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岁沉迷游戏无心学习
案例二:
朋友家里有一个12岁的男孩,父母对他期望很高,要求很高,孩子从5岁开始就被要求每天弹钢琴、练字,没有周末,除了上兴趣班,就是在家里玩游戏,每天除了上午9点,下午1点,除了吃饭上厕所,都在玩,也不允许出门,都是在吃饭的时候玩,父母要求很高,但是孩子也不听。
点咨询免费领取《左养右学赖颂强讲如何30天改善孩子沉迷网瘾的六个步骤》的电子书
第三类、帮孩子建立手机网络使用规则:让孩子在正常上学,正常完作业,正常作息,正常晚上交出手机的前提下,有界限的合理的使用手机网络,这也是左养右学教育赖颂强团队14年来经验的建议方案,这是属于民主智慧型。
后来实在没办法,朋友就给他断了玩游戏的念想,但是他刚开始玩的时候没办法控制自己,因为沉迷游戏,所以经常和父母顶嘴,被爸爸骂了几句之后就回自己房间里了。
后来就出现了这样的情况,朋友觉得不能再这样下去了,就给他办了休学。
在休学的第一年,他就出去打工了,年龄是18岁,但是一直都没有工作,一直都是在家里待着,所以就想在外面打工,把家里的房子卖掉。
在他出去之后,父母也没有说什么,就跟着他在外面打工,但是他不出去打工,不知道怎么样也能做老板,就这样待了两个多月,因为这个他早就知道自己要干什么,就这样混过去了。
后面遇到了自己的老板,他把老板收过来,到了那个时候,他才知道老板已经开始收工了。
他要干什么呢?就是干活。
他每天给同事们的子女写材料,就是写材料。
再看看他这个人身边的朋友圈,特别是刚结婚的年轻人,其他人可能要写这么多的文章,但是他已经开始写。
其实他是怎么做的呢?就是在一个朋友圈里,把这些人的事迹,都拍出来,传给他的子女。
并且是怎么写,这个标题就是他在网上发表的。
为什么呢?
因为现在这个圈子,都是看别人怎么写,而那些人自己怎么写,他们就怎么写。
他写得好,那肯定得看别人怎么写。
这个人首先看别人的,然后才看自己的,看别人的,从老师那里拿到自己的作文,然后别人就被老师表扬了。
所以说,这是很正常的事。
但是我们要从“他人”这个角度看问题。
这是我们人类的天性。
如果一个人经常看到他的优点,看到他的缺点,别人的优点就会多一点,他就会多一点。
那如果一个人经常看到他的优点,看到他的优点,看到他的缺点,看到他的优点,让他能看到自己的优点,并且能产生一种自我认同感,那么他就能够拥有自信。
另外,如果一个人总是看不到优点,那么他就无法发展出对自己的正面的评价,比如,他对自己的评价是消极的,他对自己的认识也是消极的,他总是活在别人的评价里,那么,他就无法发展出积极的自我认知。
这样的人,会把自己当作一个什么都不懂的小孩子,而不是一个理性且积极的大人。他们会在自我认识的探索中,不断地自我修正,自我纠正。
所以,我们一定要把孩子当成一个独立的个体,尊重孩子,让他成为一个有自己想法的人。
在《无条件养育》这本书中,作者提到很多时候,我们会情不自禁地把自己当作孩子,孩子其实是一个有思想的人,他们会有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有自己认识自己的意识。
所以,我们要给孩子适当的自由,让他们自己选择,自己承担后果。
第三个关键词:不要忘记孩子,永远不要忘记孩子
说到这里,可能很多父母会不认同我的观点。
我认为孩子不能忘记,在现实生活中,孩子不需要经历一些事情,不需要经历一些挫折。
可是,事实上,有的孩子,即使遇到了困难,他们也无法扛起勇气,去面对困难。
而有的孩子,遇到困难时,第一反应就是退缩,甚至自怨自艾,甚至会做出一些极端的事情来。
这些孩子,学习的动力并不是来自于外界,而是来自于自己内心的压力。
如果我们过分看重成绩,会给孩子带来很大的心理压力。
就像小亮想在班级数学考试中获得金牌,但是,他却因为紧张,没有发挥好,而没有发挥好,因此,妈妈,这个时候,他就感觉到很难过。
而当他的妈妈看到小亮的这个情况,并没有责备他,而是很平和地告诉小亮:
“这是妈妈跟你约定好的,不会做的,妈妈不会怪你,只要你努力了,就是对自己最好的回报。”
小亮一下子就放松了下来,还听了妈妈的分析,心情豁然开朗了。
对于孩子来说,如果父母把成绩看得太重,那么孩子在无形中就会觉得自己学习是为了父母学的,那么在学习的过程中就会逐渐失去了责任感,并且觉得自己学习不好就是我的错。
这种观念会一直延续到孩子长大,孩子对于学习就会产生抵抗情绪,如果父母发现孩子出现厌学、逃学的情况时,就要及时进行正确的引导,在教育中找到孩子厌学的根本原因,根据不同情况来引导孩子。
原创文章,作者:清风徐来,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bnfrf.com/700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