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困难和坎坷谁都会有,区别在于是去跨越,还是止步不前。”
生活中,大概我们每个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艰难险阻,它们或如同高山,让人看上去无法跨越;或如同沼泽泥泞,能让人陷入其中无法自拔。
总之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艰难,所谓“大夫跋涉,我心则忧。”难到极处,便会让人产生事不可为之感。
得遇困惑之事,人们总是喜欢到圣人典籍中去寻找答案,有意思的是,我们中国人的老祖宗,对此也有两种大相径庭的看法,这或许也是一种另类的“道理已被古人说尽”!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说道,“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庄子却在《庄子·人间世》中这样说道,“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
这两种言论似乎完全相悖,让人无所适从,作为后来人,面对两位先贤的良言,难道我们只能选择拥护一人,然而打倒一人吗?
其实不然,我认为这更像是人生不同阶段应该去修炼的处事法则,我猜孔子和庄子分别说出那句哲言的时候,必然不是在同一个年龄段上。
年轻时的我们,该像孔子说的那样,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事实上,我们所谓的“知其不可为”,只不过是未行动之前的主观臆测而已,荀子在他的《劝学》中曾说过这样一段话,“不登高山,不知山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人们总是习惯性的在做事情之前先做评估,困难评估,风险评估,收益评估等等等等,这其实算得上是一个很大的优点,但我们不可否认,这样做本身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评估是一件很吃认知的技术活,抽象一点来说,有的人能够看到山那边的风景,而有的人却只能去猜山那边究竟有怎样的美好,甚至连山后是宝山还是匪山都无法确定,如此对同一件事的评估,结果往往天差地别。
而影响我们认知的最大一点便是经历,年轻的时候不去经历什么时候去?铺路不止是父母长辈们能做的,我们自己也可以,年轻时多去勇敢的经历一些,年纪大了也就有了自己的底蕴。
况且生活中很多事情都是看起来困难做起来容易的,譬如登山,人类不过七尺之躯,面对万仞高山,显得渺小到了极点,心生高不可攀之感才是人之常情。然而大家也都知道,不管是五岳独尊的泰山,还是世界最高峰的珠穆朗玛峰,只要我们能将最简单的一步一步又一步坚持下去,总能登上山顶。
有人说,年轻的时候,要拼命的去做加法,要去尽可能的尝试,因为你不知道自己究竟会有多少种可能,也不知道命运会给你怎样的安排,不去试试怎会知道?即便是所谓的明知不可为,也应该去试试看是不是真的不可为。
而年纪大了后,我们过了可以没心没肺开怀大笑的时代,无忧无虑的岁月也逐渐离我们远去,于上有父母,于下有子女,于中有妻、夫,担起肩上的责任才是此时生命中的重心所在,这时候的我们,或许也早已被生活压迫的迈不出尝试的脚步。
是时候该学会做减法了,这个时候,我们需要明白什么才是自己能做的,什么才是自己该做的。每个人生命有限,若将一生全都用在尝试新鲜事物上而忽略对责任得承担,或许对于个人而言那是充满激情的一生,是潇洒惬意的一生,但这似乎并不符合我们中国人的价值观。
此时此刻,知其不可为而安之若素,是为德之至也!
过了能折腾的年纪,就要学会一觅即中,也要学会让自己安心,明知山有虎,那我便弃山涉水,踏歌而行。
孔子和庄子听上去完全相悖的两句话,或许我们可以将之看做是两种不同层次的修炼,前者重修身,后者重修心。
诚然,勇攀高峰需要拥有一颗强大的内心,但更需要的其实还是身体力行;而克服自己心中去征服的欲望,看穿那些不切实际的幻想,则是超凡心境的体现。
修身与修心一样重要,但是个人认为,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应该有着不同的侧重点。
话说回来,也正是因为有了新一代人的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和老一代人的知其不可为而安之,才有了我们整个民族在“创业”与“守业”上的平衡,才让我们不至于在时代的洪流中丢掉自己民族血脉深处的珍贵遗产。
正是因为有了这么多先贤说的话,中国人的思想文化里,并不是极端的非黑即白,而是留给后人无限自由发挥的空间,就如同中国水墨画,形有尽而意无穷。
原创文章,作者:赖颂强讲孩子沉迷网络游戏怎么办,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bnfrf.com/1571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