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家庭,怎样才能培养出一个独立、爱学习的孩子呢?
每当孩子的成绩不太理想时,我想大多数家长很着急的同时也会采取一些外部的奖励。
“如果你考到90分,我就奖励你最喜欢的那个玩具。”
“如果你考到95分,我就给你50元零花钱。”
在外部的奖励下,孩子有可能短暂地提升了下成绩,渐渐地成绩都变得很难上去,外部的激励也对他们失去了吸引力。
那么家长怎么做,才能让孩子提高成绩呢?
英国心理专家特雷弗·西尔维斯特,在《给大人的成长书》中,指出外部奖励会让孩子失去内驱力,从而停滞不前。
只有孩子成为内控型的人,才会激发孩子学习的热情,甚至拥有更多的能力去应对人生的风风雨雨。
想象一下:如果你和朋友去爬安第斯山,在攀爬的途中,你摔坏了腿。
和在一条绳子上的朋友,在把你从山崖上放下来的过程中,必须先割断绳子让你掉下去,他才能救自己一命。
这时你跌入一条深不见底的谷中,你没有任何爬出去的机会。
此时,你会做什么呢?
我想大多数人会选择拼命地高声呼叫,直到发不出一点声音来。
而少数人会选择往下爬,不是因为往下爬有可能脱身,而是这是他唯一能够采取的机会。
英国的著名攀山专家乔·辛普森就曾遭遇过这样的情况。
而辛普森选择了向下爬,终于他在没有食物、有少量饮用水的情况下,从深不见底的裂谷中,艰难地往下爬行了几千米。
终于,在爬行了三天后获救了。
这就是内控型的人。
李小龙说:光知道还不够,还必须要去使用。光有意愿还不够,还必须去做。
但,其实很多人都是外控型的人。
每当夏天快要来临之际,总能在朋友圈里看到立减肥flag。
当你过几个月再去问她,减了几斤的时候,通常会得到两种结果,要么已经成功减肥几斤,要么因为种种原因没能实现目标。
这就是外控型和内控人的区别。
外控型的人永远在为自己找借口,找理由,而内控型的人则会找出各种方法解决问题。
同样的,外控型的孩子在面临成绩不如意时,会为自己找各种理由,考试太难,老师没讲过等等各种借口。
而内控型的孩子,则会想办法提高自己的成绩,比如收集错题本,勇敢向老师、同学求教。
孩子的类型不同,命运也就不同。
想要让自己的孩子成为内控型的孩子,家长需要勇气,更需要智慧。
在孩子成为内控型的人之前,作为家长的我们需要考虑两个问题。
我们给孩子的环境是在成长还是在做不必要的戒备。
因为这关系到,孩子会把自己的精力放在哪里的问题上。
如果孩子把精力放在不必要的戒备上,哪还有心思去学习?
如果孩子的精力是在学习上,正向反馈不就让孩子变得越来越好么?
但大多数的家庭给到孩子的成长环境,是戒备的。
戒备是人类的本能,也因为人类的戒备系统,让千年前的祖先免于危险之下。
所以,人的戒备是深入骨髓的。
但,很少人发现自己处于戒备的状态。
当我们的大脑察觉到我们自尊心受到威胁时,我们就自动进入了戒备模式。
人在进入戒备系统时,有三种体现方式:逃跑、战斗、呆立。
如果在生活中,孩子以戒备为主的方式生活,那么孩子则有可能成为三种类型人的其中一种。
可是,有时候父母并没有意识到是自己的行为让孩子进入到了戒备的模式,甚至有的父母会认为孩子是和她对着干,不和她交心,不肯说自己的想法。
这完全是误解了孩子的行为模式。
在书中,有个例子,每当妈妈生气时,凯文就感觉自己一动不动的,目光所及之处都是妈妈愤怒的脸,她好像闭上了双眼,内心在收紧,一直等妈妈走远。
这种状态就是戒备模式中的呆立的状态。
长大后的凯文,一旦和别人确认了恋爱关系后,她就会变成一个受气包,没有能力保持自己的立场,也不可能为了求得平静的生活做出任何努力。
想让孩子成为内控型的人,就要为孩子创造一个安全的环境。
而安全的环境,需要父母懂得察觉到自己的情绪,知道孩子的反应。
当你发现孩子和你发生冲突后,处于迎战、逃避或者呆立的状态,那么这就是我们调整孩子成长环境的好时候。
在书中,作者觉得可以通过以下的问题,让孩子反思并重新指导自己行文的问题,这些问题适用于10岁以上的孩子。
1、 当你有一段想要改变的经历,它感觉最像的情况是:
A. 迎战、也可能是愤怒或者是防卫的冲动?
B. 一种僵硬、口齿不清或者很难找到合适的词语的感觉?
C. 逃走或者以某种方式让自己远离正在发生的事情冲动?
2、 如果这种情况的发生源自某种你很害怕的时期,那有可能是什么事情?
3、 如果感觉到这种情况的是你的朋友,你会对他说什么?
4、 想象一位你很尊敬的人,如果他们看到你身处这种局面,他们要说什么才会对你有帮助?
5、 思考一下,如果你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做出反应,在这种情况下你会是什么样子。尤其要注意你的呼吸,你的身体姿态。
这些问题,能让孩子控制自己的情绪,不再成为情绪的奴隶。
这些问题,也会让孩子逐渐成为解决问题的人。
当孩子不再因为环境的问题而过于分心,自然而然就会把精力放在学习上。
在这本书中,提供很多可操作的方法,是值得一看的一本书。
原创文章,作者:晴天,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bnfrf.com/395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