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三少解“琢”与“不琢”
选了一些玉料在面前依次摆开,
拿在手里细细端详,
琢,与不琢,时常在玉三少脑海里权衡再三,
抚摸着籽料,如是感受到它在河道里的翻滚、撞击与沉睡,
看着那各样的皮色,如是看到了矿物离子在聚散嬉戏,
不琢也是一种美,琢则需要一种缘分使然;
(玉三少作品《鹰空示》《福禄有余》)
玉不琢,不成器——
这句蕴含人生哲理的成语被广为熟知,
出处是西汉·戴圣《礼记·学记》,
还有后半句“人不学,不知道”,
现在看这个“道”,似乎要包含的更为广博,
不仅仅是指那些所谓的知识学问,还有人生道理,生活智慧,天地自然等大道;
在你我成长的过程中,
师长们也常常会用这两句话来督促我们求知上进,
那时还尚不明了“玉”是个什么模样,“琢”又是个什么流程,
但并不妨碍我们领会其要义,
潜移默化间影响着一代又一代年轻人,
争取那些可以使自己成器的机会,也期待可以成器的机遇。
然而在如今这个时代,“玉不琢”反而也成为一种观念,
尤其是在和田玉籽料圈子里,
从某种角度来说,这也算是一种思想的进步,
面对这种不可再生的矿物资源,自然需要抱有一种敬畏的态度,
认真对待每一块玉石,不滥雕刻,
让每块得以雕琢的美玉,都能成为有一定人文价值的存在;
玉不琢,也有一部分“道家”思想的影响,
在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影响下,
人们离大自然越来越远了,
因此当所有文化艺术都在追逐一份浑然天成的艺术效果时,
天生地养的籽料也就成了天然灵气之美的代表,
自然也受到了爱玉之人的青睐;
(玉三少作品《墨攻》)
如此也正合“儒道互补”的传统文化特点,
儒家讲究自强不息,修身如琢玉,
剔除瑕疵,成材成器,为国家为民族而奉献青春,
道家则更主张自然之道,
追求一种天地和谐,随顺万物的天然状态,
让人也得以关怀自己内心,舒适与松弛地享受生活;
曾经历史上很长一段时期,籽料的皮是被当做瑕疵给剔除的,
为的是追求一种美玉无瑕的效果,
但随着玉雕技术的艺术化发展,
人们也开始接受保留一些原皮的设计理念,
甚至如今成为这一种主流,
也从侧面表达了人们开始接受“不完美”的一种完整心理状态;
接受玉的不完美,也接受自己的不完美,
在此基础上再去追求完美,
玉的琢与不琢,也在这种社会多元化发展的过程中产生了多元变化,
有人爱原石,有人爱工艺,
爱原石者,亲自然者为真心,
爱工艺者,重人文者为真情;
当然,在金钱面前,原石和工艺都会变了模样,
在价值面前,价格也会令人障目迷惘,
爱玉,如果不能见得文化精神,
尚工艺,如果不能见得人文关怀,
那么有工不如无工,有玉不如无玉,
玉,琢与不琢,都只是媒介和方式,见人见生活才是本质……
文|玉三少
助审|猫哥
原创文章,作者:赖颂强讲孩子沉迷网络游戏怎么办,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bnfrf.com/1558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