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人摸象的故事相信大家都不陌生,我们从很小的时候就听别人在讲,故事的最终总是启示我们不要像故事中的盲人一样,仅仅从个人的感觉出发来判断事物,要学会多角度来认识事物。如此深刻的道理在孩童时代实在是太高深了,作为比较愚钝的代表在孩童时代并没有对这样的故事产生巨大的感悟,当时只是觉得要告诉一个盲人什么是大象还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如果是你你怎么描述,似乎哪一种描述都无法精准地告诉一个从来没有见过大象的人 什么是大象,细思极恐啊,当你向别人描述一个他从来没有经历过的事情的时候是有多大的难度。
认知存在边界
然而从现在来看这个故事却看出了不一样的东西,盲人摸象归根结底是一种认知的突破,既然是突破,就说明我们的认知都是存在边界的,我们处在我们自己的认知边界以内,对于边界以外的东西我们就如同盲人一样,也许在我们的认知边界内可以见到事物的一部分,但你不能确信那就是全部,就如同盲人摸到大象的各个部分是一样的,即便是你摸到了你认为足够多的地方,你也仍难以正确表述大象这种东西,当你把所有的已知信息罗列出来的时候,你就越可能接近事实和真相。
有一个火车上的故事:一位父亲带着儿子和女儿上了火车,两个孩子四五岁的年纪,上了车就在哭哭啼啼,而作为父亲的他却没有安慰和制止,其他乘客都忍受着公共场合的啼哭声,突然有一位乘客站了出来,指责那位父亲:在公共场合你能不能管教下你的孩子,这样影响到了其他的乘客。这位父亲露出无奈的眼神:我实在不知道该如何安慰刚刚失去母亲的两个孩子如何走出悲痛。话音刚落,整个车厢都沉默了。你看就因为你认知信息的问题让你做出了错误的判断,让你从一个愤怒的状态进而转入到同情和怜悯,因此我们每个人都要清楚自己的认知边界在哪。
巴菲特和芒格说过:一定要在自己知道的领域内投资,认知边界之外的地方再有机会也不投资。
认知的量变与质变
认知过程就像是走迷宫,你要么在已知边界内重复,要么是在扩展你的认知边界,认知边界的大小决定了你可以重复的内容和项目,当我们开始拓展认知边界的时候就会面临盲人摸象的困境,当你摸到尾巴的时候你会下意识的以为这就是大象,就像是我们刚刚认识到了问题的一个方面就会下意识的认为这就是问题的全部,只要解决这一个方面就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当我们解决掉之后就会发现其实问题并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我们还要继续探索问题的另外一些方面,直到我们的认知信息到达一定的量级才会发生质变,换句话说也就会一下看到问题的本质和内核。
认知同样遵循从量变到质变的规律,认知的信息量决定了认知结果的完整度,当我们在扩展认知边界的时候,一定要收集足够多的信息,信息的数量决定了事物的更多细节,玩过拼图的朋友肯定深有体会,单独的片段很难让你对整体有一个完整的概念,当你拿到的片段越来越多时,你就会在脑海建立一个更加完整的形象,从而帮助你完成拼图。
认知的障碍—无意识状态
丹尼尔 卡尼曼在他的《思考快与慢》中以及基思 斯坦诺维奇在他的《超越智商》中阐述了人们思考的两种系统和三种心智模式,他们从认知科学的角度揭示了人们认知过程中经常会出现的错误,人们在进化的过程中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系统模式—快系统和慢系统,快系统是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他帮助物种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生存下来,而慢系统则是近几万年才出现的,它是一个后来者,在我们的系统中,快系统处理高达95%的信息,而且是在我们没有意识的状态下,就像你的走路和呼吸一样,悄无声息,默默无闻,而我们的主动认知系统则属于我们的慢系统之中。
还有一个重要的区别就是,快系统是一个高效低耗的系统,处理事情的效率最高,延续着基因内部的生存模式设定,但是无法保证它符合当下环境的变化,而慢系统则是需要调动大脑的认知资源,需要耗费巨大的能量,当你开始拓展认知边界的时候,就需要你调动你的慢系统,也就是说当你在思考和提升认知的时候是一个高能耗,效率并不高的活动,这个过程是不利于个体生存的,因此在进化的过程中慢系统并不是我们处理外部事务的默认系统,而是需要人为调用,也是我们拓展认知边界的最大障碍。
认知过程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需要我们及时调用和控制我们的认知系统,只有慢系统更多的被利用,我们才能从周围的世界中不断吸收对于这个世界的认知,不断拓展我们的认知边界,当我们的认知边界到达一定的数量级时,你就会对世界、人生以及个人有一个全新的认识,犹如重生!
原创文章,作者:赖颂强讲孩子沉迷网络游戏怎么办,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bnfrf.com/1572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