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想要了怎么办

孩子不想要了怎么办?

收到这样的留言,感觉很痛心。

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呢?

点咨询免费领取《左养右学赖颂强讲如何改善孩子叛逆厌学提学习成绩的6个步骤》的电子书

你不理解,这能怪谁?

孩子为什么会这么想呢?

这是青春期的孩子想要的,对世界对自己“说大话”。

为什么我要把孩子逼得那么紧呢?

只因不懂青春期孩子的心理,在这个阶段,家长对孩子的强势和压制会让孩子觉得自己不被尊重,但这种压迫感也可能会让孩子的内心觉得自己的选择是错误的,于是就会选择叛逆。

心理学上有个“超限效应”

,指刺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从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逆反的心理现象。

这种心理现象,在青春期里相当普遍。

心理学家弗莱瑟说,一个男孩在受到言语暴力的刺激后,如果不被攻击,他的神经系统会立即发育,甚至会造成智力下降。

有些孩子总是被不停地批评、指责,孩子的自尊心受到伤害,他们会产生逆反心理,他们会 把这些消极情绪当作对自己的攻击,或者自我伤害。

知乎上有位网友的话说:“从小到大,我的烦恼来自于母亲的冷嘲热讽。”

我小学时,有一天,我的数学老师在同学们面前大声训斥他,我感到很恼火。

回到家后,母亲冲我吼了一句:“去好好学习!”

听到母亲这样说,我心中一惊,心想:“在她眼里我是如此不堪一击,竟然丝毫不觉得自己有多不堪一击,她见到我后就跟我说:“别找我,我真的没什么话找你了。”

从此以后,我不敢再跟母亲说任何话,自卑的心理防线也就被击溃了。

我妈妈从来不曾想要过我,甚至不知道我喜欢什么。

孩子的安全感源于父母的爱,那些被抛弃的孩子往往会特别容易形成孤僻、自卑、不合群的性格,这也许会影响到他成年以后的恋爱。

孩子的安全感源于父母对他的稳定的情感,母亲总是在旁边玩,随时随地都可以看到他。

因此,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父母不能太过于强势,否则,会让孩子变得怯懦、胆小,也容易培养出一个自卑心理。

父母要给孩子做榜样,父母要懂得换位思考

现在很多父母工作压力很大,心情总是一种紧绷的状态,而且生活水平并不高,工作上和收入水平都很低,很难得到满足孩子的需求。

所以父母在孩子小的时候,应该要有自己的生活,不要把一切都交给父母,尤其是一些不懂的事情,只要自己能够自己独立完成就行了。

只有自己动手做事情,才能让孩子明白做事情是自己的责任,自己做事情的责任,自己决定。

这样的话,孩子才会变得更加自信、独立,因为他发现自己能做的事情,能做的事情,他就会越来越有责任感,自己可以做好自己的事情。

可是在现实生活中,很多父母的做法却恰恰相反,他们给孩子设定了标准和目标,

比如想让孩子考100分,那么他就必须得考到100分,当孩子没有达到父母的要求时,他们就会严厉的惩罚孩子。

在这种教育下,孩子变得越来越没有责任感,而且长大之后,他们也会逐渐的丧失了对自己的责任感。

3、否定孩子

肯定和鼓励是最能让孩子充满自信,同时也能激发起孩子动力的。

孩子若是对自己的能力产生了怀疑,那么就会失去前进的动力,即使做什么事情都没有信心,也会认为自己做的是失败的,从而导致了做事没有动力。

很多父母在批评和指责孩子时,习惯于否定和打击孩子的能力,认为这也是孩子的缺点。

事实上,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他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行动方式,父母要做的不是在否定他的行为,而是要帮助他找到正确的方法,让他知道自己的优缺点,从而慢慢提升自信,变得更加自信。

4、批评不批评,对事不对人

批评孩子,是为了让他认识到错误,并且改正错误,而批评也是为了要告诉他事情的对与错,

而且批评的方式会让他知道自己的错误并改正错误,而不是全盘否认自己。

家长的批评要做到在可控范围内,批评的时候不要太针对孩子,这一点都做不到,批评要是一味的批评,就会让孩子的自尊心受到伤害,以后也不敢去和家长交流,只能自己默默的忍受。

孩子有的时候犯了错误,家长就会板起脸训斥,这样不仅不会让孩子改错,反而让孩子的自尊心受到伤害,久而久之,孩子会变得自卑、胆小,不敢和家长交流,而且他们也会变得叛逆、不听家长话,因为孩子惧怕犯错误。

其实在日常生活中这样的情况还是时有发生的,很多家长平时在教育孩子的时候都是喜欢批评教育,但是却忽视了孩子的想法,在这样的教育下,孩子也会逐渐的变的不听家长的话,而且孩子和父母之间的关系也变得越来越疏远,他们根本就不会和家长沟通,只是在那种环境下长大的孩子,他们和父母的距离远,长时间都不会拉近,也会使得孩子对父母也越来越不愿意和父母交流,只有冷暴力的方式才是对孩子最好的帮助。

原创文章,作者:清风徐来,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bnfrf.com/54521.html

(0)
上一篇 2023年2月17日 下午5:05
下一篇 2023年2月17日 下午5: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