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竞培训是网瘾解药吗(电竞学校治网瘾)
近日,层出不穷的电竞培训班引起了人们的热议,有人称其为「网瘾解药」,有人则认为培训班实则是一个公开的「吸毒所」,但在正式讨论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需要了解一下,网瘾到底是什么?
戒除网瘾?目前帮孩子戒除网瘾的方法,主要是分成3种,第一种是无条件的接纳孩子沉迷网瘾,等孩子自己哪一天玩够了,自己醒过来,但要等半年,1年,3年,5年,不知道?第二种是送孩子去封闭网瘾学校3-12个月,但家长先要确定孩子从网瘾学校回来后再次接触网络沉迷进去怎么办?第三种是家长帮孩子建立规则意识,让孩子每天在正常的上学,正常的完成作业,正常的作息基础上,每天有边界的使用手机网络,这也是左养右学教育赖颂强团队13年来的改善孩子网瘾方案,可找我们获取戒除网瘾的6个步骤资料。
01 被捏造出来的「网瘾」
其实,至今社会都没有一个统一的对「网瘾」的定义,我们只能将它简单描述为是由于上网者长时间地和习惯性地沉浸在网络世界中,因此对互联网产生强烈的依赖,产生了一种痴迷到难以自我解脱的身体和心理状态。
社会对于网瘾的概念和认识以及对网瘾的干预和处理方面存在很多的误区,且概念并不统一。「网瘾」的医学定义一直未有公认,大部分学者认为应该把网瘾称之为网络的过度使用,或者网络的滥用,也有人把它称为网络的病理性使用。
但「网络成瘾」(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IAD)这个名词最初是一个美国的精神科医生伊万·戈登伯格(Ivan Goldberg)出于拿美国精神疾病诊断手册开涮,而编造出来的。
通过比照病态赌博的定义,他编造了「手指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做出敲打键盘的动作」等7条诊断标准,声称自己发现了「网瘾」这种精神疾病。戈登伯格对网络成瘾的定义被媒体广泛报道后,使得「网瘾是否应该被归为一种精神疾病?」这条观点饱受争议。
但后来,戈登伯格声明该假设只是在一个社区论坛里当成玩笑提出的,是自己的恶搞。在1997年他曾对《纽约客》周刊表示:「如果你把成瘾概念扩大到人的每一种行为,你会发现人们读书会成瘾,跑步会成瘾,与人交往也会成瘾。」
然而,这个词被一个名叫杨永信的神经科医生引用到国内,并拍了一部让他一举成名的纪录片《战网魔》,家长纷纷将自己家玩游戏的孩子对号入座,自此引发了「戒网瘾热潮」,家长像求神拜佛一样,将家中不听话的孩子送往「网瘾集中营」,并交上一大笔治疗费用,不问手段、方法只求能换回来一个懂事听话、不打游戏、不上网的孩子。
自此,无数的孩子,品尝了这个「网瘾」,这个伪名词所带来的苦果——一次次的电击,用屈打成招的方式承认自己有网瘾,然后对家长和杨永信痛哭流涕。而后结果便是,家长心满意足地领走了「听话到痴呆」的孩子。
02「网瘾」一词是否是对电子游戏的偏见?
沉迷电子游戏是被「确诊」成网瘾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互联网刚刚兴起的年代,网络游戏便成了刚刚接触到互联网的人们的最大消遣。原来的生活,在丰富的网络世界的映衬下略显单调。特别是在接受能力较强的青少年中,电子游戏逐渐代替其它娱乐项目,成为了生活中的主角。因此「网瘾」一词,大多被用于形容青少年对游戏的沉迷。
英国临床心理学家Sara Helps说,平均来说,大脑的发育要到25岁左右才能完善。相比大脑成熟的成年人,青少年的自控力的确会有些许差距。在极具吸引力的电子游戏面前,一部分彼时精神世界较为空虚的青少年很容易产生一种心理依赖,但这绝非病症。
但是,杨勇信声称网瘾是一种精神疾病,并且大肆宣扬青少年需要「戒网瘾」来恢复正常。出于想让孩子离开网络的目的,许多家长都对其十分信任。但是,这往往只是家长对陌生事物占据孩子生活的恐惧,家长们相信,孩子的不顺从是电子游戏带来的。并且这种信任确实有据可依,有位家长称,家中的孩子网瘾大到逃学抢小孩子的钱上网。
但是如果这种行为是出于亲子关系中的矛盾、青春的叛逆期,而将其带来的影响强加到电子游戏身上,那么它岂不成为了最大的「背锅侠」?
所有事物都有令人上瘾的可能,对音乐、美术、舞蹈、阅读上瘾,被认为是高雅的,是值得沉迷的,但同样都是精神消费,但对电子游戏上瘾,身边的形容词往往是不务正业,误入歧途。然而,偷钱上网和偷钱买书区别在哪里?目的不是问题,手段才是。
不可否认,确实有个别因为对电子游戏的依赖度过高,导致身体健康严重受损的案例。
2018年6月18日,世界卫生组织(WHO)发布了《国际疾病分类》第11版(ICD-11),其中将「游戏紊乱」(gaming disorder)列入精神疾病范畴。WHO精神健康及物质滥用部的谢卡尔博士称,这种疾病的特征为:「个体对参与数字或视频游戏的控制力受损,并赋予游戏更高的优先级,将其置于其他常规活动(如睡眠、进食、做作业、参加工作等)之上,进而对个人健康及总体功能造成严重的不良后果。」
但「游戏紊乱」的确诊是十分复杂的,并不如同网上经过几个问题就可以定义「网瘾」的毫无科学依据的测试一样。
对电子游戏偏见,使得许多家长对「网瘾」出现了过于敏感的反应,对孩子严重警告,或者彻底让孩子脱离网络。但是这种行为,往往会出现伤害亲子关系的现象。网络固然有十足的吸引力,理性地向孩子表明利害,提高彼此的互相理解。电子游戏并不处于孩子成长的对立面,适度的娱乐还有助于帮助孩子放松身心。
03 飞速发展的电竞行业能否改善人们对网络游戏的偏见呢?
在杨永信的影响下,电子游戏一度成为家长眼中的恶魔,误以为孩子成绩差是因为沉迷电子游戏。以至于电子游戏一度成为家长与孩子之间的一道门,既不能被轻易地接受,又不能被轻易地放弃。
但互联网发展迅速,电子游戏早已不再是简单的娱乐项目。逐渐的发展已经变成了一项竞技类项目,并应运而生地带来了许多新兴职业,如电子竞技运营师、电子竞技人员等。关于电子竞技的岗位在未来也会层出不穷。
根据2021年中国电竞行业分析报告显示,随着游戏市场的蓬勃发展,我国电子竞技用户规模正在逐年增长,2019年我国电竞用户规模达到了4.7亿人,预计2021年将达到5.5亿人。
电竞用户规模的快速增长,直接带动了电竞整体市场规模的快速扩大,2020年整体市场规模突破1000亿元,预计2021年我国电竞市场规模将突破1600亿元。
电竞赛事行业作为电竞行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电竞行业中也占据着极其重要的位置。但是,电竞赛事进入我国时间较晚,市场规模占比较小。据统计,2019年我国电子竞技行业市场规模近千亿元,其中电竞赛事收入占整体电子竞技产业收入比重仅1.3%,为14.3亿元,同比增长30.81%,未来增量空间较大。
其实早在2003年,国家体育总局就把电竞纳入了体育项目。电子竞技是用来娱乐消遣的、是不务正业的刻板印象理应早被打破,但是还是有些人担忧着「电竞培训班」变成了公开的「吸毒所」。
确实要承认,电子竞技是比较大众化的,但是能达到专业级别的人才还是少数。如同篮球的低门槛一样,电竞也有自己的评估标准,爱好和专业之间相隔的距离也并不短。由此,更多人能够理智地衡量自己的能力。
电竞的发展十分迅速,也许在未来的某天,它也能成为人们趋之若鹜的存在。
原创文章,作者:晴天,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bnfrf.com/471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