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11月14日,一首毛主席于1936年所作的《沁园春·雪》首次在出现在大众的视野当中,一时之间毛主席壮丽的诗才轰动了整个重庆文化界,甚至不少文人唱和“雾重庆”就要变成“雪重庆”了……
略懂诗词的蒋介石听到这首诗后,沉思良久,叹道:“这首诗真是他自己写的?”
一、《沁园春·雪》的创作
1936年2月,遵义会议结束不久,红军的队伍来到了陕西清涧县袁家沟。
天上下起了鹅毛般的大雪,红军队伍的前方面临着一条大河。这一时期的红军队伍基本结束了两万五千里的长征道路成功到达了陕北。
天上的鹅毛大雪,面前的宽广大河都未曾让毛主席感到慌乱,反而登上雪山远眺的他看到了壮丽的雪景与山河不由得诞生了一股气吞山河的豪情诗意。
感慨于红军队伍从蒋介石手中死里逃生,感慨于这秀美的北国风光,顿时毛主席文思如同泉涌,立即挥笔写下了这首流传后世的《沁园春·雪》: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但这首诗在之后的九年时间内一直未曾公之于众,在1945年机缘巧合下在重庆报刊上得已发布,一时之间激起了“千堆雪”。
1945年,抗战结束以后,国共之间的谈判正式被拉上行程。8月,为戳穿国民党“假和谈,真内战”的面目,毛主席与周总理等人自延安一同飞往重庆与蒋介石和谈。
尽管知道蒋介石不怀好意并非真心谈判,但毛主席亦是泰然自若,在和谈之余,毛主席镇定地会见重庆的文人墨客,边寒暄边谈论诗词。
毛主席于重庆拜访的第一个文人是孙俍工先生,孙先生曾经与毛主席一同在长沙一师任教,其文采卓绝,书法独树一帜,对毛主席的书法风格产生了很深的影响。毛主席的拜访也使得孙先生喜出望外,二人寒暄之余,开始讨论近年来书法水平有无长进。
毛主席当即从衣服口袋中掏出了一张小纸卷递给了孙先生,并且谦虚道:“俚词一首,自己涂鸦,送与先生。”
孙俍工接过纸卷,缓缓打开,其中便是毛主席诗词《沁园春·雪》的手稿,苍劲磅礴的笔力与相得益彰的诗词让孙俍工大为惊叹,拿了这卷手稿看了又看,呆滞良久后说道:“好!好!仿古不拘泥于古!尽得古人神髓,而又能以己意出之,非基础厚实者莫能如此。”
孙先生身为当时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他对这份手稿的评价是极为中肯的,他认为如果这样的字迹算“涂鸦”,这样的诗词算“俚词”,那世界上便没有真正的好作品了。
在这之后,毛主席又拜访了另外一位著名文人柳亚子,为人所熟知的是,这首诗词在柳亚子的手上,机缘巧合下展现于世人的眼前。
柳亚子是毛主席于第一次国共合作之间结识的文人,其热衷于文章诗词,他深知毛主席诗词水平更是在带兵大战外的一绝,便禁不住向毛主席索要诗词观摩。
此外,柳亚子于国民党内常听闻国民党文人称呼共产党人为“莽夫”,此番要诗也是为了收录到《民国诗选》当中挫一挫这些“御用文人”的锐气。
柳亚子
柳亚子当即想起的是毛主席那首著名的《长征·七律》,这首诗歌的诗词造诣十分高,足以堵住国民党内部文人的悠悠之口,毛主席知道柳亚子的想法自然也是极为欣喜的,当即答应过几天抄录一份,盖好印章与署名再送来。
几天之后,柳亚子收到了毛主席的来信,打开一看其中并不是他所熟悉的《长征·七律》,而是一首题为《沁园春·雪》的诗词,并附文道:“初到陕北见到大雪,填过一首词,似与先生诗格略近,录呈审证。”
柳亚子的诗词造诣极高,但当他一眼扫过这篇诗词后,眼神便久久驻足而不能离开。良久后,反应过来的柳亚子叹道:“大作!大作!虽东坡、幼安犹瞠乎其后。更无论南唐小令,南宋慢词矣。”
也就是说,柳亚子认为毛主席的这首诗词,就算被苏东坡、辛弃疾看到了也只能够自愧不如,更不要说李后主和李清照了。
而柳亚子本身其实是辛弃疾诗词的忠实仰慕者,他曾将自己的名字改为“柳弃疾”,可知其对辛弃疾诗词的推崇程度,但这首《沁园春·雪》却让他察觉他最为推崇的诗人亦难以做出如此诗篇,可以说对这首诗词的评价是相当之高了。
心情久久无法平静的柳亚子当即找到了当时最为著名的篆刻家曹立庵为毛主席篆刻印章,他认为一般的印章与这样的诗词无法相配,而“十万印楼主”之称的曹立庵的印章配上这样的气吞山河的诗词那是再好不过。
紧接着柳亚子乘着诗意又写了一首与《沁园春·雪》同一词牌的和词一首与原词一同送往《新华日报》报社处发表。但报社负责人却告知诗词需要经过毛主席本人的同意以后方能够发表,无奈之下,柳亚子只能先发表了自己的和词。
1945年11月11日,柳亚子的和词率先于《新华日报》上的第四版面世。这首和词一经发布,又在当时的文化界引起了一番轰动,和词已然是当世词中翘楚,而原词又该是怎样的横绝词坛?
一时间,柳亚子的住处不断有文人前来拜访,纷纷想要一窥原词真貌。柳亚子便私下将原词分享与身边的友人,这一分享,机缘巧合下使得《沁园春·雪》得已出版。
重庆《西方夜谭》的编辑吴祖光得知了这一消息,便四处打听,最终获得了三个穿抄本,三本传抄本各有遗漏,拼接起来恰好便是一篇完整的《沁园春·雪》。
1945年11月14日,吴祖光将这《沁园春·雪》于《西方夜谭》上率先发布,一时之间,重庆这座山城文化界为之所震动,据不完全统计,一时之间各个报刊发表的与《沁园春·雪》相关的和词不下于50首,这是之前所没有遇见过的。
吴祖光
三、一词掀起千堆“雪”
这首诗的最初发布期间,蒋介石并不以为意,直到这首词掀起了“千堆雪”,以至于蒋介石的“智囊”陈布雷将这首词亦赞不绝口地念诵之时,他这才发觉事情的严重性。
蒋介石思索良久后,带着惊讶问陈布雷道:“你说这是不是毛泽东自己写的?”蒋介石的这番话十分耐人寻味,他十分清楚自己的诸多作品都是由国民党一众御用文人代笔的。
陈布雷直言不讳地说道:“别人恐怕还写不出来。”
蒋介石又问:“你觉得写得如何?”
陈布雷叹息了一声,说道:“填词得体,气韵高华,词采明丽,寄托遥深。”他这一叹似若为此人才身在共产党而叹,又似为了这惊世诗才而叹。
陈布雷
紧接着他又补充道:
“现在好多人都在为了毛泽东的这首词着迷,不管在朝在野,是敌是友,他们都在唱和着。“雾重庆”快要变成“雪重庆”了,先生想想,我们的谈判还没有完成,毛泽东虽然走了,他在重庆却引起了很多人的兴趣和重视,这后果不是值得我们考虑的吗?”
蒋介石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紧接着又有点不甘心地问道:“难道便没有一点不尽人意之处吗?”
陈布雷默默摇了摇头,仍然没有丝毫否定道:“气度不凡,当今诗坛难得此精品。”
蒋介石此番的询问像是在求证,但实则却是在欺骗自己。蒋介石的诗词功底不俗,少年时期便喜爱写诗,但是诗词天赋不高,以至于很多人称其写的是“顺口溜”。即便是这样,他自然也能够看出《沁园春·雪》,实乃上上乘之作。
但是蒋介石又怎么可能轻易甘心,他当即召开了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会议,召集一众御用文人创作“和词”、“重金求词”,誓要将毛泽东的词给比下去。
在蒋介石的要求下,国民党上千文人史无前例地纷纷开始加入了《沁园春·雪》的和词行列。这些御用文人绞尽脑汁、拼凑词作,鸡蛋里挑骨头对《沁园春·雪》一字一句肆意歪曲。
而在中央宣传处,尽管来稿极多,但却是没有一首诗词能够比得上原篇,蒋介石看着这些重金求来的“废纸”更是头疼不已。
1984年台南神学院教师孟绝子在书中提到:“可惜国民党党徒虽多,但是他们只会抓人、关人、杀人、捞钱的特务贪官,是只会写党八股的腐儒酸丁的奴才文官和奴才学者,一直到逃离大陆前往台湾,国民党连一首像样的《沁园春·雪》的和词都拿不出来。”
国民党对于《沁园春·雪》这一诗词的围剿,毫无疑问以失败告终。
另一边,远在延安的毛主席也得知了他这一首《沁园春·雪》在重庆山城引发的“雪战”。
留在重庆的王若飞同志将报上剪下的挑衅的和词与评论文章一一收集了起来往延安寄去。
本是无心之举怎料引起惊涛骇浪千层雪,这是毛主席并没有料到的。
毛主席并没有立即回复王若飞,因为眼前的事务比起这些小事更为重要。直到12月9日,毛主席在写给黄齐生先生的信件当中才提到:若飞寄来报载诸件付上一阅,阅后乞予退还。其中国民党骂人之作,鸦鸣蝉噪,可以喷饭,并付一观。
毛主席此番回应很明显可以看出其并未将国民党一众诗词围剿放在心上,反而是泰然自若。将这些诗词围剿比喻为鸦鸣蝉噪,都说国民党一众御用文人文采济济,但事实上来看不过如此。
四、声援《沁园春·雪》
重庆文化界“雪战”不久以后也传到了远在山东的陈毅耳朵里。陈毅将军本人是我国十大元帅当中的诗人,诗词水平自然不在话下。
1946年2月,陈毅也为《沁园春·雪》写下了一首和词,和词所作之时,正值山东下雪,陈毅对雪而咏道:两阕新词,毛唱柳和,诵之意飘……齐欢喜,待桃红柳绿,放眼明朝。
其词间意境亦十分出众,称得上是词中精品,是对《沁园春·雪》的有力声援。
而后柳亚子、郭沫若等人也加入了这场“雪战”当中,其中最为令人印象深刻的是郭沫若所写和词《沁园春》:说甚帝王,道甚英雄,皮相轻飘。看古今成败,片言狱折……纵漫天弥雾,无损晴朝。
郭沫若
郭沫若的《沁园春》赞叹了毛主席诗词的气度格调,又揭露了国民党文人“鹦鹉学舌”丑态百出的表现。一时间,国民党文人尽皆无地自容,蒋介石更是叹道:人才为何都不在我国民党。
《沁园春·雪》,这首114字的词作引发的故事远远不止于此,尽管这些诗词的作者随时间离去,但这些诗词故事却将永远地流传……自1945年以后,国民党内部矛盾愈发激烈,民心已然尽失,此时就算是写出一篇胜过《沁园春·雪》的词作,也无法挽回其倾倒之势了。
原创文章,作者:晴天,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bnfrf.com/427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