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约了初中同学喝下午茶,聊到了当初的学生生活,我们都不约而同的聊到了初中的一个女同学,当时觉得她太不自信了,从来都不敢主动举手回答问题,即使点名叫到她,也是畏畏缩缩的,感觉整个人都在发抖,明明是她会做的题,也回答的结结巴巴。
那个女同学在班上挺沉默寡言的,也没有玩的好的朋友,很容易就被人忽视了她的存在。就连在人多的地方走路,都能感觉到她的不自在,别人跟她说话,偶尔回答两句,声音也跟蚊子叫似的特别小,不敢抬头跟人直视。
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家庭教育才培养出一个这么自卑的孩子?
一般自卑的孩子,往往出生于这3种家庭教育!
总是拿别人家的孩子做比较,从来都不表扬孩子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我们总能听到父母嘴里别人家的孩子
- 别人家里的孩子又考了全班第一了,
- 别人家的孩子又在xxx比赛中拿了奖
我就是在这种不断被比较的家庭中长大的,小时候,邻居家的孩子比我小一岁,但跟我同班,在父母眼里,因为我比他大就要事事比他强,如果有一次考试没有考的没有他好,我妈就会说:
你看你有什么出息,人家比你小,考的都比你好。
在这样什么都要比别人强的教育中,我的压力非常大,有一次被老师叫到黑板上做题,那道题我做错了,我很难过,回到座位的时候,我哭了,哭的很伤心,以至于老师不得不停下了安慰我,其实做错了一道题是一件很小的事,但我哭的原因是我怕我做错的那道题,邻居家的孩子会做,我怕我比他差。
除了总拿我跟邻居家的孩子比,我妈从来都不会表扬我。
无论我考的多好,我妈都不会开心下,印象最深,也是我开始厌学的一次数学考试,我考了92分,全班第一,我开开心心的把卷子给我妈看,我希望她看到我的成绩,可以为我开心下,但她没有,我妈很冷漠的看了一眼,淡淡的说怎么没有考满分。
看到我妈妈的反应后,我失落及了,我觉得我再怎么努力我妈也不会表扬下我,于是我把那张卷子锁在抽屉里,开始自我放弃,不再认真听课,回家也不会好好复习,我的成绩一落千丈,慢慢的我变成了一个不爱学习的差生。
因为一直都得不到父母的认可,我变得敏感、自卑,总觉得自己不如别人?
“不尊重孩子决定”的家庭
我一个大学同学叫圆圆,性格孤僻,自卑,总是独来独往。不过她很会画画。
一次学校举办绘画比赛,全班同学都推荐她去参加,可是不管怎么劝她就是不去,很多老师都说,如果圆圆参加肯定会是第一名。
那圆圆为什么会拒绝那么好的机会呢。
其原因就是因为在圆圆高中的时候,曾告诉父母,想学习画画,父母却以一种“过来人的”身份否定她说道:学什么学啊,那玩意学了有啥用啊,考试也不考画画。
你就要好好读书,将来才有出息,那画画有什么好的。
圆圆听完很是心酸,就觉得自己就是父母的学习工具,根本不能做自己喜欢的事儿。
这样一昧的去以“过来人”的身份去否定孩子的兴趣,主意,对孩子的身心会造成沉重的负担。
导致孩子一点都没有自己的想法,就一辈子活在家长的这种“温暖”之下。
这样的不尊重很容易造成孩子胆怯,缺乏胆量,以后到了工作中也不会敢于提出自己的意见。
在爱孩子时,总是加上条件筹码
生活中的这一幕,你一定不陌生
- 你再不听话,妈妈不理你了!
- 你不哭不闹,妈妈才给你买玩具!
- 你考100分, 我就奖励给你!
……
当父母习惯性用加筹码的方式督促孩子听话进步,却渐渐在孩子心理形成一个逻辑:
只有照着父母说的去做,成为父母眼里的好孩子,才能够得到父母的爱,包括自己想要的东西。
于是,一个讨好型人格的孩子,悄悄被培养。
讨好型人格的孩子,他们往往敏感、胆小,渴望被关注,内心却极度缺乏安全感,唯有不断自我牺牲,用来讨好父母。
失去了自我的孩子,在潜意识也便觉得低人一等,逐渐养成自卑心理。
无条件的爱,不是说要事事满足孩子,而是父母要懂得无条件地关注孩子,理解孩子,接纳孩子。
英国知名心理学者哈德菲尔德说:
人在自信的情况下,能够把自己的潜力发挥到500%以上,而没有自信且自卑的人,只能发挥自己能力的30%。
每一个孩子出生之际都是一张白纸,自信还是自卑,其性格底色,往往来自家庭不同的教育方式。
自信与自卑之间,其实只隔了一个“父母的态度”。
培养一个乐观的孩子,父母给孩子充足的爱是沃土,父母对孩子的赏识是阳光。
影响孩子未来的往往是家庭教育!
原创文章,作者:晴天,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bnfrf.com/46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