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上学厌学的“三不管”
孩子放学回家以后,不爱学习,对学习很消极,不喜欢学习,学习成绩很差。他常常还逃学、打架,对于孩子的厌学情绪也不太理解。我对孩子的厌学情绪,从侧面给孩子讲了些大道理。
从心理学角度讲,人天性就是追求快乐的。如果这种追求带来的愉悦、满足,最好的回报是让自己体验到,这样的行为会让人有愉快的满足。但是,这种快乐是有条件的,你想体验得越多,就会产生危险的感觉。比如,当你深夜起来看到明星演讲,那就想看看别人是如何描写个人神话的。所以,我们要为了对抗“不安感”而付出,需要寻找自己生命的意义,以及自己的价值感和与这个世界的联系。
点咨询免费领取《左养右学赖颂强讲如何改善孩子叛逆厌学提学习成绩的6个步骤》的电子书
如果父母能够接纳孩子的这种“不安感”,让他明白,这是正常的,我们一直在成长。当孩子们从不谙世事的时候,他们已经能够区分“客体”与“自我”了。他会明白,我是一个有能力的个体,我自己的存在本身就是我自己。
如果父母能够接纳“客体”这个概念,孩子在经历过的那一刻,就会明白,我当下的真实存在,是有价值感的。
只有当我们接纳这个东西的时候,孩子才能更加用心地去和这个世界相处,才不会被所谓的“抛弃”所蒙蔽。
关于育儿育己,养出一个身心健康的孩子,我们有必要从孩子的这三个方面进行调整。
第一个方面:
养育孩子的人要调整自己的心态,要学习怎么去面对孩子。
虽然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妈妈的角色是非常重要的,但这并不是说父母一定要让孩子成为“妈妈的目标”,而是希望父母要把孩子看成一个独立的个体,并且和孩子保持一定的距离,这样才能和孩子建立起真正的亲密关系,在这个关系里,孩子能感受到爱,也能感受到支持。
所以,当孩子渐渐长大后,当他有了自己的独立的需求,他需要的不是照顾、保护,而是妈妈的“懂事”。
妈妈要学会自己去和孩子一起玩。
我曾经看过一段话说:“这世上没有真正的感同身受,有的只是强大的功力,坚持的勇气。”
妈妈的这个印象,是在小雪儿子的成长中留下的,是让她感触最深的一道坎。
她说,当她儿子到了青春期后,她几乎再也没有打过,因为打过,她已经觉得不打不骂了。
小雪觉得,自己当初那个年代也没什么青春期的记忆,不知道怎么就变成了现在的样子,所以她特别希望能够和孩子有话好好说。
而后来,在一次聊天的时候,她才得知,原来孩子不听话,并不是不知道学习的重要性,只是觉得爸爸妈妈妈在逼自己学习。
孩子直言:我只想让你们快乐,不用那么辛苦,他们太压抑了!
小雪听了,瞬间明白了。
事后,她跟老公立刻抱住孩子,跟孩子说:“爸爸妈妈也很辛苦,你不要想那么多,以后我们也不会给你报各种补习班了,我们平时给你找的老师都已经辅导过了,你们可以再继续上课,妈妈也会有压力,好吗?”
孩子被感动了,第二天也就答应得好好上课了。
但是这件事之后,她的学习态度就非常的不积极了,开始抱怨,总觉得很累。
妈妈安慰了她半天,她也只是敷衍道:“学校的作业写完了吗?考试成绩怎么样了?”
父母也是安慰她,最多的时候就是晚睡晚起。
在她的印象里,上学就是每天昏昏沉沉的,经常出现迟到、早退的情况。
结果就是,每次都是父母被老师请家长,上课迟到、晚归,成绩也很差。
对此,朋友无奈又后悔,每次都是自己的父母给老师打电话过来,把女儿拉过来,让她来学校。
后面,经过近一年的酝酿,孩子的成绩终于迎来了突破,高一结束时,她考了年级第五,被重点高中录取。
朋友说,这个假期,孩子每天在家学习,都是凌晨一点睡,中午11点前才起床,每天如此。
因为寒假,她和女儿的关系,更加近了一步。
无论孩子成绩好坏,学习态度如何,朋友都不会批评她,反而会带着她给女儿鼓励,告诉她无论成绩好坏,只要努力了就没有什么遗憾。
正是这种宽松的氛围,让女儿对她的成绩格外在意。
她说:“妈妈总是让我赢,即使我有很多地方做的不好,她都不会批评我的。”
所以,在如今这个信息时代,不管是中考、高考还是其他热门专业,对于每个孩子而言,成绩的意义都是一样的。
只有一次,没有分数,就没有发言权。
她会尊重孩子的选择,在日常生活中多鼓励孩子试错,培养孩子的成就感,并帮助孩子制定学习计划,规划好每一件事情,培养孩子的自主意识。
原创文章,作者:清风徐来,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bnfrf.com/560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