认识也可以聊得比熟人还热闹。
这个特性刚好弥补了孩子现实中的人际交流互动空缺,他们可以打开心房,又无需再承受家长和老师的压力。
孩子沉迷游戏自然不行,但想要纠正,不是简单进行棍棒教育就行的,孩子最多只是表面顺从。
02孩子沉迷游戏,家长不妨反其道行之
喜爱玩游戏是大多数孩子的常态,这一喜好导致他们中的很多人学业荒废,甚至辍学,也成为了家庭矛盾和冲突的重要诱因。
但家长的管控一定适度,不可过分敏感,这样只会愈加强化孩子的“游戏瘾”。
试着反其道行之,站在孩子的角度,慢慢打开和观察他的世界,才有可能给出正确的引导,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
1)限定游戏时间
让一个沉迷于游戏的孩子,突然间摆脱游戏的诱惑,是不现实的。而且,孩子的日常学习压力很大,需要找到一些途径放松自己。
家长对于孩子打游戏这件事,应该坚持适度原则,这样才能从对立面走出,与孩子拉近距离。
孩子心里十分清楚家长多么讨厌他们玩游戏,因此,只要我们做出一点让步,他也会发生变化。
家长应该主动和孩子沟通,表示同意他玩游戏,但时间是有限的。
例如周一到周五不能玩,周六周天休息时可以玩一到两小时,根据具体表现可制定奖惩政策,让孩子自己选择。如果课业负担并没有很重,玩游戏是可以酌情考虑的。但作业没做完,游戏坚决不能触碰。
该顺从时要顺从,该坚守的底线要坚守。
不要让孩子觉得打游戏是“禁果”,越是不能触碰,孩子们越是感兴趣。
2)用其他有趣的活动分散注意力
家长如果可以抽出时间,带孩子去野外郊游或游乐场玩玩,激发孩子出门的兴趣,他们很自然地就会减少玩游戏的时间。
通过室外活动,孩子不仅可以锻炼到身体、保护视力,而且还可以结交一些新朋友,培养人际交往能力。
3)加入孩子的游戏队伍
大多数孩子对家长还是有戒备心的,一旦家长出现在身边,就会谨慎很多。
我们加入到孩子的游戏中,并不是像孩子一样对游戏着迷,而是借助这个机会发现孩子玩的游戏是什么类型的,也能进行一定监管和控制。
目前网上的电子游戏各种各样,有些游戏的内容是影响孩子身心健康的。
另一方面,孩子因家长的参与,会减少体验快感,很自然地便会减少打游戏的次数。
4)创造学习上的心流体验
心理学家米哈里·齐克森米哈里,提出了心流的概念,指的是将个人精神力完全投注在某种活动上的感觉。心流产生的同时,会让人感到极为兴奋和充实。
他通过观察艺术家、棋手、攀岩者等发现,这些人工作时能做到忘我投入,甚至完全忽略时间的流逝,以及身边环境的改变。
其实,他们做事时并不是对报酬的期待,更多的是对于活动本身的兴趣,心流体验被认为是做事情的最佳体验。
孩子沉迷于网络游戏,也是因为游戏开发者利用了心流感应,逐渐让体验者上瘾,难以割舍。
但孩子的主要任务,是完成学业,这会影响他们接下来的人生轨道。
孩子都是喜欢挑战的,与他们打游戏通关的道理相同。那么,作为家长,我们也应该考虑怎么让孩子对学习产生心流感应。
建议大家给孩子设定每一阶段的目标,让他们努力达到。
比如这次考试及格,就给你买最想要的玩具;下一次达到70分,,就可以去游乐园玩你喜欢的过山车等等。
切忌目标过高,要在这个过程中运用“篮球架效应”,把目标设立在努力后可以到达的高度,不要让孩子产生畏难心理。
用孩子喜欢的方式激励他学习,效果一定是最好的。
如今的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可谓是尽心竭力,但不同方式教育出的孩子又天差地别。家长的良苦用心可能会与初衷相悖,出现问题一定要及时反省解决,才能达成理想的效果。
原创文章,作者:晴天,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bnfrf.com/48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