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成瘾,简称网瘾,百度百科给出的定义是:上网者由于长时间地和习惯性地沉浸在网络时空当中,对互联网产生强烈的依赖,以至于达到了痴迷的程度而难以自我解脱的行为状态和心理状态。本世纪以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成瘾的青少年越来越多,不仅影响到了他们的学习成绩,更是导致了一系列的行为问题,让家长、老师头疼不已。
然而,网瘾到底从何而来?同样是上网、玩游戏,为什么有的孩子会染上网瘾,有的孩子则并不会受到网瘾的困扰?
我们需要从人的需要说开去。
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了一个理论,叫做“需要层次论”。他认为,人有七种需要,如下图所示:
这七种需要中,最下层的需要是最基本的需要,只有基本的需要得到满足之后,人们才会追求更高层次的需要。生理需要指的是人们对呼吸、食物、水、睡眠等需要,是一切需要的基础。只有当人们不为温饱而发愁的时候,才会产生人身安全、健康意识、财产安全等安全需要。而当安全需要基本得到满足之后,人们又开始产生社会交往的需要,渴望亲情、友情和爱情……尊重需要体现为渴望他人认同自己价值和地位,肯定自己,这个需要往往与荣辱有关,与古人所谓的“礼”有关。古人云,“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正是因为这个需要是人们在满足基本需要的基础上所产生的更高的需要。
至于认知需要,那就又高了一层。认知需要和审美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同属于“成长性需要”,与下面那四种“缺失性需要”有着很大的不同。
缺失性需要是那种缺了难受、不缺就想不起来的需要,比如呼吸,不让你体验一下缺氧的感觉,怎会知道空气如此重要?比如健康,生病的时候渴望康复,可一旦康复,医生的叮嘱就被丢在了脑后。比如亲情,很多孩子都感受不到父母为自己付出了多少,因为已经习惯了父母为自己做好的一切。
成长性需要则是那种越是得到、越是渴求的需要。正如知识,你了解的越多,就越知道自己的无知;正如审美,越是见多识广,眼光就越高;也正如我们的目标和理想,每次实现之后,那种“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快乐虽然远胜于吃一顿大餐、看一场大秀,但高峰体验之后,新的目标、新的理想已自然而然地被我们摆在了案头,放在了心头。
您可能会觉得,成长性需要真好!有了这些需要,还用督促孩子学习吗?再也不用了,他自己就会求知若渴,就会给自己设置一个又一个的目标去实现,最终,他会比家长期望的更加优秀!可是,为什么并不是所有孩子都能拥有如此之好的认知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呢?尤其是网瘾青少年,那虚拟的网络世界又为何让孩子深陷其中呢?
这个问题,我们要分两步来说。
一、网瘾产生的根源何在
需要是随着孩子的成长一步一步发展起来的。在孩子2岁之前,他/她需要和照顾者——尤其是妈妈——建立深厚的情感联系,这被称为婴儿的依恋,这就是最初的归属和爱的需要。如果在这个阶段,妈妈忙于工作或家务,对孩子照顾不够,那孩子就会需要寻找“替代品”,平板、手机、电视都可能成为类似的替代品。
在孩子3-5岁的时候,他/她的自主性、主动性发展起来,开始希望自己能“说了算”。如果父母事事管束,他就会觉得自己无能为力,体验不到自己的价值,这刚刚萌芽的尊重需要就会缺失。一旦缺失,孩子也需要寻找替代品,那么,可以让他/她随心所欲控制的手机、遥控器就是最便利的补偿。
再长大,孩子上小学了,需要得到更多的关爱、更多的认可,可父母给予他们的却是更多的要求、更多的控制。这时,孩子会对现实生活产生更多的不满,而虚拟的网络世界,就成了他们的避风港。
可以说,孩子会迷上网络,其实是因为父母在教育的过程中,父母没有顺应他/她需要的发展,因势利导,反而压制他/她的本能需要,让他/她只能退而求其次,去选择网络。所以,作为父母,在因为孩子的网瘾而愤怒的时候,先要想一想,自己在这个过程中,是不是做错了什么事情。
二、网络能满足青少年的何种需要
网络可以给孩子以陪伴,无论何时,只要需要,网络就在他/她左右。网络可以给孩子以情感,在虚拟的世界里,他/她也可以和真实的人交往互动。网络可以给孩子以尊重,在使用网络的过程中,孩子们可以体验“我做主、你服从”的感觉;在参与网络游戏等活动时,孩子也可以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和他人的仰慕。这些缺失性需要,一旦父母无法满足,网络都能满足。
然而,这还不是最可怕的。满足缺失需要只是一个开始。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他/她的成长性需要也可以在网络世界得到满足。网络中各种知识浩如烟海,只要你想知道,就可以找到相应的内容,极大地满足了孩子的认知需要;网络中各种精美的网页、游戏,各种吸引人的小说、视频,对于孩子的审美需要来说,也有着致命的诱惑;网络游戏大多需要玩家闯过一关又一关,不断提升自己的实力,这种设计所迎合的,正是孩子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些成长性需要永远无法得到真正的满足,越满足、越追求,成瘾就是这样形成的。
人们想尽了各种方法试图“治疗”网瘾,殊不知,网瘾不是病。试想,如果一个中学生学习成瘾,为了考出更好的成绩学得废寝忘食,我们会觉得他生病了吗?不会,因为那正是家长和老师所期待的。网瘾之所以被认为是疾病,是因为它对孩子未来的发展一般弊大于利。简单地说,学习成瘾,将来可能考上更好的大学,找到更好的工作,从而更好地满足自己的各种需要;网络成瘾,则阻碍了将来的求学和求职,除了极少数电竞选手外,一般人很难单纯地在网络游戏等活动中满足自己的一切需要,尤其是最基本的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家长和老师如何会不担心网瘾孩子的未来?
可既然不是病,那更好的方法就不是治疗,而是积极的引导。作为家长,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多一些陪伴,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多一些鼓励和肯定;作为老师,多发现孩子的闪光点,认可他们在学业上的点滴进步,这些方法都有助于孩子在生活中、在学习中满足他们的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并激励他们从一座高峰走向另一座高峰。
杜绝网瘾,从关爱孩子、尊重孩子开始吧!
原创文章,作者:晴天,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bnfrf.com/104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