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玩手机能打吗?
当今社会,电子设备已经渗透在人们的生活中,手机、平板成为我们工作生活的必需品。
小鹏,一位两岁半的孩子,爸爸工作很忙,从幼儿园开始,每个周末,家里就只有一个手机,平常里小鹏只要想玩手机,就会向爸爸要手机玩。
点咨询免费领取《左养右学赖颂强讲如何30天改善孩子沉迷网瘾的六个步骤》的电子书
第三类、帮孩子建立手机网络使用规则:让孩子在正常上学,正常完作业,正常作息,正常晚上交出手机的前提下,有界限的合理的使用手机网络,这也是左养右学教育赖颂强团队14年来经验的建议方案,这是属于民主智慧型。
妈妈将手机藏起来,没一会,小鹏就找不到了,也叫了几次,都没有任何反应。
当妈妈生气地将手机拿走的时候,小鹏却像发现了新大陆一样,开始大哭大闹。
最后,妈妈只好妥协,将手机还给了他。
可谁知,小鹏首先咬了一口,鲜血直流,把作业本扔在地上,几秒钟都没写完。
妈妈吓坏了,把手机抢过来,扔给了小鹏。
结果,小鹏“哇”地哭了起来,也不愿意和妈妈一起出门,抱着手机看动画片。
爸爸一生气,就把手机抢过来,并对小鹏说:“你不理我,我就不理你了!”
小鹏不说话了,看着手机,眼睛哭了起来,还把脸贴在手机上。
小鹏爸爸看着孩子被抢走,哭着喊着要手机:“你还要看手机,我就是不去!”
小鹏爸爸气得冲着儿子大吼大叫:“你就是手机,就是不爱我!”
最后,小鹏被爸爸吓坏了,只是默默流眼,不再哭闹。
手机夺走了孩子和父母之间的联系,却让孩子夺走了自己的生命。
1、孩子玩手机是毁掉孩子成绩最快的方式
看到过一个视频,一个七八岁的男孩举着菜刀跟爷爷对峙,叫嚣着“不给钱就砍死你们”。
原因是他迷上了一款需要花钱的手机游戏,而爷爷奶奶不给他钱。
手机让孩子生了心魔,失去了最后的理智与道德自控。
心理学家说:过度让孩子接触电子产品,对孩子个性的形成和发展大有损害,孩子会出现焦虑、抑郁、暴躁、冷漠、自闭、人格分裂,甚至暴力行为。
如果不加以限制,我们辛苦养育、寄予厚望的孩子,极易被手机狠狠吞噬。
一次家庭聚会,两个男孩让我感触颇多。
一个男孩从进门后,往那儿一坐就开始玩手机,根本不关心周围的人和事。
爸爸几次催促他吃饭,他“嗯”了几声,根本不动。
妈妈于是把水果喂到嘴里,他机械地嚼着。一米八的大个子,像几岁孩子一样被照顾着。
手机就像精神鸦片,将一个孩子原本饱满、蓬勃的精神状态全部吸走了。
而另一个男孩则一直耐心地跟亲戚们聊着天,谦卑地认错。
他说,平时在学校里,同学们都很少有玩手机的情况。
这次,他能够自己坐下来,还帮着亲戚们分析原因,衡量是否要戒除网瘾。
网瘾,不仅仅是孩子的问题,也是很多家长的心病。
那么,孩子为什么会沉迷手机、游戏,甚至是游戏成瘾?
游戏有很强的回应性,可以满足孩子的内心渴望
很多父母在陪伴孩子的时候,往往会陷入一种误区,觉得给孩子提供手机就是让孩子放松,让他们听话。
可实际上,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需要的是父母有效的陪伴。
1、父母为孩子树立榜样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调查发现,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亲子陪伴的时间最多,父母有效的陪伴能有效的抵御住孩子电子产品的诱惑。
很多父母为了让孩子不沉迷电子产品,自己也是一直在努力工作,就是希望能给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
在孩子小的时候,他们会把自己的行为和家长进行沟通,从而形成家长的习惯,这样在孩子长大后,自己也会比较有成就感。
2、家长对孩子进行知识上的引导
家长对孩子的知识教育可以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进行,等到孩子慢慢成长,他们也会有更多自己的知识储备,知道到底知道的多还是少。
家长要在平时多和孩子进行知识上的互动,让孩子明白知识的掌握是通过不断的学习掌握的,而且学的知识还有自己的规律。
如果家长对孩子的知识教育只是单纯的把知识传授给孩子,让孩子单纯的掌握知识,在以后孩子再遇到一些比较难的知识点的时候,很可能无所适从,
家长需要通过多方面的方式来引导孩子,让孩子去发现问题,并且慢慢去解决。
在和孩子的讲解过程中,不要只是单纯的教知识,其实家长也可以和孩子进行知识的科普,让孩子了解到知识的掌握情况,也能够更加理解知识的意思,也能够使得孩子更加珍惜学习的机会。
教育孩子,除了知识的学习之外,家长也要有意识的让孩子参与到家庭的一些生活中去,让孩子了解到家庭在生活中的一些琐碎的事情,培养孩子的兴趣,让孩子爱上学习,能够在学习中获得快乐,这是比知识的学习更重要的。
有很多家长在看到孩子不愿意学习时,往往会打骂孩子,那么孩子也会变得不爱学习,觉得父母因为自己的学习而打骂自己,这样会让孩子产生一种抵触心理,不利于孩子的学习。
原创文章,作者:清风徐来,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bnfrf.com/624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