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普及化的今天,手机和电脑不再奢侈,早已遍布千家万户。随之影响的除了大人的生活,还激发了众多孩子对上网玩游戏的热衷。
记得有一则新闻是这样:西安的一位单亲妈妈酒店打工辛苦养家,不料10岁儿子偷偷绑定妈妈信用卡和储蓄卡,不到1个月时间便充值游戏2万余元。
现如今十个家庭里有九个家庭的孩子都热衷玩网上游戏,而这九个家庭里的父母得有七八个家庭的父母为着孩子的网瘾头痛不已。说教、打骂、明令禁止等招数用透了,孩子的网瘾却越禁越发地大了。
2018年,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进行了“中小学生及其家长网络游戏认知与态度研究”,调查结果显示,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接触过手机游戏或网络游戏,有38.9%的中小学生因网络游戏与父母发生过争执。
为什么孩子会如此地热衷网上游戏呢?为什么父母越禁止孩子玩网上游戏,他们就越上瘾呢?父母们百思不得其解。其实大人应该要从孩子的角度出发,分析和理解儿童的心理,才能溯本求源,了解他们热衷上网玩游戏的原因。
01.父母越禁止孩子玩网上游戏,他们就越上瘾的原因。
☆孩子的好奇心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人的内心里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想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
对于孩子来说,网上的游戏十分吸引他们,很大的一点正是出自孩童的好奇心。孩童的好奇心让他们产生了无穷的毅力和源泉,乃至父母越是禁止他们就越好奇,越好奇便越增加了他们对网上游戏的兴趣。
☆孩子的叛逆心
根据心理学家对孩子心理的研究分析表明,三岁到六岁、十二岁到十三岁这个成长阶段的孩子是较容易产生逆反心理的。
爱跟大人对着干,你不让我做的事情我偏要做等表现,都是逆反期的孩子的正常行为。原本孩子也许只是对网上游戏有一点点兴趣,可在大人不分青红皂白的禁止下,不经意间激发了他们的叛逆心,反而对网上游戏越来越上瘾了。
☆游戏内容的吸引
心理学家米哈里将个人精神力完全投注在某种活动上的感觉定义为“心流”,他认为心流产生的同时会有高度的兴奋及充实感。在心流体验中,人们沉迷于某种活动,而经常忘记时间以及对周围环境的感知。
因此,孩子们对网络游戏的这种沉迷状态正是处于“心流体验”。网上游戏吸引力强,升级打怪,简单粗暴。这种情况若是沉溺,会对孩子造成不可估量的坏影响。
◇◇◇◇
网瘾是一种病,若要戒除,实属不易。不过父母们也别惊慌,可以将孩子们上网的“乐趣”巧妙地变成任务,利用 “苦役感”帮孩子戒除网瘾。
02.利用“苦役感”帮助孩子戒除网瘾。
☆一旦把孩子的乐趣变成任务,他就会有“苦役感”
“苦役感”是什么概念?苦役感指“做了艰苦繁重的任务后产生的疲惫厌倦观感”。
一旦把孩子的乐趣变成任务,那么当初吸引他的这件事情就变了味了,他就会有“苦役感”。父母苦役抓住这点对孩子进行网瘾的戒除。
咱们可以一起来看看著名的企业家淘宝的创始人马云是怎么利用“苦役感”帮助十二岁的儿子戒除网瘾的。
他先是紧急叫停了妻子的工作让其陪伴照顾儿子,然后给了两百块钱给儿子,让他去网吧玩够三天三夜再回来,并让他必须说出“上网玩游戏”的至少一个好处。结果三天三夜后,他的儿子又累又饿又困的回来,而且一个“上网”的好处都找不着。自那后,他的儿子就渐渐戒除了网瘾。
曾获过诺贝尔奖的丹麦作家威廉·贝纳德曾在出版的书《哈佛家训》中提到的一个故事也恰恰利用了“苦役感”来纠正孩子的行为。
故事里有个孩子因爱踢小区里垃圾桶引起大家公愤,却无人能阻止。后来一个老人想了个办法,就是雇佣这个孩子去踢垃圾桶,给予他一定的物质奖励。结果孩子在老人给的佣金一次次减少的情况下,厌倦了踢垃圾桶,并生气地对老人说,他再也不踢垃圾桶了。
可见,当“乐趣”变成了任务,所有的兴趣都会逐渐变淡乃至不再感兴趣。一旦孩子上网玩游戏的乐趣变成了任务,好奇心丧失了,“叛逆心”也成了不可能发生的事物,孩子原本的乐趣就会一点点变成“苦役”,网瘾自然会慢慢地消退了。
☆奖励孩子要有难度地奖励
“苦役感”的方法,涉及到给孩子的奖励。这种奖励不可随意,也不能太简单,而是要有难度地奖励。如果随意简短地奖励,如此一来,无法形成孩子的“苦役感”,就更别提帮助孩子戒除网瘾了。
☆奖励孩子在他正常的需求上奖励,而不是胡乱奖励
不要动不动就给孩子奖励,而应该在孩子的正常需求上奖励。
一部优秀的家庭教育作品《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中提到,胡乱奖励不会对孩子的飞翔产生助力,却会成为挂在孩子翅膀上的石块。如果奖励与需求之间形成了对立,那么这种奖励毫无用处。
◇◇◇◇
孩子总是上网玩游戏,一不小心就上瘾?别慌,读懂孩子的心理,巧妙地“奖励孩子”。让上网玩游戏的乐趣变成任务,使奖励与需求之间形成对立,让孩子从中体会到“苦役感”巧妙戒除网瘾!
原创文章,作者:晴天,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bnfrf.com/47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