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母亲为厌学在家几年的儿子,苦苦奋战,四处求解,不得其效。
家长:
如何帮助孩子重塑性格,重新找到学习兴趣,以及对生活的热情。走出对电子产品的心理依赖,以及由此造成的情绪问题。——但我发现,孩子的适应障碍主要体现在,高敏感,太在乎周围人的态度,紧张、怕批评、尤其怕催,一说(催),甚至还没说(催),就开始紧张大叫,已经属于比较严重的心理障碍,不解决这点,孩子没法走出家门,更谈不上恢复自信去学习。
还有就是网游问题。目前,孩子不想上学,有想彻底放松,会在家蹦跳,自己唱歌,房间很乱(现在觉得是享受这种自由和没有规则感),在游戏里找存在感,通过游戏结队和游戏贴吧聊天来交往,因为沉浸在自己世界,常常自己构思小说写小说(游戏同人)。并反复说,坚持从现在起,我要表达真实想法,我再也不想为了别人,两年来我一直认为自己是错的,这半年我要说我没错,我就是要这样说,我没错。——针对这种情况,我应该怎么做,彻底不打扰他,游戏时间怎么控制。
青少年网络成瘾是当代青少年较为高发的心理问题之一。
当下不少心理机构都将其认定为一种需要强制戒除的“瘾症”,但实则网瘾并无成瘾物质的作用,成瘾原因与男孩青春期性成熟、社会交往恐惧、抑郁倾向等心理因素息息相关。单纯的、强制性的戒除只能说是治标不治本,甚至会对孩子造成更大的伤害。
在教育有网瘾倾向的孩子时,家长应该随时保持清醒——自己所面对的并不是一个疯狂的、上瘾的、无法自控的孩子,而是一个追求理智、有自尊、但需要合理引导的少年。对青春期孩子的教育,最重要的是和孩子之间建立起信任感。而信任感并不是凭空而生的,幼年良好的亲子交流会给信任感打下很好的基础。而除此之外,信任感也来自己于理解和尊重。家长可尝试从各个方面重新了解您的孩子,体会他所面临的困境,并理智地分析他的问题,与他共同商讨制定引导方案。
那么,家长该从哪几个方面了解孩子呢?
1、高敏感、情感丰富与“讨好型人格”
敏感的孩子对周遭世界的观察力和感受力都很强,所以敏感的孩子在小时候往往会表现出聪明、理解力强、反应快等特点。同样的,对他人的表情以及语言中表现的情绪也很敏感。如果在孩子小的时候,孩子所获得的惩罚(包括隐性的惩罚,比如说远离孩子,或者是负面言论)很大程度上决定于管教者的负面情绪的话,他长大之后就会不自觉的去关注周围人的喜怒哀乐,尤其是哀、怒这一类的负面情绪,并且对其产生恐惧心理。简言之,就是“小时候看大人的脸色”,长大后就会“看别人的脸色”。同时,又因为他天性敏感,所接受的负面情绪、负面反馈相比于其他孩子会更多更强烈,因此,他更容易陷入悲伤、自责、抑郁的心理状态之中。
2、青春期阶段
青春期是儿童身心发展的一个既重要而又特别的时期,易多发心理问题。他们心理上渴望独立、渴望发现自我,但现实中无法独立、对自我认知不完善。相比于儿童期的孩子,青春期的少年们情绪和心境都或多或少会出现不平衡乃至暂时性的紊乱。虽然每个孩子的表现形式不同,但从某种角度上说,青春期是很多人一生中对自我的困惑最多、最为压抑和孤独的一个年龄段。
因此,青春期孩子的行为表现较为极端是正常的,只要合理引导,改善他的性格和习惯,也可以说是一个机遇——自我成长的机遇
3、对网瘾的正确理解
高强度、高刺激的网络游戏能很快地刺激大脑皮层,是获得“快感”的一种低成本、高效率的方式。同时青春期的男生正在经历性成熟的生理发展过程,本能地会去渴望激烈的战斗。因此,网络游戏对于青春期的孩子、尤其是男孩来说,确实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但实际上,网络游戏的操作只是单调的、重复的动作,吸引力再强烈也不足以解释“成瘾”。因此,真正能让孩子在网络游戏中“流连忘返”的是他在网络世界里获得的成就感。这个成就感不仅仅指游戏胜负带来的成就感,更多的是人际关系上获得的成就感。比如,游戏里有成功的团队合作,流畅的交流。如果孩子在生活中失去了这些成就感,就会倾向于在网络世界里寻求。
所以,想要理解有网瘾倾向的青春期孩子更多的应该关注孩子在现实中缺失了什么,或者说他在面对的是怎样的一个“现实世界”。
1、“假想观众”与隐性的完美主义者
现在孩子处于一个低潮阶段,因此他对自己期望和对未来的期望会被悲伤、自卑的情绪所压抑,而实际上,一旦重新进入社交活动,他又会立刻重新建立起这样的期望。
由于青春期自我意识的觉醒,孩子会特别关注自身,也会将这种关注投射到他人身上。简而言之,他很关注自己的“样子”,也觉得别人在关注他的“样子”。所以这个时期的孩子觉得老师、同学、父母对他不满意,或者对他很厌恶,很反感的原因,其实是他对自己在自己心中的形象不满。
他期待自己是某一种形象,这个形象是“完美的”、“没有缺点的”,所以当现实与他对自己的期待之间有很大差距时,他就会陷入一种焦虑、自责的情绪中,这种情绪甚至有可能是对自己的愤怒。
因此,可以这么认为:孩子在躲避的并不是老师和同学,而是在躲避面对“自己”。
2、生活中成就感严重缺失和情绪的恶性循环
如果一个人在现实生活中很长时间未能做成一件事情,他就很容易陷入抑郁和低落的状态之中,对于青春期的孩子也是一样。因此,成就感是避免一个人堕入不良状态的良药。但是家长往往会陷入一种误区,觉得让孩子获得成就感的方法就是夸奖或者是减少批评。而实际上,真正的成就感并不应该也不会来自于他人的赞许,而来自于对一件事情或者一系列事情的完成。
同时,作息的混乱和焦虑会导致孩子无法在现实中完成任何事情,从而导致情绪上的恶性循环,越焦虑越失败,越失败越焦虑。所以,孩子会投身于网络之中寻求成就感,而这种成就感并不能转化为真正的成就感,也不能使孩子脱离恶性循环。因为一旦脱离了网络环境,孩子会很快地发觉现实中自己依然一事无成,从而更加恐惧和抵触现实。
针对这些状况,基于青春期的特点,以下几条建议供家长参考:
1、交流是主要的教育手段。
青春期与儿童期所不同的是,儿童期的教育需要更多地侧重于行为上的教养。而到了青春期,家长需要更加注意与孩子进行精神交流即言语沟通。
2、家长要改变自己的角色
很多家长有个误区,认为教导青春期孩子最好的方式是成为他的陪伴者,希望以更为平等的方式和孩子交流。而实际上青春期的孩子还没有形成完整的人格,在很多事情上无法做出独立的判断,将他当做一个成熟的人来对待,其实反而会加重他的焦虑。家长应该以一个引导者、帮助者的身份和孩子相处。
尤其教育敏感、胆小的孩子,更要尽力去维护一个理智的、有能力的形象,而并非是不理智的、情绪化的、失控的形象。这样孩子才不会想要去“保护”家长,而是更多的希望在家长这里得到帮助。孩子与家长之间的交流也就会更加的通畅。
3、帮助孩子正视自我
首先青春期的孩子经常会觉得自己“与众不同”,只是各自的表现不同,有些孩子会因为希望自己与众不同而叛逆,而有些孩子则会因为发现自己与众不同而焦虑。所以对于青春期孩子的教育很重要的一点是——不要顺应孩子的这种“天性”,尤其不要客观上造成他与其他人的不同。
家长要帮助孩子正视一个真正的“他自己”。
这个过程可分为两步:①引导孩子客观地评价自己 ②引导孩子客观的地评价外界。
具体的操作视母亲与孩子平时的交流方式而定。
打个比方,比如说当孩子遭到老师的批评或者同学不合的时候,家长可以帮他理清楚这件事情中他做的正确的部分和欠妥的部分,并且同时也分析对方(老师或者同学)的正确方面和错误方面。然后进一步引导孩子去思考自己的优点和缺点。
同时,可以引导孩子去站在“同学”的视角去考虑问题。比如说询问他其他同学是否也有过被老师批评或者是成绩不理想?他又是怎么看待这个同学的?他觉得这个同学的优点是什么,缺点是什么?
4、规范生活、设立目标和计划
在孩子处于混乱的生活状态中的时候,家长想要强行给他设立目标其实是很困难的。所以第一步一定是规范孩子的生活,上学其实是一个天然的规范。在学习的状态下,即使孩子万般不乐意,他也必须在一定程度上按照学校的作息来生活。这个时候家长可以适当地给孩子提出一些建议或者要求,然后一步一步推进,比如早睡早起,比如说把哪一门的功课按时完成。
在孩子基本处于一个生活稳定的状态之后,家长可以开始和孩子一起设定目标。
设定目标的过程其实也是再一次帮孩子发现“自己”的过程,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挖掘他的兴趣爱好或者特长,然后选一个点作为目标,同时设定具体的计划。
作为一个青少年的家长,已经离曾经的少年时期很遥远了,想要真正体会孩子在青春期因为生理心理双重的改变所承受的压力和焦虑几乎是不可能的。但青春期是人的一生中不可能跃过的一段时期,同样也是可贵的一段时期。我更愿意相信的一句话是:青春期并不仅仅是一个人幼儿时期的结束,而应该是一个成年人的开始。
在孩子拼劲全力奔向“成熟”的过程中,他会遇到一个个的关卡,这些难关的内容各不相同,或许是对“人生意义”的思索,或许是对“性”的困惑,或许是对“前途未卜”的恐惧……而家长其实也无需对这些问题作出答复,能做的只是把更多的信息提供给孩子,引导他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从心理上帮他拓宽人生的道路,给他更多选择的空间。
每一个孩子,都未来可期。
原创文章,作者:晴天,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bnfrf.com/40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