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景再现
案例一:我是班干部,初一、初二时,我的成绩还不错,每次考试都能得到老师和父母的夸奖。可是一进入初三,我的学习就出现了“危机”,几次模拟考,我考得都不理想,平时的英语长项也滑了下来。班主任找我谈心,我一句话也听不进去;回到家里,爸爸妈妈又逼问我:“怎么搞的?一次不如一次。”我生活在巨大的压力之下。渐渐地,我产生了严重的厌学情绪和逆反心理,好像所有的人都在看着我。每天,我就像个木偶似的,学习、背书、做题,应付无穷无尽的考试,可是一点效果也没有。我该怎么办呢?
案例二:“孩子最近不知道为什么总是说头痛,一头痛就不能上学,现在已经休学在家。 在医院内科做了许多检查,花了不少钱,可还是找不出原因。内科专家建议我们去看青春期心理门诊。”焦虑不安的家长走进北京儿童医院青春期门诊,身后跟着垂头丧气的孩子。这个孩子是怎么回事?经过对孩子进行相应的心理测试,最后得出诊断结果:孩子得的是厌学症。
家教课堂
学校本应是孩子最向往的地方,而现在,有的孩子谈“校”色变,甚至出现恐惧现象,这不得不让人担忧。初中生随着学习量的增加,学习内容不断加深,加上初中生心理的波动和生理的变化,使得初中生的学习成绩波动很大,学业出现了分化。初中生厌学问题较小学生更为普遍,好学生,尤其是带“长”的优秀学生,他们的生活其实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快乐。
就上面两个事例而言,前一个事例反映的问题属于厌学情绪,这是每个学生都可能出现的问题;后一个案例反映的问题则属于天学症,只在极个别学生身上出现。
厌学是指学生对学习否定的内在反应倾向,包括厌学情绪、厌学态度和厌学行为。厌学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导致学生学习效率下降,即学生完成一定学习任务的速度和质量降低。
1.厌学产生的原因
一是家庭环境 的影响。一些望子成龙的家长,在教育孩子方面急功近利、好胜虚荣,想当然地将孩子良好的成绩当做自己炫耀的资本,剥夺了孩子自由成长的空间。有的家长以孩子学习成绩论英雄,孩子考得好,在生活上加倍关怀;学习成绩不理想,就嘲讽挖苦,甚至给予惩罚。孩子在家长的打骂和指责中得不到心理支持,对导致被责骂的学习也更加没有信心和兴趣。
二是应试教育的影响。在应试教育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重压下,孩子们必须面对各种各样的课外培训,五花八门的复习资料,名目繁多的测验、考试,同学之间名次的竞争,升学压力等,让孩子们喘不过气来。为了考个高分,为了争取好名次,为了进入重点学校孩子们只好加班加点,从早晨一直学到夜晚、一门学完了再学另外一门,连双休日也不能休息。他们很少有玩的时间,很少有玩的伙伴,很少有另外的兴趣,只是一味地学习、学习再学习,这让他们感到不堪重负,厌倦学习。
三是学生自身的因素。现在的孩子多数是独生子女,是在家长、亲朋的溺爱中长大的,缺乏对情绪的认识和管理能力,缺乏自我控制、自我激励和抗挫折能力,缺乏感受理解、沟通表达和人际交往能力,而学习活动又是高强度的脑力和体力活动,意志力薄弱、兴趣广泛而不专一、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内在学习动力的孩子,就容易产生厌学问题。
四是社会大环境的影响。我国目前正处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重大历史时期,各种各样的思潮同时涌来,由于中学生自身不太成熟,缺乏处世经验和辨别是非的能力,就容易受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如“商海”对青少年强烈吸引,社会劳务市场的不完善,使许多中学生未把获取知识、提高自身素质作为今后走上社会求职的必要条件,而认为有钱就有学上,有门路就有好工作。现在一些重点中学,各年级各班中都有分数不够、花钱进来的学生,这些都会对中学生产生严重的不良影响。
2.如何帮助厌学的孩子
(1)要转变观念。目前,家庭教育存在四个误区:只重孩子的智商而忽视情商;只看孩子的成绩而忽视其他;只重学习数量而忽视质量;只重视满足物质需要而忽视对孩子的精神把持和心理健康。孩子厌学反映了家长的教育观念有问题和教育方式的失误,因此,家长首先要改变教育观念,准确地把握孩子的智力趋向,不放弃,不苛求,给孩子一个快乐成长的环境。同时,需要对孩子进行正确引导,对孩子的学习因势利导,帮助孩子正确面对学习的心理压力,必要时也可借助专业的心理支持,有效解决问题。
(2)对孩子的期望要实事求是。期望是一种动力,也是一种压力。孩子觉得学习有压力是一种正常现象,适度的学习压力是激励学生学习的重要因素,它可以促使学生更加努力地投入学习过程,并通过不断改变和调整自己来提高学习成绩。然而,学习压力过大、学习超量不但不能使孩子的学习成绩提高,而且还会使让孩之子讨厌学习。正如生活在草原上的羊群,它们虽然有被狼吃掉的危险,但它们仍然可以得到很好的繁衍、生存,但是如果把狼和羊关在一个中间用篱笆隔开的笼子里,这时尽管狼是无法吃到羊的,但羊很快就被吓死了,因为它所承受的压力已经超出了极限。事物发展到极端,往往就会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孩子的学习也不例外。家长要正确看待孩子的智力能力,不向孩子提出超过他们承受能力的分数、名次要求,也对保护孩子的学习兴趣有着重要作用。
(3)避免让孩子产生“习得无能感”。科学家做过一个实验,把一条梭子鱼放进一个有许多小鱼的水池里,任何时候梭子鱼饿了,只要张张嘴,把小鱼吞进去就行了。过了一段时间,科学家用一个玻璃瓶罩住了梭子鱼。开始时,小鱼在瓶子外面游来游去,梭子鱼就迎上去,但每次都撞在了瓶壁上。慢慢地,梭子鱼的冲撞越来越少,最后,它完全绝望了,放弃了捕食小鱼的所有努力。这时,科学家取走了罩住它的瓶子,备受打击的梭子鱼沉到了池底,一动也不动了。无论有多少小鱼在它的身边甚至嘴边游来游去,它都不会再张张嘴。最后,这条可怜的梭子鱼就这么活活饿死了。教育家凯茨在孩子身上也发现了类似梭子鱼的现象,他称之为“习得性无能”。他说,很多孩子在学习过程中会因为某些原因,逐渐产生对学习的无能感,并因此丧失了自信心。
(4)要给孩子以心理支持。现实生活中,学生因智力原因而导致的学习困难或者成绩不理想是很少的。绝大部分孩子的学习困难很大程度上与他的情绪、兴趣、心理环境等因素密切相关。父母对孩子是否信任直接导致孩子出现情绪、兴趣上的波动,影响孩子学习的心理环境和学习效率,对那些学习成绩较差的孩子,最需要行的是家长的心理支持。家长要了解孩子,充分挖掘孩子身上的“闪足光点”,肯定孩子的长处,在发现孩子潜能的基础上提出合理的要求,激发他们获取成功的欲望。
(5)让孩子正确地认识自己。孩子的情绪会随着考试成绩的限艇好差而上下剧烈地波动,他们常常会因一点小小的胜利而沾沾自一有喜,也会因为一次小小的考试而情绪受挫。家长要让孩子正确地导认识自己,发现孩子所表现出来的良好、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行为,渡对孩子的点滴进步,应及时从正面予以肯定,并不断强化,让他们fi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识,让他在前后比较中接受自我,认识到自己并是非无药可救,相信自己是一个有能力、有前途、受尊重的人。重新认识自我是孩子变厌学为乐学的重要一环,为此,家长不要拿自家孩子和其他孩子比;要让孩子相信每天有一点进步,将来就一定有大的飞跃;家长要多和孩子沟通交流,引导孩子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引导孩子正确认识学习的目的和意义;孩子需要信心,家长就需要耐心,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心和乐观的处世态度;坚信付出必有收获,帮助他正确认识自己。
正确区分不同的厌学现象
厌学现象包括学习疲劳、厌学情绪和厌学症,三者是不同性质的问题。
学习疲劳是指学习者长时间连续紧张学习后由于身心过度疲劳所导致的学习效率下降的现象。它包括生理疲劳和心理疲劳,前者指肌肉与神经系统的疲劳,后者指的是情绪烦躁、注意力涣散、思维受阻、反应迟钝等现象。其表现是:大脑反应迟钝,头麻木或者疼痛,注意力分散,思维滞缓,情绪沮丧或烦躁。对此,家长要让孩子合理、科学地用脑,注意改进学习方法,通过积极的休息、睡眠、文体活动来消除。
厌学情绪是学生在主观上对学校学习活动失去兴趣,产生厌倦情绪和冷漠态度,并在客观上明显表现出来的行为。天学情绪一般随着孩子学习情境的改变而自然消失,家长不应过度关注,不要一有情况马上找心理医生对孩子进行心理干预和治疗,否则,可能会导致孩子的症状加重。我们知道,随着年级的增长,孩子的学习难度也在增大,若要保持成绩不下降,学生就必须加倍努力学习,然而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学习也不是运转一台机器,成绩上下波动是很正常的事情,家长要保持平衡的心态,给孩子一点喘气的时间,别把他们的潜力“榨”干了。
与一般的厌学情绪不同,厌学症的主要特征是对学习毫无兴趣,视学习为负担,把学习视为一件痛苦的事情,不能从事正常的学习活动,经常逃学或旷课,严重的甚至会导致辍学。从心理学角度讲,厌学症是指学生消极对待学习活动的行为反应模式,主要表现为学生对学习认识存在偏差,情感上消极对待学习,行为上主动远离学习。患有厌学症的学生往往对学习失去兴趣、学习目的不明确,甚至恨书、恨老师、恨学校,严重者一提到上学就恶心、头昏、脾气暴躁甚至歇斯底里。对于有严重心理障碍的厌学学生,靠常规的辅导和转化还不能根治,家长可找心理医生对孩子进行心理干预和治疗。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厌学现象在学生中有一定的普遍性,只是程度不一样,最后真正发展成为厌学症的并不多。
原创文章,作者:晴天,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bnfrf.com/36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