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年特别流行一个观点,就是寒门再难出贵子,农村的孩子要不要读书?作为一个从偏僻农村出来的八零后,我想我还是有话语权说说的。
我记事儿很早,很多小时候的事情我都记得很清楚。我八五年生,九五年时我十岁。我清楚的记得我上学的第一天,应该是叫育红班,自己拿着小木头板凳,背着妈妈用缝纫机缝的书包,书包是花花绿绿的,因为是用碎布料拼接的。没有纸,没有笔。书包里装的是石板,然后有一块小石头。小石头就是在石板上字,写完了,擦掉,还可以再写。教室里地面一层土,桌子是一条二三十公分长两三米的木头板子,在两头支起来相同高度的砖头,凳子与桌子类似,就是高度比桌子低一点。即使这样也不够用,还需要学生从自己家里带小板凳。这是我们真实的读书条件。老师是村子里有点文化的,外村的老师经常换来换去的。夏天热带的水瓶子是装过酒的那种玻璃瓶,里面泡上花生豆或者粉条,连吃带喝都有了。零食就是窝窝头,馒头都是相当于现在的肯德基。穿的都不用说了,谁身上还没几个补丁,没几个洞?
上了小学,学了一篇课文叫:春耕。我问过父母好多问题,比如什么是拖拉机,什么叫现代化。我们为什么没有拖拉机?没有楼上楼下电灯电话?那个时候晚上不写作业的,写作业要点煤油灯,光线差,一不小心把头发烧点儿。学了课文,我开始寻找书里的世界,一心要到书里的世界去。因为现实和教科书里差远了,我不想走在雨里的泥巴地,有时候走路脚陷进去都拔不出来,或者把鞋子丢进到里面。我们那里的土是红胶泥土,粘性大。更不想走在雨后满是是蚯蚓的路上,不敢下脚,但是再害怕也要回家,又想闭上眼睛又不敢闭上眼睛,闭上眼睛怕踩到蚯蚓,睁眼又怕蚯蚓。我想没有几个女生不害怕那种场景,那是我一辈子的阴影。我不想在有坟墓的玉米地里除草,我除草慢,他们速度快的一会儿就不见人影,剩下我一个人,不知道会遇见一条蛇还是一只蛤蟆。
那时候,收麦有麦假,收秋有秋假。不要羡慕假期,都是力气活。收麦季节是最热最干燥的季节,早晨能看见了就拿着镰刀去割麦,晚上一家人打场,有时候熬通宵。收麦就那么几天,否则碰上雷阵雨,就不好了。那是一年的口粮呢。再说收秋,大概十几天吧,先掰玉米,再把玉米都背到房顶晒干,我那时一次背二十个左右。十来亩的玉米都这样操作。我到现在都不理解为啥。我弟弟一次都能背三十个。那时我爸的口头禅是:要闺女有什么用!我也知道自己没用,也没怨爸爸那么说我。弄完了玉米地,把十亩左右的地面的草一一拔掉,又开始种小麦。每年都是这样的流程。种红薯、棉花、豆类、和花生量小,但是中间过程免不了去捉虫子,各种收拾等。所以我现在都不吃虾。看着太像虫子了。
我并不是一个特别聪明的孩子,又因为那时
体弱多病经常请假,但是我很努力,我努力寻找出路,我不想留在那个让我束手无策的地方。农民们即使付出了很多,也挣不到多少钱,更别说给孩子买书,报班,那真的是贫穷限制了想象。我那时候就连县城一年都去不了一次。可是我依然很喜欢读书,不放过一页破旧报纸,我看到了一点点美好的希望。如果那时父母不同意我读书,我真的不知道怎样活下去。胆子小,没力气,体弱多病,在农村怎么活?我必须找到另个适合我的活法。那个活法就是书里的那个。还好我的父母支持我。我的缺点也恰恰成了我的优势,若非我没力气早就不让我上学了,下地去还多一个帮手。再说了上辈人多数认为女孩子读书有什么用?偏偏我的父母就支持我读书。
后来去县城读书,再后来去市里读书…参加工作,恋爱结婚育儿,一路走来,回头看看,当时放弃读书的大概率还在农村。当然现在农村的变化也很大,没有了那种泥巴路,也不用再去天不亮就割麦…。现在去体验可以叫有趣,但是当时对我来说就是一种折磨,我真的曾经哇哇大哭,因为不愿意早晨去一望无际的玉米地里拔草,又热又闷,又扎人,还有各种小动物窜来窜去。对于体弱多病胆小的女孩来说那种无奈是天那么大的。
我是寒门,但我不是贵子!我没有什么大作为,也没有挣大钱,我只是通过读书,找到了我想要的生活。无疑读书是我的捷径。那些身在寒门的孩子,尽管努力读书,不要信什么读书无用的话。概率能说明一切,而不是用个例说明。不要被蒙蔽了,要有自己的想法。寒门又如何?坚持下去你同样会实现自己的梦想,拥有幸福的生活。
原创文章,作者:晴天,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bnfrf.com/401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