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岁男孩沉迷手机怎么办(十四岁孩子沉迷手机怎么办)
我们今天和大家分享的案例主角,是一名在上15岁女孩,为了保护孩子的隐私,我们把她称呼为小夏(化名),据小夏妈妈介绍,小夏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如下:
孩子叛逆厌学怎么办?所有的父母们,都非常担心自己的孩子叛逆厌学,不知道如何去引导,可以找左养右学教育赖颂强老师要指导方案,从孩子的心理建设,到学习方法,学习动力,学习目标的引导,都会有具体的指导步骤。
1. 日夜颠倒手机不离手。从今年初开始,小夏开始厌学,不肯去学校,目前的状态是整天手机不离手,黑白颠倒,作息紊乱;有一次,小夏妈妈实在看不下去了,冲进小夏的房间,夺过小夏手中的手机,使劲给砸了,结果小夏非常生气,从此房门紧锁,闭门不出,亲子关系彻底决裂。
2. 不肯上学说话不算数。据小夏妈妈介绍,其实小夏内心也想改变,也知道学习的重要性,总之道理她都懂,就是控制不住自己,有段时间,小夏的手机被父母没收了,小夏就开始用家里的备用手机打发时间,或者干脆看电视游戏视频或者看小说,总之就是不愿学习;
后来主动和妈妈谈条件,说只要妈妈把手机还给她,她就开始用心学习,父母信以为真,但是当小夏拿到手机后立马反悔,把说过的话抛到了九霄云外,照样整天手机不离手,把妈妈气得大眼瞪小眼,憋屈得恨。
3. 以极端行为威胁父母。小夏妈妈实在没办法,于是向小夏提出要约法三章,换句话说,只有当小夏把日常作息调整好,把该写的作业写好,才能够以此换取玩手机游戏的时间,否则就没收手机;
小夏迫于父母的压力,勉强答应,但是只坚持了两三天,又开始恢复通宵达旦黑白颠倒的坏习惯,小夏妈妈如约将孩子的手机没收,小夏情绪激动,扬言要离家出走以此威胁父母,甚至扬言不想活了,导致父母很无奈,只好让步妥协。
为了能够从孩子问题源头切入,我们将对小夏所在原生家庭及父母错误管教方式进行深入剖析,并针对性提出改善建议,列举如下:
错误管教一:妈妈为帮孩子戒手机尝试断网断电、抢砸手机
- 剖析:
为了帮助小夏合理地管理手机,小夏妈妈把能试的方法都试过了,比如没收手机、断网断电、剪网线、摔电脑等等,但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比如,小夏妈妈没收手机,小夏就想方设法借同学的手机,而且一旦接到手机就以各种理由拖着不还,导致同学妈妈多次来电投诉,又或者借口要提交作业或查题目为由要手机,结果手机一拿到手,就开始刷视频,玩游戏,搞得父母防不胜防,苦不堪言。
- 建议:
人类行为学研究表明:一个人越是告诉我们,不要想蓝色,我们越是忍不住要想蓝色,甚至还会扩展到什么是蓝色,哪些东西是蓝色的,为什么不能想蓝色,最后导致的结果是满脑子都是蓝色,这就是“负强化”管教行为——越是禁止,越是渴望;
同理,父母越是禁止孩子玩手机,孩子做梦都想玩手机,越是禁止孩子玩游戏,孩子通宵达旦都要玩游戏,越是禁止孩子熬夜,孩子就把熬夜当作是对自己生命的奖励,而不是当做对健康的摧残,这也是为什么父母越是强行管教,孩子手机游戏成瘾越严重的根本原因所在!
因此,当我们父母越是希望帮助孩子摆脱对手机游戏依赖的时候,我们越应该意识到,我们需要达到的教养目的,是弱化孩子对手机游戏的关注,而不是通过“负强化”的错误管教手段,导致孩子对手机游戏更加的渴望和痴迷;
结论:帮助孩子摆脱对手机游戏依赖的关键在于,我们父母先要退出手机游戏争夺大战,避免亲子关系进一步遭到破坏;先不要奢望如何快速帮助孩子改变,而应该重点考虑,如何避免孩子在手机游戏泥潭中越陷越深。
错误管教二:父母焦虑不堪,常向孩子传递消极思维观念
- 剖析:
在教养孩子过程中,小夏妈妈非常焦虑,经常忍不住要往消极父母的方面想,而且越想越担心,越想越恐惧,因此会不自觉地将这种消极情绪传递给孩子,比如经常对孩子说:“你为什么总是黑白颠倒玩手机呢?你这样下去身体怎么扛得住?你学习没学好就算了,将来身体也搞差了,岂不是工作找不到,那就得一辈子为生计发愁了……”
- 建议:
在帮助大量青春期厌学、辍学、沉迷手机游戏孩子以及家庭成功改变后,我们发现:孩子的情绪受原生家庭父母消极情绪影响,换句话说,在管教孩子的过程中,如果我们父母是带着情绪进行的,那么,我们就等于把孩子当成了父母情绪的垃圾桶,一股脑地把自身的消极、负面、焦虑情绪,全部宣泄在孩子身上,彻底淹没孩子的理性大脑,导致孩子的理性思维难以发挥出作用,被迫沦为情绪的奴隶,被消极情绪彻底绑架了;
因此,青春期孩子之所以敢对父母爆粗口,对父母动手,甚至扬言要离家出走或作出极端行为,以威胁父母,实际上这一切与孩子的本性是无关的,但是与孩子的情绪模式却密切相关,换句话说,如果父母不了解孩子的情绪模式,却又想要影响改变孩子,简直是难如登天。
结论:改变孩子厌学、辍学沉迷游戏问题固然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父母首先得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并学会与自我焦虑情绪和谐相处,通过积极思维观念的建立及重塑,发自内心地看到孩子的积极面,真正看到孩子未来具备无限的可能性,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够真正从内心深处孕育出教养信心,帮助孩子重新扳回局面。
错误观念三:妈妈习惯性对孩子说教,导致孩子无沟通欲望
- 剖析:
有一次,小夏一时兴起主动跟妈妈谈论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比如游戏、小说以及自己喜欢看的综艺节目等等,但是在沟通过程中,小夏妈妈频繁表示自己对游戏小说不感兴趣,也不喜欢看综艺节目,觉得很无聊,浪费时间,不如做一些更有意义的事情,导致孩子瞬间失去与父母沟通的欲望,后来便很少与父母沟通自己内心的想法了。
- 建议:
不得不说,我们有太多的父母,把太多的时间精力都花在了教育孩子上,唠叨、说教、打骂、讲道理、批评、训斥、责备、打骂等等,啥办法都试过了,却唯独忽略了孩子的内在体验;就像以上案例中的妈妈,一心想要引导孩子将时间进行合理运用和分配,并指导暗示孩子应该将时间用在更有意义的事情上;
但是,却忽略了,与孩子建立愉快、和谐、顺畅沟通的体验,并且向孩子传递:妈妈是很乐意与你沟通的,妈妈是无条件接纳以及爱你的,妈妈是愿意花时间陪伴你的等等;否则,孩子将感受到的是父母的否定、拒绝及不接纳的态度,如此这般,父母就更加难以走进孩子内心,帮助孩子走出青春期困境了。
因此,很多时候,我们父母对孩子讲了什么,孩子未必记得清楚,但是,父母在与孩子相处过程中,向孩子传递的否定体验、痛苦体验、挫折体验、烦躁体验、沮丧体验甚至是绝望体验,却让孩子印象深刻,难怪有的孩子对父母说:“你们根本就不配做父母,你们压根就不知道我想要什么,我今天变成这个样子都是你们害的,我恨你们!”
结论:在帮助孩子改变之前,父母先要认识到,孩子的改变不是源自于教育,而是源自于内心的体验,因此,父母在开口与孩子相处沟通时,可以将心比心,感同身受,试着体会当事人听了某些话时,将有哪种感受体验,我们将更有效的避免孩子对父母的疏远,从而逐步建立父母在孩子心中的影响力,以及积累影响改变孩子的内在资本。
原创文章,作者:晴天,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bnfrf.com/488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