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没有叛逆的孩子(青春期——没有叛逆就没有成长)
他们在成长过程中逐渐发现了成人的“不好”,还发现父母老师并不想改变,而只想改变他们,而因此更为叛逆乖戾。
孩子叛逆厌学怎么办?所有的父母们,都非常担心自己的孩子叛逆厌学,不知道如何去引导,可以找左养右学教育赖颂强老师要指导方案,从孩子的心理建设,到学习方法,学习动力,学习目标的引导,都会有具体的指导步骤。
相信很多家长面对正当青春期的孩子有这样那样的困惑与烦恼。有人说,为什么到了青春期的孩子大多不愿意和家人说话,给家人的感觉就是越大越不听话?越来越难以沟通,问什么也不说,明明是为了他(她)好,却总是招来不耐烦,怎么还不懂感恩,真让人头疼,小时候乖乖的孩子为何变成了这样,该如何是好?这是很多家有青春期孩子的困惑。
大家一直都说青春期的孩子会出各种问题,并且一直以来我们从心理学家那里寻求得来的答案都是,青春期是一个关键的寻求自我和建立自我认同的的时期,因此会出现诸多被成人认为是“叛逆”的行为。看着这样一个标准答案,相信很多父母还是无法释然,他们不明白究竟发生了什么,不明白以前乖巧听话的孩子为何现在拒绝与人沟通?为何父母那么爱他们,他们有时却仿佛在憎恨父母?为何他们连老师也敢诅咒?这些到底跟建立自我认同有什么关系呢?
此时他们正上初中,这时的他们与小学生相比,已有了很多很大的不同,他们(她们)有了强烈的自我意识,喜欢自己处理问题,有自己的思想,有自我看待问题的思路,不愿意家长管自己,认为自己已是大人,有能力管好自己,能自己处理事情,不愿意老师,家长过多的干涉参与。
其实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一面,我们家长不能总是拿孩子和别的孩子对比,这种做法或许就激发了青春期孩子的逆反心理。
“自认可以独立,但却不能负全责;想要自己抉择,却又完全无法承担后果;主张很多,却又判断力不足;争取权利,却又不甘愿尽义务。”著有《家有青少年之父母生存手册》的彭菊仙这样描绘青少年的真实面貌,也坦诚说出自己曾被孩子气到深夜骑着脚踏车在街头游荡到凌晨才回家。我想,类似的感受,很多家有青少年的父母都有。于是我们称他们进入了“叛逆期”,尽管事实上他们不是叛逆,只是在经历成长的阵痛。或者也可以反过来说,成人们在经历孩子们成长带来的阵痛。他们在成长过程中逐渐发现了成人的“不好”,还发现父母老师并不想改变,而只想改变他们,而因此更为叛逆乖戾。他们成长了,而我们没有——意识到了这点,我们这些成人也许就可以找到和孩子一起渡过青春期危机的金桥。
他们发现了成人的“不好”
对青春期最经典的学理解释出于以创造认同危机术语而著名的心理学家埃里克森(Erik H Erikson)的学说,在他最有影响的著作《儿童与社会》中,他把人的一生分为8个发展阶段并有各阶段对应的社会心理危机。例如,他认为人进入青春期,身体和心理得到充分发育,开始意识到自己不再是儿童,会面临身份和社会角色的混淆,也就是“自我认同”的危机。
一个三岁的孩子,你带着他过马路,你说“拉紧妈妈的手,这样才安全”,他一般会出于对妈妈的信任而照做。但对一个十岁的孩子说同样的话,大多不会照做。是他不再信任妈妈了吗?并不是,而是除了对妈妈的信任,他还有了对自己的能力的一份自信,还会顾虑他人的目光,包括自己和他人可能对一个十岁孩子持有的期待,还会评估现实环境是否需要他那么做。这些都是 “自我认同”形成涉及的因素。而在三岁到十岁的成长过程中,他也一定拥有无数次和妈妈一起过马路的经验,脱离妈妈的手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他会逐步发现妈妈过去说过的“拉紧妈妈的手,这样才安全”不是一句永远正确的话。换做其他情景也一样,当一个人逐步社会化,他不再把父母老师说的话当作真理,他们会思考也会质疑。他们也不再崇拜父母和老师。
举一个例子,有位中学生,曾经抱怨自己的学校校规严格,不准刘海过眉,而他由于不遵守规定屡次被扣分。他虽被处罚多次却不肯剪短头发,老师开导他,“其实你剪短头发会比较帅”,他觉得这是在哄骗他。他还问老师,为什么女生就可以刘海过眉,男生就不可以?老师回答说,“因为女生比较爱美”,他无法接受这个解释。同时,他也质疑,头发和学业表现之间是否有证据证明存在某种联系?但是他所有这些想法并没有说给老师听,更没有说给自己父母。我想他们不是不讲理,而是不知该怎么面对他们无法理解的那些现实中的“不合理”之处。他们对现实和未来都充满了“完美的期待”,成人要做更多的是理解,毕竟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如此走过来的。
说起孩子为什么老惹父母生气,反抗父母师长的管教,在《长大成人的难处》一书中,日本心理学家河合隼雄的话一针见血——他们“发现了父母的不好”。更进一步,我们可以说,他们发现了世界的不完美,发现了成人的不完美。
他们发现成人不信任孩子,有时比孩子还“幼稚”
通常父母都对孩子的能力颇具怀疑,但事实上他们的能力可以超出父母的预期。相信很多人可以回忆起自己青春时代做过的那些疯狂的事,父母是无从知道的,那是他们隐秘的能力。
他们发现成人自己不想改变,而只想改变他们
另外,我们成人最爱说的一句话就是“一切都是为了你好!”面对成人世界为他们制定的规则,面对父母和老师的期待,孩子们有的选择沉默,有的选择反抗。但是他们为什么就是不明白成人所要求他们的一切都是为了他们好?一位专栏作家说得好,“大人总是苦口婆心,根据自己的经验,向孩子指出一条风险最低、成功机会最高的路。但是,这条所谓‘安全’的路,是不是孩子最想经历的人生,这中间就是亲子不断沟通甚至冲突的过程。而这样的冲突,最常发生在家有青少年的阶段。”
还有那些不会好好说话的父母,一遇到孩子做出过激行为,就会失控的对孩子大喊大叫,管不住自己的嘴,说出一些“绝情”的话来。
比如孩子把自己不声不响的关在房间里,或是生气摔门而出,或是沉迷于网络电脑游戏。
遇到这样的情况,那份深沉而厚重的爱,就被抛之脑后,取而代之的是,气愤、烦躁、不安、恐惧、甚至想去掌控孩子。
冲孩子大喊大叫,语无伦次,可能是无计可施,也可能是遗传了自己父母那一辈的教育习惯。不管怎样,要改变和孩子的关系,就得改变自己的说话方式。
扎克伯克在FACEBOOK上分享了一组关于亲子教育的图片,列举了“坏父母”的十一种表现,其中有5种都是不好好说话造成的,
例如:1.如果你的孩子不能坚持自我,那是因为他们小时候你总是在公共场合批评教育他们;
2.如果你的孩子很容易生气,那是因为你给他们的赞扬不够,他们只有行为不当的时候才能得到注意;
3.如果你的孩子不懂得尊重别人的感受,那是因为你总是命令他们,不在意他们的感受;
4.如果你的孩子总是神神秘秘的,什么都不告诉你,那是因为你总是爱打击他们;
5.如果你的孩子总是行为粗鲁没有礼貌,那其实是从父母或者一个屋檐下的人那里学来的;
语言是带情绪的,你所说的每一个字串联起来,有可能给人带去温暖,但也可能带来伤害。正所谓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言伤人六月寒!
不会好好说话的父母,一遇到孩子做出过激行为,就会失控的对孩子大喊大叫,管不住自己的嘴,说出一些“绝情”的话来。但是这时,如果用温柔的力量代替火冒三丈的力量,你会发现愤怒不堪一击。
如果要问天底下的爸爸妈妈们:你爱自己的孩子吗?每个父母都会说“爱”。
但是,为什么青春期的孩子们被父母爱得不开心?为什么青春期的孩子要和给自己生命的父母对抗?为什么青春期的孩子放学后宁可在街头闲逛也不愿回家?为什么青春期的孩子心门紧闭,不愿和父母沟通?为什么我们会觉得自己的孩子很陌生?我想作为父母你应该知道如何去做了?
其实青春期,实质上并不是什么“叛逆期”,而是新的“成长期”。同时,青春期也不是一个割裂出来的时期,而是一个有前后衔接的由儿童到成人的过渡期。作为家长和老师,作为成人,我们可能不再是他们眼中完美的楷模,但是我们可以用信任和尊重的态度,和他们建立新的关系,从而持续和他们互动,彼此学习,共同成长。虽然是艰难的,但是试试放下,“一切都是为你好”和“孩子,你一定要改变”的想法,反求诸己,从改变自己开始,也许一切都会开始不同。
原创文章,作者:晴天,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bnfrf.com/466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