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被父母送进了戒网瘾学校…(被送进戒网瘾学校)

我被父母送进了戒网瘾学校…(被送进戒网瘾学校)

最近,“戒网瘾学校”这个词重回公众视野。

戒除网瘾?目前帮孩子戒除网瘾的方法,主要是分成3种,第一种是无条件的接纳孩子沉迷网瘾,等孩子自己哪一天玩够了,自己醒过来,但要等半年,1年,3年,5年,不知道?第二种是送孩子去封闭网瘾学校3-12个月,但家长先要确定孩子从网瘾学校回来后再次接触网络沉迷进去怎么办?第三种是家长帮孩子建立规则意识,让孩子每天在正常的上学,正常的完成作业,正常的作息基础上,每天有边界的使用手机网络,这也是左养右学教育赖颂强团队13年来的改善孩子网瘾方案,可找我们获取戒除网瘾的6个步骤资料。

在B站,up主 @温柔JUNZ 发布了一条资料详实的视频,揭露了一个埋藏在隐秘角落的可怕真相:

直到现在,全国各地依然有无数戒网瘾学校,他们假冒警察,将孩子强行带走,而孩子的家长知情且默许。

截至现在,这条视频已收获超过300万的观看量,2万条评论,在评论区,有网友现身说法,佐证了up主的观点。

尽管这些戒网瘾学校遍布全国各地,但套路却出奇地相似:学校派人假冒警察,说孩子涉嫌“网络犯罪”,有的甚至会用到手铐。

网友的评论

就在今年12月,在山东,一名已经成年、曾经获得多项科技大赛奖项的山东男孩张小乾(化名),因为在性别认知问题上和家长发生分歧,随后被家长联系的戒网瘾学校强行带走,至今失联。

在被戒网瘾学校带走前,张小乾和父母就已经闹得很僵。

他甚至已经预感到有事发生,曾交给好友一份报警委托书,以防万一。在被带走之后,也偷偷在Q群发消息求助。

然而,尽管朋友们已经报了警,警察也调查过情况,但在张小乾父母的有心庇护之下,警方将事件定性为家庭纠纷,不予立案。

和张小乾同病相怜的还有很多人,明明已经成年,但仍然被父母的控制欲逼得身不由己。

父母一口一句“为了你好”,做出的行为却在道德和法律的底线来回试探,令人瑟瑟发抖。

虽然名字上是“戒网瘾学校”,但被送到那里的孩子,不一定真的沉迷上网,像上文的张小乾,品学兼优,深受老师和同学欢迎,但因为性取向问题被父母视为“有病”。

有网友透露,有父母因为对女儿交的男友不满意,将她送到杨永信那里,对她进行电击。在女孩终于“乖”了之后,家长带着她去做了ren流。

网友 @为了有尊严的活着 也是网戒中心的初代受害者,曾写过万字长文,揭露了网戒中心的黑幕。

在2008年左右,19岁的他高中毕业,开始接触淘宝店,成了初代的淘宝店主。然而,由于父母不理解,觉得他工作不稳定、不务正业,就将他送到了网戒中心,对他身心造成巨大伤害,至今还没平复。

家长本应是孩子天然最亲近、最信赖的人,但无数家长正以爱的名义,亲手将自己的孩子推进火坑。

01 父母的控制欲,能有多么恐怖

《小欢喜》中,大家应该对英子母亲印象深刻。为了令英子随时置身于监视之下,母亲甚至在她的房间装上玻璃墙。

全身心的付出,全方位的关心和监管,孩子有变得更好么?

并没有,在令人窒息的母爱之下,英子只想逃离母亲,并不幸得了抑郁症,一度打算轻生。

而今年大热的电视剧《隐秘的角落》也有类似的设定,外表乖巧、内心黑化的学霸朱朝阳,有着一位极度强势的母亲,大到和父亲的关系,小到一块面包、一杯牛奶,朱朝阳的所有想法和行动,都在母亲的掌控之中。

控制欲强的母亲如此,父亲也不遑多让。去年,综艺节目《我家那闺女》热度很高,其中,焦俊艳和她的父亲堪称典型的中国式父女。

在给父母、孩子、伴侣、自己的重要性排序时,焦俊艳的父亲几乎毫不犹豫,“孩子第一,父母第二”。

我不怀疑这位父亲对女儿的爱和关心,但具体的表现方式,却总让人感觉有点不是滋味。

比如对女儿的穿着打扮不满意时,焦俊艳的父亲毫不顾忌地吐槽:“穿得跟个淤泥一样”、“头发像鸡窝”,隔着节目组有意打圆场的滤镜,我们都能感受到焦俊艳那快要溢出屏幕的尴尬。

在结婚的问题上,两人的矛盾显得更加尖锐了,女儿认为不能强求,哪怕不婚不育,自己开心就好;老父亲却对这种“大逆不道”的观念非常不满,甚至表示如果女儿只谈恋爱不结婚,自己就把门锁起来,不让她出门。

这样的语气,我们感觉在这位父亲心目中,女儿还是十五六岁的未成年孩子,然而实际上当时焦俊艳已经32岁,早就过了应该被管教的年纪了。

父母对孩子管控行为的背后,都有一套自洽的逻辑:“为了你好”。

我们经常能听到自己或别人的父母说这样的话:“虽然你现在不理解爸爸/妈妈,但以后你就会明白了,这是为了你好,爸妈还能害你不成?

送孩子去网戒中心、私自改孩子的高考志愿、催婚催生、强制孩子分手,在旁人看来都难以接受的事情,许多父母却能做得理直气壮,因为他们坚信自己是对的,是为了孩子的未来。

然而,未来会怎么样,我们都不知道,但当下对孩子造成的伤害是无法弥补的,在知乎上,有网友爆料,父母不满意他填报的志愿,便私自改了志愿和密码,导致他精神崩溃,甚至产生轻生念头。

曾经的北大留美博士12年不回家,拉黑父母联系方式的新闻,就引起了大众对父母控制欲问题的关注。

家本应是个避风港,但一旦爱被控制和埋怨所取代,孩子的世界风雨飘摇,父母的世界愁云惨淡,最爱我们的人,注定伤我们最深。

02 父母的控制,竟也是一种依赖

那么,为什么有的父母会对孩子产生如此强的控制欲呢?《隐秘的角落》中朱朝阳的母亲的一番话,可谓一语道破天机。

在剧中,朱朝阳的母亲不满孩子对父亲的维护,回到家后,对着孩子大发脾气,“我辛辛苦苦把你带大,你爸爸带你游了几次泳,你就胳膊肘往外拐!”

还直接否定了前夫对孩子的爱,句句戳心,“他要真的在乎你,他就不会和我离婚,就不会抛下我们母子!”

我们都知道,人对伴侣的爱,和对孩子的爱,是两码事,即使夫妻离婚,也不应该影响对孩子的关心。但朱朝阳的母亲有意煽动孩子对父亲的恨意,背后动机只有一个:她恨前夫,就认为孩子也必须恨父亲,只有这样,她的精神才不会孤单。

对于父爱、母爱,我们最常见的评价就是:伟大、无私、不求回报。

但实际上,父母的爱也是求回报的,但这种回报不体现在物质上,而是在精神上。

所有的父母都在孩子身上寻求精神支持,只不过程度不一样。比较开明的父母,是“你开心,我就开心”,而高精神索求的父母,就是“你必须要让我开心”。

亲子关系中,父母有着天然的强势地位,当父母以自己的喜恶作为准则时,就很容易忽略孩子的真正想法,认为孩子和自己一致就是对的。传统观念中常见的“孝顺”、“乖”、“听话”等对好孩子的定义,背后本质就是服从。

听话,就是好孩子,不听话,就是不孝,甚至还拿养育之恩说事,哭诉痛斥孩子是“白眼狼”,沉重的枷锁令孩子敬而远之。

这就造成了我们很常见的畸形的亲子关系:

在物质上,父母宁可自己吃苦,也要对孩子千依百顺,要星星不给月亮,削弱了孩子的自立能力,养出一大帮妈宝男(女);

但在精神上,又完全反了过来,父母对孩子高度依赖,视孩子为最重要乃至是唯一的寄托,不断在孩子身上寻求价值认同。一旦孩子不听话,就宛如天塌下来,各种打骂控制,哭哭啼啼,将温馨的家闹得一地鸡毛。

导演李安说过:

孩子和父母之间的关系,并不是附属品,而是应该可以彼此相爱的。
父母真的没有必要去制造一种阶级的关系,过分强调孝道,父母要做的是教会孩子如何去爱。”

诚然,父母应该爱孩子,孩子也应该爱父母,但别忘了,在作为别人的父母或孩子之前,首先作为的,是一个独立的人。

03 亲子关系是共生,不是寄生

有很多父母对孩子的控制,并不是真的为了爱,而是要在孩子身上找回自己未完成的理想。

自己没法当老师,就逼孩子当老师;自己嫁不了有钱人,就强迫孩子和穷男友分手;自己以前没得选,现在总想找回选择权,但方法不是自我提升,而是剥夺孩子的选择。

一条支持改孩子志愿的评论,收获3689个赞

归根到底,还是因为边界感的缺失,理所应当觉得孩子是自己生的,自己就有权决定他们的一切。

但其实,每个人都需要界限,孩子生下来之后,就不再属于父母,而是属于自己。父母只能为孩子铺平道路,而不能为他选择走哪条路。

更何况,社会发展太快了,很多我们自以为的“正确”,在孩子身上不一定适用,我们认为的“离经叛道”,说不定是真相,谁知道呢?

2000多年前的古人就告诉过我们,“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父母要是真的为孩子好,就应该引导他们形成独立的思维和能力,而不是为孩子大操大办,因为父母再强势,也改变不了肯定会比孩子先走一步的事实。

因此,如果你是父母,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的第一步,就是降低对孩子的情感依赖。

不要将孩子视为自己唯一的寄托,在为孩子付出的同时,不要忘记自己也是一个完整的人,自己的爱好、需求也应该得到满足。

这样,自己不会因为过度付出而对孩子吹毛求疵,孩子也不会被沉重的爱压得产生愧疚。孩子再靠得住,也比不上自己靠得住,与其和孩子拧巴,还不如自我提升,令自己成为更优秀的那个。

第二步,就是尊重孩子的人格,也允许孩子有迷茫和犯错的时候。

费孝通在《生育制度》里说过:“一个孩子在一小时中所受到的干涉,一定会超过成年人一年中所受社会指责的次数。”

在中国乃至整个东亚,家长的管教感都是很重的,不但管得事无巨细,还很难接受孩子的丝毫不好,孩子考97分也骂,忘记了做什么也骂,还动辄男女混合双打。

之所以崇尚打击教育,还是因为没有将孩子视为独立的个体,觉得既然孩子是“自己的”,就怎么打骂都行,而且要求越优秀越好,反正不亏。

但其实,子女也有自尊,长期被打击,只会造成自我认同感降低,无法形成健全的人格。

同样,挫折、迷茫和犯错是人生的必经阶段,父母永远无法代孩子体验,也很难用所谓的“人生经验”去令孩子信服。

与其一味担心孩子过得不好,就对孩子强行干预,还不如给孩子解决困难的信心:只管尝试自己的人生,哪怕错了,也可以重来,父母永远是你的港湾。

最后,永远别忘了,孩子也是会反抗的。

很多人不惜伤害孩子,也要干预他们的人生,就是因为觉得这样做没有风险。反正孩子又不会反抗,反正孩子无论怎样都还是要爱父母,因此父母就可以为所欲为。

但其实,并没有什么爱是无条件的,孩子会恨父母,也会反抗,只不过会用自己的方式。

比如孩子的自残行为,很多时候是为了报复父母。

新华网曾报道过一个案例,一名北京女孩明明没有弹琴的天赋,但母亲为了完成年轻时没完成的钢琴梦想,逼迫孩子学琴,并且“学不好就挨打”,最终,女孩在母亲面前用刀剁下了自己的手指。

哪怕没那么极端的,小时候是“乖宝宝”,长大之后和父母矛盾却越来越深,甚至形同陌路的案例,在我们身边比比皆是。

作家龙应台说过这样一段著名的话,堪称亲子关系最戳心的注脚:

“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诚然,让父母承认最后必须要放手的事实,在情感上是很难的,但精神“断奶”也是每个人必经的阶段。

孩子需要“断奶”,父母也同样需要“断奶”。父母和孩子应该是相互关心、共同提高的共生关系,而不是一方完全寄托和剥夺另一方的寄生关系。

控制很容易,共情比较难,但正是难,才能成为父母给孩子最好的礼物和榜样,不是吗?

原创文章,作者:晴天,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bnfrf.com/48496.html

(0)
上一篇 2022年7月30日 上午12:15
下一篇 2022年7月30日 上午1:05

相关推荐

  • 网瘾禁孩子就爱玩游戏怎么办

    网瘾禁孩子就爱玩游戏怎么办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网络游戏已经成为孩子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过度沉迷于网络游戏可能会导致一系列的问题,如学习成绩下降、社交能力欠…

    孩子沉迷游戏怎么办 2023年10月29日
  • 当孩子玩手机时怎么管教孩子

    当孩子玩手机时怎么管教孩子 这是很多家长都非常关心的问题,小编想要知道的是什么,就去阅读这篇文章吧! 如果一个家长有强烈的需求,他们应该从科学育儿方面来介入,这时候的管教,就显得尤…

    孩子沉迷游戏怎么办 2023年3月17日
  • 与孩子沟通的36种好方法

    与孩子沟通是每一个父母都需要面对的挑战。良好的沟通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孩子,更好地帮助他们成长,同时也能够增强我们与孩子之间的信任和亲密感。在本文中,我们将介绍36种与孩子沟通的…

    孩子沉迷游戏怎么办 2024年7月2日
  • 初三的孩子厌学英语怎么办(初三的孩子厌学可以办理休学)

    第一点:初中的作业太多太累,让孩子对学习产生的厌学情绪。 初中的学习量和作业量还是很大的。初一七门功课,初二八门功课,初三还要加一门化学,每天晚上孩子们下了自习以后回到家中还要完成…

    2022年5月12日
  • 小班孩子心理健康教育

    小班孩子心理健康教育 在幼儿阶段,孩子们正处于成长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在这个阶段,孩子们的情感、认知和社交技能都正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因此,对于小班孩子来说,心理健康教育尤为重要。 …

    孩子沉迷游戏怎么办 2024年7月19日
  • 让孩子玩游戏吗

    让孩子玩游戏吗? 随着科技的发展,游戏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孩子们对游戏的热爱也变得越来越普遍。但是,是否应该让孩子玩游戏呢?这个问题并没有一个简单的答案。 点咨询…

    孩子沉迷游戏怎么办 2023年8月9日
  • 游戏防沉迷被未成年认证了怎么办

    游戏防沉迷被未成年认证了怎么办? 记者近日调查发现,一些游戏厂商为了防沉迷系统的升级推出了未成年人防沉迷系统,并进一步强化了未成年人身份识别,甚至是利用成年人身份进行实名认证。 我…

    孩子沉迷游戏怎么办 2023年4月15日
  • 男孩子最爱玩的游戏怎样防止孩子玩手机

    男孩子最爱玩的游戏怎样防止孩子玩手机 随着科技的发展,手机已经成为男孩子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手机游戏也是孩子们最喜欢的游戏之一。但是,作为家长,我们需要警惕孩子过度使用手机的问…

    孩子沉迷游戏怎么办 2023年8月20日
  • 怎样限制孩子玩游戏如何面对孩子玩游戏

    玩游戏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中孩子们普遍接触的一种娱乐方式。然而,过度沉迷于游戏可能会对孩子的身心健康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如何限制孩子玩游戏以及如何面对孩子玩游戏成为了家长朋友们需要关注…

    孩子沉迷游戏怎么办 2023年12月23日
  • 成绩差的孩子的优势

    成绩差的孩子的优势 成绩差的孩子并不是失败,他们拥有许多优势,这些优势可能会让他们在人生道路上取得成功。 首先,成绩差的孩子通常更加勤奋。他们可能比其他同学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孩子沉迷游戏怎么办 2024年4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