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重沉迷游戏带来哪些危害?
去年新学期,有新闻报道称,长沙一个11岁男孩玩游戏充值6万元,父母称孩子从3月4日开始玩游戏,至少一礼拜内,花掉了父母6万元。
针对这一事件,《通知》指出,“《通知》明确指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未经其监护人同意,参与网络付费游戏或者网络直播平台“打赏”等方式支出与其年龄、智力不相适应的款项,监护人请求网络服务提供者返还该款项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点咨询免费领取《左养右学赖颂强讲如何30天改善孩子沉迷网瘾的六个步骤》的电子书
第三类、帮孩子建立手机网络使用规则:让孩子在正常上学,正常完作业,正常作息,正常晚上交出手机的前提下,有界限的合理的使用手机网络,这也是左养右学教育赖颂强团队14年来经验的建议方案,这是属于民主智慧型。
首先,在完成充值后的充值金额与其年龄、智力不相适应,网络服务提供者应当要求用户提供真实身份信息。其中,有的账号提供“家长授权”,家长提供“孩子操作”“收款码”,有的账号提供“孩子收款码”,有的账号提供“孩子房间”“收款码”,还有的账号提供“孩子玩具”“家长提供款”,有的账号提供“孩子手机”“家长提供款”。此外,还有的账号提供“游戏账号”“家长提供款”。
2. 登录游戏时,需提供“家长监护”“儿童空间”“家长监控”“儿童账户””等三个功能。
3. 客服查询后,身份信息修改为孩子父亲的手机号后,家长就可以在手机上对孩子进行教育。此外,家长可通过“第三方账号”进行交易,根据“未成年人保护”规则,在账号注册时使用“成年人”身份信息认证。
4. 买卖账号后能帮孩子继续充值。
5. 未办理网店将“成年人”身份信息修改为未成年人身份信息认证。
6. 买卖账号或出售账号。
7. 买卖账号或出售账号。
8. 向骗子借钱。
9. 通过“第三方支付平台”,将被骗或不需要的人提供代练、代练等服务。
10. 买卖账号或出售账号。
【案例】
2020年10月,江西南昌市公安局接到市民赵女士报警称自己11岁的儿子在网上被骗。民警接警后,查看了手机号码和绑定的银行卡号,得知该男子微信绑定的银行卡通过其母亲的手机账户绑定的银行卡余额消费行为进行了判定。
最后,民警在辨认卡片上通过扫码支付宝扫码转账付款50元,此时被对方以“需要解冻、提前结束”为由拒绝,随后王女士将该手机收走并将该手机放回去,并要求其退还10元。
赵女士向民警表示,微信里的40元、50元都是中途全部用来买了游戏装备,游戏账号使用的是自己的实名认证信息。如果支付宝账号的支付密码被未成年人知道,那么将会从第二天抵制最近的游戏账号,只有一次性支付。
对于充值,小刘是否应该支付?
小刘母亲表示,小孩觉得微信里的钱只是小孩自己用来还房贷的钱,所以希望大人能够原谅她。而小刘支付宝密码也是孩子妈妈给他买的,所以才致使其母亲一共给小刘支付了23元。
赵女士说,孩子用手机玩游戏充值的钱都是自己所支付的,就因为小孩子玩游戏,她支付的不是一个大额消费。现在的小孩子确实不知道怎么支付,所以她不敢给孩子玩游戏,也不知道怎么把支付密码告诉孩子。小孩子大额充值是要经过家长的同意,但是被骗走了。
孩子在游戏中遇到的
面对这样的诈骗,家长应该如何维权?
李女士的孩子今年四岁了,平时很少生病,
总是一副很乖巧的样子,很容易就得到大家的喜欢,但是当小刘的孩子用家长的手机玩游戏时,花了很多钱以后,就跟着李女士的手机玩游戏,李女士发现后非常生气,直接把手机没收了,并警告孩子以后不能再玩手机。
没想到小刘听了之后不仅不听还跟李女士顶嘴,李女士怒火中烧,直接把孩子的手机摔了,这让小刘觉得非常的气愤,后来在李女士给孩子说这件事情的时候,孩子竟然对李女士动起了手,直接就从房间里冲出来跑出来,而这个时候李女士还在气头上,但是也已经没有办法继续教育孩子了,所以李女士对此感到非常的无奈,后面也会跟孩子讲道理,告诉孩子这样做是不对的。
孩子在气头上不知道怎么做,但是心里却想着怎样才能达到自己想要的目的,甚至为了逃避现实,躲到了游戏的虚拟世界中,最终导致了无法自拔,这就是现在很多孩子都有的真实的表现。
3、存在于网瘾家长身上
当孩子沉迷于网络世界的时候,就会对现实世界产生抵触的心理,慢慢的就会对身边的事物产生恐惧感,从而沉迷于网络。
对于孩子而言,沉迷于网络游戏的原因有很多,而他们在其中的原因也会是比较多的。
就像现在很多的父母喜欢将游戏称为“电子竞技”,甚至会把自己的孩子送去电竞专业的训练营,而不是让他们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因此,在很大程度上,他们都是利用孩子的兴趣爱好来满足自己的需求。
但孩子也需要一些放松,希望父母可以允许他们有一段放松的时间。
原创文章,作者:清风徐来,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bnfrf.com/564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