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成瘾”孩子们
“妈妈,可以给我玩一会手机!”
“不行,你得做作业!”
“为什么不可以!”然后孩子嘴一撇,开始哭闹。
稍微不注意,你忽然发现孩子拿着你的手机玩得多开心。你如此生气,密码换了又换,没三天又被破解了,改得自己都搞不清楚了。
孩子稍微大一点,夜里偷玩手机和游戏,想尽各种办法都没有用,为了让孩子戒除网瘾,为了让孩子不玩网络游戏,家里连个宽带都不敢装,恨不能让自己回到原始社会,可以孩子依然有办法,游戏成瘾越来越严重。
这已经不是一个家长的困扰,这是很多家长的无奈。
手机越来越智能化,手机成了我们工作和生活的必须,屏幕时代的到来,不让孩子碰电子设备显然是不可能的,但是面对孩子沉迷于手机,让家长束手无策。
孩子屡禁不止的“网瘾”,根源在哪里?
当我们想尽办法禁止孩子的时候,是否想过孩子内心的需求,究其根源,孩子只是内心太孤独,游戏,网瘾只排解孤独的一种方式。
科里·弗洛伊德在《走出孤独》这本书畅销全球超50万的书中给我们揭示了答案。
科里·弗洛伊德美国亚利桑那州大学人际关系学博士,人际沟通专家,曾担任美国国家传播协会家庭沟通分会主席,《家庭交流杂志》主编,2006年国际人际关系协会青年事业杰出成就奖获得者。在此领域深耕多年,帮助数以万计的人解决了与家庭成员、恋人,朋友之间的交流难题。
作者在书中提到:感情不应该只是给人们带来幸福感和安全感的奢侈品,它是人生不可缺的一部分。归属与爱是与生俱来的。随着科技的发展,电子设备似乎让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的联系都更为紧密,但是却没有让我们在生活当中关系更加亲密。
我们相隔几千里,可以随时打开视频和孩子视频,我们看到对方,甚至很多网络我们可以看到孩子的一举一动,但是这并不能满足人们原始爱的需求,却反而让人们建立起来一种“伪亲密关系。”
2009年《恋爱游戏》里日本男子的网络直播婚礼和我们熟知的“云女友”,都让我们认识到这个是一个危险的关系。
虚拟网络里再受欢迎,但我们不得不承认的是:我们在网络上联系多频繁,但是我们并不能够信任对方,交流也难有深度,但是我们现实却是如此的孤独。
据调查,美国3/4的成年人认为“美国人正处于一种饥饿状态”。他们渴望的情感表达方式的排序是:
- 牵手
- 拥抱
- 搂肩
- 亲吻脸颊
- 亲吻嘴唇
- 亲吻脖子显然,这一切是网络实现不了的。所有我们的心越来越孤独,我们的情感越来越饥渴。
而人类的与生俱来的情感表达除了遗传更多的是后天习得的。而孩子从在孩童时期开始主要靠观察,特别是父母的表达方式。有就是说,这种我们常说的原生家庭的影响。
如果内心得不到满足,那么孩子内心就会处于孤独状态,甚至影响一生的幸福。
“心理成瘾”的实验
曾经心理学家做过这样一个实验:把小白鼠单独放在一个环境里,有有毒的水和无毒的水,处于孤独环境的小白鼠会拼命地喝有毒的水,同样一只小白鼠,把它换到快乐的家园里,那里有爸爸妈妈还有兄弟姐妹,在那个家的乐园里,小白鼠只会喝没有毒的水,即使非常饥渴的情况下也很少会选择喝有毒的水。
之所以会成瘾,是因为成瘾的物质可以让人们提高多巴胺水平,而多巴胺增加可以使人产生快感。
网络游戏,甚至是刷网页,能够让大脑在短时间内分泌大量的让人感觉良好的激素,一旦停止的话就会很快恢复正常水平,而孤独的人渴望继续寻找。久而久之,就成了“瘾”。
而治疗心理成瘾的最好方式就是让孩子内心有爱的归属,能够心灵处于一个愉悦的水平,那么这个“瘾”自然而然地就消失。
作为家长,当你发现孩子总是手机成瘾,游戏成瘾,不妨从心理层面去考察一下,在孩子的整个教养过程中是否忽略了孩子,是否没有给孩子足够的爱,让孩子处于心灵的孤独当中。
孤独危害不浅:
身体上:孤独的痛感与烫伤类同,同样会带来一系列的身体疾病,如睡眠中断,免疫力系统弱,自我保健意识弱,不良的饮食习惯等等。
心理上:孤独会导致各种疾病,如:抑郁症、述情障碍等等
认知:削弱思考能力
社交:孤独会影响社交的幸福感
六种策略让我们走出孤独
1.敞开心扉接受爱
认清恐惧,重新定义关注点,认清现实重新出发
对于孩子来说,处于孤独的状态下更需要价值的帮助,家长从自身出发,反省自身,陪伴孩子一起成长是关键
2. 分清要求和要求,重新塑造所寻求的呼吸类型
3. 明白人与人之间各有差异,学会接受爱和表达爱
4. 培养何种亲密关系
5. 远离有毒的感情
6. 尊重关系中的潮起潮落,学着理解他人
总之:我们得相信孤独是可以被治愈的,孤独不是孤单,只要你愿意,慢慢地敞开心扉,我们一定能够走出孤独,带着孩子一起走向美好的未来。
认清真相,仅仅是一个游戏瘾而已,对于孩子来说,有什么是不可以治愈的呢,张开双臂,去拥抱你的孩子,然后告诉他你很爱他。
原创文章,作者:晴天,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bnfrf.com/48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