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相信吗,出现心理问题的许多都是“乖孩子”?
(一)
小磊和他妈一起来到心理咨询室。小磊的脸黝黑黝黑的,眼神呆滞,身体动作呆板、僵硬。他低着头,说话的声音就像吞在了肚子里,半天吐不出来,好不容易吐出来了几个字,你也听不清。
来访前,小磊妈妈在电话里讲了孩子的情况。她反复地说,孩子小时候很乖,很听话,很省心,学习成绩很好,不明白为什么成现在这个样子?
小磊一直乖到了初中二年级。那一次,体育课结束了,他和几个男同学一起往教室里走,不小心撞了一个同学,那同学抬手就给了他一巴掌。
小磊当时感觉脑袋里爆炸出了一个炸弹。烟雾散开后,脸上像有火在燃烧,浑身紧抽,颤抖,嘴巴哆嗦着,一个字说不出来……。
此后,在学校里,小磊几次无缘无故地浑身冒汗、颤抖,要晕过去的样子。去医院后,小磊被诊断为惊恐发作,药物治疗。此后,小磊上学变得越来越困难。
小磊勉强把初中糊完了。到了高中,惊恐发作没有了,但一到学校就头晕、想拉肚子、恶心。她认为同学们都在歧视他,针对他。他的脾气越来越大,与父母一言不合就开始吵。他时不时地对父母说“想死”……
咨询中,不时会遇到这样的孩子。这些孩子,一般从小就比较安静、听话、懂事,小学学习成绩很好,到了中学,就出了问题。
(二)
日常中,当人家孩子调皮捣蛋时,我们会说一句话:“孩子哪有不淘气的”!
是的,孩子都会淘气的。
那孩子为什么淘气呢?
我们还是找一点心理学的理论来说,这样权威一些。
精神分析的祖师爷弗洛伊德认为:我们的人格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构成。本我、自我、超我是什么东东呢?举个例子来说。这段时间你在减肥,肚子总是饿饿的。这会儿,你路过烧烤摊。你的那个咽着口水,想吃烧烤的“我”就是本我;那个提醒你正在减肥,不能吃肉的“我”就是自我;而那个想着吃肉对动物来说很残忍,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的“我”是超我。
“本我”来源于人类的生物性的欲望,遵循着不计后果的快乐原则,追求的是眼前的即时满足。在小孩子的生命舞台上,主角就是本我。
小孩子的“本我”经常会和父母的想法、愿望发生矛盾。
比如,大冬天的,小孩要玩水,妈妈想着衣服湿了要生病,不让玩。小孩子想不到那么多,就要玩。这个时候,对小孩子来说,人生最重要的事就是玩水。妈妈阻碍他,他就要反抗。
再比如,下雨天,小孩子要吃冰西瓜,妈妈说不能吃,吃了要拉肚子。小孩就要吃。这个时候,小孩人生最要紧的事,就是吃西瓜。妈妈阻碍他,他就要反抗。
小孩子语言系统不发达,理性不健全,他没能力,也没耐心用语言和妈妈展开谈判,阐述玩水、吃西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妈妈的阻碍激发出的是他的情绪,哭,闹,不依不饶地哭闹。当然,哭闹的孩子是不“乖”的。
(三)
那为什么又会有“乖孩子”呢?
先看什么叫做“乖”?对成人来讲,“乖”指的是孩子顺从的、听话的行为。当一个孩子总是顺从父母的意愿和要求,总是听父母的话的时候,我们会说:这是一个“乖孩子”。
当孩子的意愿、要求与父母一致的时候,所有的孩子都是“乖”的。
而当孩子的愿望、要求与父母发生冲突的时候,“乖”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孩子轻易收回了自己的意愿、要求,抑制了自己的情绪。
可以这样说,“乖”的,“听话”的孩子,是放弃了自己、顺从了父母的孩子。这个放弃与顺从的过程伴随了许多的内心不情愿,许多的有意无意地压抑。随着时间的推延,压抑成了习惯,孩子自己都感觉不到了。孩子的未能满足的欲望、未能表达的情绪,都压抑了到潜意识里,在潜意识堆积,发酵,就像沼气池一样,等待着青春期荷尔蒙的火星。
(四)
孩子为什么要压抑本我,顺从父母呢?
这个,我们可以看一下罗伯特?戴伯德的《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
在这本书里,心理咨询师苍鹭对抑郁的蛤蟆说:“想像在一个很小的星球上只住着三个人:你和其他两个人。那两个人身高比你高一倍还多,所有的事情你都得完全依赖他们,不光是吃喝,你的情感需求都得靠他们来满足。”你会怎么办?
父母是孩子无法逃离的两个人。父母不高兴,不仅孩子的欲望得不到满足,而且,那高大身躯之上的严肃到可怕的脸,那暴风雨一般的怒火,如果再加上拳脚,足以将这个小生命推进恐惧+愤怒的泥坑。
在孩子对父母的既依赖又恐惧的情感冲突中,那些本能强大的孩子,本能地坚持、反抗,时常表现出不屈不挠的倔强,这是不“乖”的孩子。
而那些本能相对较弱,性情温顺的孩子,本能地选择了顺从,讨好,这是他们在与家庭环境的互动作用中学习到的生存策略。
这样的顺从、讨好行为因为父母的鼓励与奖赏,得到了强化。当孩子顺从、讨好的时候,父母的严肃、生气、怒火、惩罚都会烟消云散,而爱抚、夸赞、奖赏会伴随着父母的柔声细语、笑脸和温暖的怀抱一起,带给孩子爱和安全的感觉,这是这个幼小的生命最渴求的感觉!
在这个顺从、讨好父母的过程中,“乖孩子”把父母的期待、要求都内化掉了,变成了他自己潜意识里的信念。比如“学习不好就完了”……
(五)
青春期不期而至。这是一个情绪的“骤风暴雨期”,是人的“正常的精神分裂期”。体内激素的增加带来了精神的躁动、慌乱,自主意识又在迅速觉醒。孩子睁着一双疑虑的眼睛,审视这个世界,审视他自己。这是一个怀疑人生的时期,一个由怀疑走向确立的时期。母亲的十月怀胎,一朝分娩,是这个生命的第一次诞生,是他的生物生命的诞生。而这一次,他要在怀疑和审视中孕育自己的精神生命,艰难进行人生的第二次诞生。
功课越来越难了。青春的躁动使孩子注意力的集中变得困难,学习成了一桩吃力的事情。学习是这孩子能为父母做的唯一的一件事,学习成绩是这孩子讨取父母欢心的最好礼物。一想到考不好时父母的失望的、痛惜的表情和鞭策的话语;一想到考不上好中学,好大学后的可怕情景(父母一直给他描绘的),孩子更加焦虑,更加恐惧。这样的心态又必然地影响了考试。考试成绩的下滑又带来了更多的焦虑、恐惧。恶性循环开始了。
因为孩子潜意识里是以父母是否满意作为评判自身价值的标准的,不能让父母满意,也就意味着自己没价值,这样,孩子自己也对自己不满意了,甚至是完全否定自己了。
人际关系这边,我们说,孩子与父母的关系构成了孩子人际关系的模板。孩子在父母面前是顺从的、讨好的,所以在老师、同学那里也是胆怯的、顺从的、讨好的。孩子的顺从、讨好,有时得到的不是友好的回报,而可能是无视、冷淡、伤害、侵犯,这让孩子更加焦虑、恐惧,对同伴友谊有了更多的怀疑,这种怀疑又引发了更多的自我怀疑和迷惘。
现在,孩子对学习没有了信心,对同伴友谊也没有了信心,去学校成了一桩很受折磨很痛苦的事情。而不去学校,脱离同伴,自己以后的人生又怎么办呢?困扰、迷惘、痛苦叠加在一起,压在一个正经历青春期风暴的孩子身上,想想看,他除了心理崩溃还有别的路可走吗?
到了这一步,已经没有什么药到病除的好办法了。这时候的孩子需要一个漫长的心理康复的过程,父母也需要有一个漫长的心理建设、自我成长的过程。这个过程,费时、费钱,更费心。
(六)
我们要做的是,不要走到这一步。
这个,不取决于孩子,而取决于父母。孩子生下来是什么就是什么,不可能把他塞回肚子里重新生。孩子身上携带的是我们的基因,只能在基因的基础上向最好结果努力。
你不可能不限制、不管教孩子。你不可能说:孩子你要玩刀子玩就玩刀子,你要不去学校就不去学校……。你和孩子的矛盾冲突是不可避免的。所以,问题不是矛盾冲突本身,而是怎样面对和处理矛盾冲突。
第一,你要相信,孩子是非常非常依赖父母的,他非常愿意服从你、让你开心。我家小朋友三岁多的时候,我去幼儿园接他晚了,老师告诉我说,他问了老师好几遍:“妈妈是不是不要我了?”等我接到他的时候,他冷不丁说了一句:“妈妈,我会乖的。”要理解孩子的这点可怜巴巴的心理,失去你的爱,是他人生最可怕的事。这样想了,面对孩子“淘气”行为时,你的心是柔的、暖的。
第二,你要明白,孩子不“乖”的时候,实际上是在经历挫折。我家小朋友看电视前说好的只看一集,但一集看完后还要看一集。给他讲不可以,他哭。不理他,他又喊又跳又哭。他那会最大的欲求就是看电视,不能得到满足,他很挫折,很愤怒,就像我们出门的时候,发现路给人堵住了一样。你要能这样想,面对孩子“淘气”行为时,就会是理解的、体谅的。
第三,你要做到,在孩子不“乖”的时候,管控好自己的情绪。小孩子欲求受阻的时候,表达出来的是激烈的情绪。你无法让孩子不受挫折。你的能耐主要表现在怎么处理孩子受挫后的情绪。你不可以吼叫、吓唬,不可以训斥,不能把孩子的愤怒打压回去。一次次的打压,就可能给孩子埋下了心理问题的祸根。你得接纳他的情绪,疏导他的情绪。你可以轻柔地告诉他:宝贝,你要哭,就哭一会儿吧!等你哭好了,妈妈和你说;或者,你抱着他,抚摸着他,跟他说,电视看多了眼睛要坏的,妈妈爱你,妈妈要保护你的眼睛……。你不能让孩子把你的情绪带跑了,失去了控制。
第四,你要努力,让孩子的身体和头脑动起来,让孩子多表达,让孩子多做主,最起码让孩子觉得是他自己做主。有些孩子气质较弱,胆怯温顺,是天生的“乖孩子”。这样的孩子,要鼓励他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的难题自己想办法。你可以把家庭生活中的一些小难题交给孩子来想办法;可以多带孩子参加野外的挑战性活动;多带孩子参加交往性活动,特别是同伴间的交往活动;鼓励孩子把心里的想法说出来,把情绪释放、表达出来……
“乖孩子”是上天的恩赐,但“乖孩子”不是没感觉的孩子,而是容易压抑感觉、压抑挫败感的孩子。所以,要记着帮孩子舒缓、释放情绪。孩子“乖”,但这世界不“乖”,孩子未来的人生路不“乖”,所以,要引导孩子认识、面对真实的世界,从小给他准备应对这个世界的能力。
愿我们的“乖孩子”不要伤在童年!愿我们为人父母的不要无意中成为“祸害”父母!
原创文章,作者:晴天,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bnfrf.com/396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