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叛逆期的孩子沉迷于手机怎么办
大家好!我是致力于手机游戏成瘾的赖老思。我们今天和大家分享的案例主角,是一名高二男孩,为了保护孩子的隐私,我们把他称呼为小勇(化名)。小勇现在沉迷手机,并且厌学,他现在觉得做什么事情都提不起劲,只有手机拿在手上才是高兴的。
小勇妈妈沮丧地说:“为了不去上学,可以在家里玩手机,他(小勇)找千万种理由来嫁祸我(小勇妈妈),说是我不给他去上学的。我现在每天都被他气得胸口闷,真的感觉够呛的,上辈子我造了什么孽呀?上天要用这样的方式惩罚我。”小勇的妈妈是个体经营户,爸爸在国企担任高管。根据小勇妈妈反馈的信息,小勇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下面几个方面:
1.孩子极度沉迷手机,扬言要休学去挣钱买手机。小勇妈妈伤心地说:“小勇现在很迷手机,经常不自觉地就拿起手机,并且放不下来。手机是我在他初三毕业的时候买给他的,当时想着放假时间这么长,他想买手机玩那就给他买吧。不过我买之前跟他说好必须规定玩手机的时间,他当时也是很爽快地答应了。
手机刚买回来的时候我让他什么时候停止玩手机,他一句话也不吭地照我的意思去做,最近一段时间就不行了,他自己控制不住了,我就严肃地跟他说:“你自己控制不住玩手机的时间,手机上缴,不然很影响你的学习和生活。’他死活不肯啊,感觉只有手机在手上才是快乐的。于是我就过去把他的手机抢过来,他就大喊大叫地说:我不去上学了,我要自己挣钱去买手机,一台手机就几千块钱,有什么了不起的。你不给我手机,我就不去上学。”
2.找寻各种理由不去上学,甚至嫁祸于父母。相信没有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将厌学的黑锅盖到自己头上,但不希望不代表不会。小勇就是这样的一个孩子,自己不想上学,就千方百计地寻找各种奇葩理由,甚至把自己厌学的缘故全部“归功”于父母。
刚开始,小勇就对妈妈说:“学校的课程我全部都听不懂,老师讲得太快了,上课根本不知道老师在讲什么,我不想去学校上学了,不如在外面找一对一的机构老师补课。”
据小勇妈妈回忆,当时她考虑到作为一个学生还是要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的,不能随便就用机构老师的补课来代替学校老师的课程。于是,拒绝了小勇的请求,后面小勇就不去上学了,并且小勇跟很多亲戚朋友说是妈妈不给他去学习的。
小勇妈妈后面补充说:“有一次,孩子在学校上了半天的课,回到家里跟我说自己胃疼。我听到后非常担心,放下手头的工作,带他(小勇)去医院检查。检查的结果是胃没有什么问题。因为感觉孩子身体没什么大碍,而且自己工作繁忙,我就让他自己回家做饭。结果,他第二天就不去上学了,理由是:他生病了,我都不舍得花时间照顾他,我就不想让他有健康的身体去上学,那他干脆不上学了。”
3.饮食不规律,自控力差。小勇妈妈介绍说:“自从孩子迷上了手机,感觉整个人像着了魔似的,晚上晚自习回来都已经10点30分了,回到家匆匆忙忙地在冰箱拿起2块面包,狼吞虎咽地吃完,然后立马打开手机来玩。经常玩到11点半的时候,我都会提醒他可以去冲凉了,他点下头说好,然后又回到手机世界里去了。我实在看不过去了,12点钟左右又叫他三四遍,他才会去冲凉睡觉。”
经过和小勇妈妈的深入交流,我们逐步还原了小勇所在的原生家庭环境以及父母错误的管教方式,列举如下:
错误管教一:爸爸情绪不稳定,不善于沟通,有打骂孩子经历。
- 剖析:
据小勇妈妈反馈:“孩子爸爸有打骂孩子的经历,一次是在10岁的时候,因为孩子对我说话没礼貌,而且他爸爸跟他好好说话,他不听就算了,反而大力地甩门,“砰”的一声把门锁上了。他爸爸叫他开门,他也不开,后面他的爸爸一脚把门踹开,用衣架抽了他一顿,当时他哭得很厉害。
还有一次就是前段时间,他找我索要手机,我没有给他,他就上前来想从我口袋强行抢走手机,他爸爸看到了,气得不得了,大声呵斥他,他不但不听,还直接大声骂他爸爸,他爸爸抡起拳头狠狠给了他一拳,他直接摔倒在了地上,估计他这次挨得很疼。”
小勇妈妈焦虑地说:“孩子的爸爸长期不在家,因为工作繁忙,经常需要出差,很少跟孩子沟通,他也不善于沟通,跟孩子说两句话都说不好,总会惹孩子生气。有一次孩子在学校获奖了,他非常开心,回家都把他的奖状挂在胸前,并且说一定要拍照给远在外地工作的爸爸看。我也觉得应该把这份快乐和他爸爸分享,后面他把自己和奖状的合影发给他的爸爸,并且发了很多语音,结果他爸爸只回了一个字“哦”。他后面就不太愿意跟他爸爸沟通了。”
- 建议:
实际上,每次父母对孩子发脾气或者,不善于与孩子进行沟通表达自我情绪,都是在向孩子示范错误的情绪排解方式,这就相当于告诉孩子——我们是不会管理情绪的,只要我们心里有情绪,我们要么压抑情绪,憋屈自己,要么大发怒火,歇斯底里;
长期以往,孩子就只好有样学样,延续父母管理情绪的方法来处理自己的情绪,这就好比一个“高压锅”,其实,高压锅里头有一定的压力是很正常的,甚至是有益的;
因为,高压锅的气压能够把米饭煮熟,把汤给煲好,问题在于,我们父母没有向孩子示范科学正确的情绪排解方式;这就相当于生产高压锅的师傅忘记了给高压锅设计排气阀了,或者说排气阀设计得不合理被堵塞住了,这个时候,高压锅内的气压就是危险的,甚至是致命的;
我也经常跟家长朋友们调侃,如果高压锅的排气阀被堵住了,当气压上升到达了高压锅所能承受的极限,这个时候,你猜我们能不能跟“高压锅”商量商量,让它先忍一忍,先不要暴,能做到吗?
很多家长朋友一致回答:“当然不能!”,因为高压锅爆炸是“不得不”的行为,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有的青春期孩子情绪激动败坏的时候,他会毫不犹豫地从楼上往下跳;
有的孩子甚至敢对父母痛下毒手——比如前段时间的一则新闻,一个从英国留学回来的留学生,和父母发生冲突后,把双亲给果决了,这实际上都是情绪的爆炸行为,是不得不的行为。
一个听了我建议的妈妈,在坚持了60天智慧教养实操训练后,给老师发来了孩子近期的改变反馈:
“感谢赖老师及团队三个多月来给我的力量,孩子也一天天向好的方向发展,无论是亲子关系还是孩子亲子沟通,相比之前有了很大的突破,近期孩子主动提出想要美术学院附中,而且还在网上查找了大量资料,说喜欢这所学校的艺术气息和学校环境,学习方面也更加主动了,自觉完成学校老师布置的作业;
另外,辅导机构布置的作业也完成得很好,最近一次测试相比之前有了较大的进步,其中语文进步最大,相比上一次考试进步了48分,当然,毕竟学习是孩子自己的事情,我没有过多的强调以及夸赞孩子学习方面的进步,只是对他近来的努力和用心专研总结的精神,做出了肯定;
本次的辅导老师十分耐心又超时好久,仔细帮忙分析实操中遇到的问题并帮忙纠正错误的示范,听完又增加了很多力量,录音反复听了几遍!感谢赖老师!”
另外,这个妈妈还将近期所学的心得感悟进行了整理,供家长朋友们参考:
1.让爸爸明白行为属于孩子,行为不等同孩子,给爸爸多讲一些孩子的积极事实,以唤醒爸爸的正向思维。
2.让孩子感受到她的目标可以实现,从小的目标到大的目标。注意:不要给孩子布置任务、不要消耗孩子,否则吃力不讨好。而应该强化、塑造、修正孩子的思维,让她学会感受付出的快乐。
3.不要解释孩子的任何消极行为,不该父母说的打死不说,让她自己想去学习。
4.出去旅游,不是去吃喝玩乐,多听她的感受,不要要求她,给她定任务,让她做决定做攻略,发现自己的价值。
5.现在只对眼前的事作出反应,先调整自己的情绪与思维,现在是个多元化的社会,孩子以后不一定没机会,我要有信心。
6.孩子没有可比性,人是一定会变好的,就像伤口总会愈合,我们要做的是为孩子加油,而不是替代她做决定!把孩子好的方面继续巩固,正确使用我们的大脑与思维!
错误管教二:妈妈用言语威胁孩子放下手机,结果适得其反。
- 剖析:
当我们问及父母对于孩子玩手机采取哪些行为时,小勇妈妈无奈地说:“我看他(小勇)控制不住自己玩手机的时间时,心里很担心,甚至对他这样的行为有点抓狂。于是,我提出要他上缴手机的要求,他肯定不愿意,后面我就用一些言语威胁他,跟他说:你不交手机,以后别让我买你喜欢的东西,你不交手机就是不听我的话,以后你也别想让我答应你的请求。
后来他百般无奈地把手机交给我了,然后从那天开始他就没去上学了。后来不知道他找班上的哪些同学借了两三部手机。我一气之下,把家里的网线都剪断了。他表面上不说什么话,但是我知道他的内心对我恨之入骨,从此对我不再理会。我真的感到特别无奈呀!”
- 建议:
很多时候,孩子之所以沉迷手机游戏无法自拔,并非他存心要和父母作对,而是内心渴望在手机游戏中获得自己想要的自我认同感以及价值感,那问题出来了,孩子为什么极度渴求在手机游戏当中寻找这种自我价值实现以及自我认同感呢?
因为孩子在现实生活当中的‘自我实现’受到了阻碍。比如生活中父母的批评、否定、打压以及不认同的错误管教,导致孩子没办法在现实生活当中得到自己所期待的自我认同。或者说在现实生活当中所获得的自我认同的量太少了,不足以支撑孩子内心情感的需要和诉求。
换句话说,当孩子没办法在现实生活当中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他就会把精力、时间花在游戏世界当中,花在虚拟世界当中。
那又是为什么在现实生活当中,孩子没办法获得这种自我认同感?很简单,原因是父母在管教孩子的过程中,赋予了孩子错误的价值观念系统,使得孩子认为,自我价值必须通过外在的事物来证明;
比如,当孩子行为表现听话的时候,父母就眉开眼笑,慈眉善目,当孩子犯错误的时候,父母就凶神恶煞,歇斯底里,时间长了,孩子自然而然就发现了一个规律,只有我表现得如父母所愿的时候,我才是有价值的,慢慢地就形成了讨好式的心理;
又比如,当孩子考试考出了好成绩的时候,父母就心花怒放,而当孩子考试考砸了的时候,父母就绑着个脸,苦大仇深,慢慢地,孩子也就学会了一个道理,那就是只有自己考出好成绩的时候,我才是有价值的,否则我就是没用的,这无疑是孩子深陷手机游戏 泥潭无法自拔的根源所在!
原创文章,作者:晴天,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bnfrf.com/429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