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岁残疾女孩不上学
这是个悲哀的故事,这位女孩还在17岁的时候就辍学了,
她不上学,并且表现出各种身体症状,但因为父母的过分宠爱,使她逐渐成为“弱者”。
点咨询免费领取《左养右学赖颂强讲如何让孩子4-8周重返学校爱上学习的六个步骤》的电子书
在 15 岁这一年,女孩去上了中学,但她仍然不想上学,呆在家里,情绪极其暴躁,拒食、摔东西。
父母带她去看心理医生,吃了不少药,
但女孩不愿意配合治疗,在病友的建议下,父母决定带她去看心理医生。
“我当时很震惊,你怎么会有这种思想”,裴双义一边带着女儿一边看孩子,
母亲的一言阴沉着,不知所措,
却始终不肯原谅解女儿。
父母的偏见让她更加坚定了“吃精神类药物”的想法,
决定不再吐露自己的情绪,也不再压抑自己的情绪,开始接纳生活中的不同。
“没有人喜欢一个人”,裴双义从没有想过对方能理解自己。
当年妈妈的一句话,就是让她下定决心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一定要活下去”,是裴双义心中最响亮的声音。
也是从那天起,
裴双义逐渐离开了网络,开始寻找生活中的另一半。
正如林玉雪口中所说,
“你不需要知道每个人都有自己活着的意义,也不需要知道自己的需求。”
裴双义的母亲只有她自己,所以她要让自己也活成一个“停靠在空中的港湾”,想哭就哭,想笑就笑。
可是裴双义的母亲却不愿意承担起,因为她想成为一个真正的母亲。
因为她想让自己长大,为了让自己的母亲开心,她就在外面挣扎扎,但为了不让母亲开心,她只好把痛苦压抑成全,以至于让自己变得敏感,敏感。
著名心理学家武志红老师在《为何家会伤人》一书中指出:
父母的话里藏着孩子的未来,父母的话里藏着孩子的未来。
一个孩子小时候是一张白纸,而这张白纸最终也会变成什么模样,取决于父母教育的质量。
如果父母从小就对孩子的教育缺乏耐心、缺乏共情、缺乏鼓励,那么孩子长大后也很难有出息。
养出一个性格开朗、阳光、自信的孩子,家长要做孩子的榜样。
01
教育最忌讳急功近利
过度关注只会让孩子觉得压力过大
根据孩子自身情况,父母应该帮助孩子缓解压力,只有父母更多地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才能给孩子更多的安全感。
在孩子心里,父母对孩子的期待和要求也应该逐渐趋于合理,要了解孩子的实际情况,不要有“老一套”的想法,做出“不近人情”的举动,否则孩子会因为无法理解而产生反感,降低期望值,和父母成为朋友。
02
“假想敌”式沟通
家长在与孩子沟通交流的过程中,一定要扮演一个引导者的角色,这样孩子会更愿意跟家长进行沟通,而不是一味地听从父母的指令,孩子会主动与家长进行交流,也会主动告诉父母自己的想法。
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对父母的信任感也会不断增强,他们会觉得自己得到的家长的认可和尊重,也会更加的重视家长对自己的态度和想法的认可,只有当孩子感觉到父母的真诚和尊重,他们才会敞开心扉,将自己的想法和盘托出,并且转而达到家长心目中的那个“理想型”孩子。
而且,孩子在与家长沟通交流的过程中,也能从家长的表达中感受到家长对自己行为的重视,这样一来,也能对孩子进行积极的引导,提高孩子与家长沟通的积极性,从而以更加良好的态度对待与家长的沟通。
和孩子的沟通过程中,要注意方式方法
,首先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孩子的心情
,而不是站在家长的角度来批判孩子。然后再进行交流,了解他们所思所想,以便达到交流的目的。
家长也要注意在交流的时候要注意自己的语气、语速、表情
等方面,避免说教式的交流。
原创文章,作者:清风徐来,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bnfrf.com/703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