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厌学教育系统化的过程,是孩子逐步迈向独立的过程。孩子出现厌学现象,与自身的成长、发展、做事的道理、进取精神、自信心和学习动机等方面都有关系。
孩子本身出现了问题,父母应该为此思索,正确看待孩子的厌学问题,才能采取正确的教育方法。
今天,我就让小编与您分享,孩子厌学,背后的心理原因和家长的应对措施。
点咨询免费领取《左养右学赖颂强讲如何改善孩子叛逆厌学提学习成绩的6个步骤》的电子书
01 孩子厌学,背后的心理原因
你有没有发现,孩子厌学的现象在小学阶段的表现尤其明显。
比如,孩子放学回家,总是抱怨学校的作业多,好多作业多,而且自己有时候也不知道该怎么写,才能确保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作业。
只要看到孩子坐在书桌前,就忍不住说:“你说你坐在这儿,作业多吗?一点都没有!”
甚至有的父母还会因为孩子没有达到规定的要求而大发脾气,之后还想着要惩罚孩子。
其实,这就是一种典型的“德西效应”,也是“期望效应”的一个表现。
一个人的动机是由具体的事情引起的,如果他对这个任务是感兴趣,他就会主动去完成。
而一个孩子的动机是由于外在的期望、评价和奖励引起的,或者是两者之间的相互矛盾,就会让他做事的动机变得强烈。
在心理学上,这种效应是心理学上的一种效应。
在生活中我们总会看到这样的情景:
有一个孩子在玩的时候,不小心摔倒了。
妈妈看到孩子很疼,把孩子抱在怀里,对孩子说:
“摔倒了没关系,妈妈再去扶你。”
“好的,不用了。”
可是,孩子却并不领情,大声说道:
“妈妈,我不想扶。”
“不扶,你怎么站起来,疼的?”
“妈妈,你看,我摔倒了,活该。”
妈妈一连串的批评和指责,最终把孩子的自尊心伤透了,让孩子再也不想扶了。
教育家蒙特梭利有句话说:
“除非你被孩子邀请,否则永远不要去打扰孩子。请你成为孩子的好朋友,好朋友。”
家长们要明白的是,千万不要在孩子犯错的时候,就忍不住地指责孩子,甚至动手打孩子,因为,这些都会“毁掉”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并且给孩子带来负面影响。
如果你的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被不断地批评、责骂,那么,他就会把这种心理挤压到很大,慢慢地自卑的心理会占据上风,从而越来越不愿意面对自己的缺点,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反之亦然。
孩子做错事,本身就已经很内疚,受到批评的孩子,也会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长此以往,孩子会陷入深深的自责和内疚之中。
正确的做法是,在孩子做了错事之后,父母可以事先提醒孩子,但是要让孩子意识到,是自己做错事了,不能做得太离谱。
同时也要在孩子遭受批评教育之后,教会孩子如何自我反思,自己是否做错事,从而避免下次再犯同样的错误。
可是,如果父母事先没有告诉孩子,在孩子犯错后进行惩罚,等到日后再来追究责任,就有点为时已晚了。
如何真正帮孩子改正错误?
尊重孩子
我们要意识到,我们不可能真正地帮到孩子,同时也不可能帮助孩子去解决问题,因为孩子在犯错后,内心的感受和经验会被父母一一否定,甚至于否定。
这就意味着,孩子会产生负面情绪,对于家长的要求会更加抗拒,情绪会更加的激动。
因此,我们可以尝试着告诉孩子,犯错的事情是不好的,但是需要承担后果,而不是进行指责,或者是一顿暴打,要让孩子意识到自己错了,然后再跟孩子讲道理。
这样的方式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而且往往还会让孩子愿意去思考,自己的问题出在哪里,
而不是通过一种打骂的方式去解决问题。
真正要解决问题的方式,还是需要父母与孩子进行有效沟通,
不然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沟通是存在问题的。
大多数父母在和孩子沟通的时候,都会选择了站在自己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实际上在现实生活中,很多时候和孩子沟通的时候,往往只会说一些大道理。
这样会让孩子感觉到父母对自己很失望,会觉得自己做什么都是错的,不被父母认可,所以就会更叛逆,不想听父母的话。
当然,也有很多的孩子是因为讨厌父母唠叨的原因,也有很多孩子是因为讨厌父母的行为,所以才不愿意和父母进行沟通。
所以要想让孩子能够更加愿意和我们沟通,我们就需要用一种更加轻松的方式,和孩子进行良好的沟通,比如说平时多和孩子沟通交流,周末的时候带着孩子去逛逛博物馆、游乐场等等,让孩子感受到我们的关爱,让孩子觉得我们是真心实意的关心他们的。
在和孩子沟通的时候也可以使用一些婉转的方式,比如说我们也可以和孩子一起去看一些孩子喜欢看的动画片,去看一些孩子喜欢的电影等等,用语言表达孩子的一些内心的想法,可以让孩子更加愿意和我们沟通,孩子也可以和我们关系更加融洽,孩子在表达的时候也会更加的顺利。
原创文章,作者:清风徐来,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bnfrf.com/571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