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孩子厌学教育学校怎么选?
晋江案例学校举办的“厌学心理讲座”受到关注,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讲一下。
厌学的类型
点咨询免费领取《左养右学赖颂强讲如何改善孩子叛逆厌学提学习成绩的6个步骤》的电子书
学习动机是指学生对学习内容或过程在认知上表现出厌倦,在情绪上表现出消极情感,在行为上表现出矛盾、拒绝甚至逃避。
具体表现为上课分心、易受干扰、厌学、提笔忘字、学习不主动、不做作业、不愿意上学、逃避困难。
以上就是出现厌学心理的原因,具体表现在:
第一、在学习方面,缺乏兴趣。
小学的时候,孩子的主要任务是生活,除此之外,没有任何生活乐趣。
孩子对枯燥的学习生活缺乏兴趣,需要家长的正确引导,如果家长不能为孩子提供一个健康快乐的学习环境,孩子就会失去学习的兴趣。
第二、性格内向,孤僻。
孩子如果不喜欢与人交际,遇到问题就会在心里苦苦支撑,很可能因为害怕和别人说话,不敢开口说话,久而久之,他就会变得越来越孤僻,不敢和别人沟通。
第三、不喜欢上学。
学习对孩子来说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情,在学校里,孩子本身就是学习的主体,学习这件事情对于孩子来说就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
而如果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比较差,经常被孤立,或者是没有什么朋友,孩子就会感到很没有安全感,对于孩子来说,家就像一个充满着硝烟的战场,家人就像是一个十足的敌人。
而一旦孩子不愿意和家人沟通交流,家人也很少能够理解和包容他的情绪,那么他就会缺乏安全感,心理上会比较容易出现问题。
第四、有些孩子没有心思学习。
很多孩子觉得自己长大了可以赚钱养活自己,没有什么心思,就会去游戏里寻求满足感和成就感,所以也会沉迷游戏。
现在的孩子,普遍都是家里的宝贝疙瘩,无论是爸爸妈妈妈还是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基本上都是有求必应,满足他们的所有要求。
“手机游戏可以玩,但是要懂得节制。”
儿子在八岁的时候,也经常对爷爷奶奶说这句话。
爷爷奶奶对儿子说:“你只要管好你自己就行。”
上了初中以后,外公外婆对儿子说:“你应该好好学习,在学校好好学习,以后你就能生活得很好。”
而外公外婆对儿子说:“你就不应该每天玩手机。”
每当儿子看到这种话的时候,他的内心是焦虑的,尤其是看到他们家这么小的孩子,自己的孙子还在玩手机,害怕孩子学坏了。
于是,他们便对孩子进行劝说:“妈妈跟你说过多少次了,不能再玩手机了,应该把手机收好。”
可孩子却总是把这句话当成耳旁风,依然我行我素。
久而久之,他们觉得自己玩手机就是为了放松,父母觉得只是说说而已。
后来,当他们自己在现实生活中遭遇了挫败,便不再沉溺于手机,而是选择了去寻找更好的应对方法。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发现自己的努力并没有被看到。
这个时候,他们反而会寄希望于虚拟世界,满足自己的“虚荣心”。
3
所以,面对孩子沉迷手机的问题,我们不要将游戏与“思想品味”捆绑在一起。
解决之道,就一个字——“管”。
一开始,我们先不要谈游戏与“思想品味”的问题。
而是先从跟孩子“讲道理”,建立起良好的亲子关系开始。
讲道理之前,咱们先了解两个概念:
1、讲道理,比说教更加管用
所谓“讲道理”,也就是指的道理,并非是指教孩子听不进去,而是指孩子能听进去,能想出来。
举个例子:
孩子看电视,我们不要说:“你看电视的时间,就不能多看几集吗?!”而是要让孩子自己决定:“看几集就要看几集。”
如果孩子已经看过,则要再问:“可以跟妈妈聊聊吗?”
为什么要问“什么”呢?
因为孩子需要尊重,而不是被要求、被管制。
无论孩子说什么,父母都要表现出不感兴趣、不接纳的态度,否则,就会影响孩子和父母之间的关系。
而且,孩子也会觉得父母说的话不尊重,就算父母说得再有道理,他们也会左耳进右耳出。
04
多给孩子爱和陪伴
孩子最需要的,不是一味的指责和要求,而是父母的陪伴,是父母和孩子一起成长的过程。
古语有云:“三岁看大,七岁看老”。
在孩子3岁之前,父母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如果这段时间孩子出现情绪问题,我们应该如何应对?
在2017年《父母上岗培训回忆》一书中提到过:
有的父母以为,养育孩子就是父母这个“单口相声”的过程,其实不然,父母亲并非如此,父母也是第一次当父母,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种问题。
原创文章,作者:清风徐来,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bnfrf.com/602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