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如何学习的?人是如何能走这么远的?
要想知道人是如何学习的,就要知道人是如何思考的!
哲学终极三问中有个问题叫“我是谁”,在思考的进程中又分化为:
1、“我是什么样的?”
2、“我是怎么生成的?”
分别塑造了东方文明和西方文明。
回答“我是什么样的?”发展先快后慢,这个答案:
1、 偏现象,易于模仿其中一点或者几点,难以全部模仿,知易行难。
2、 迁移性差,不易教与授,难迭代。
3、 难以预测未发现过的现象。
回答“我是怎么生成的?”发展先慢后快,需要演绎逻辑和大量的实验,这个答案:
1、 偏原理,容易全部模仿。
2、 迁移性好,易迭代。
3、 可以预测未发现过的现象。
正方:
书上说了三个学习的目标:
1. 学会批判性的思考和阅读。
2. 能够清晰的表达观点。
3. 培养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反方:
这是回答“我是什么样的?”
这些能力,是通过互动生成的,与书互动,与人互动,与问题互动,有来有往方是互动。
与书互动,单方面或成书呆子,或成顽石不可教。
与人互动,单方面或失去自我,或逆反,终至双方不可沟通,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与问题互动,单方面或被困难吓倒,或自己亦不能形成新的认知和新的能力,日趋自大终至突然毁灭。
正方:
从普通人到“大师”关键在于创造性的应用专业知识。
大师都有这些特征:
1.能发现普通人注意不到的信息特征和模式。
2.对知识学科的理解更有深度。
3.擅长利用原理解决具体问题。
4.能从自己的知识中轻松提取重要内容。
5.不一定会教别人。
6.应付新情景的方式灵活多样。
反方
这是回答“我是什么样的?”
大师向上追溯知识的原点和生成,向下拓宽情景的关系和变化,在此过程中,使自己的知识库日渐丰富和更具结构,终至一针见血,通过预测和检验,对情景举一返十。
如何让自己变成“大师”
正方
书上说:
要学会知识的迁移,做到以下几点:
1.对原来学科的掌握程度高。
2.理解和记忆能力强。
3.充分的学习时间。
4.强烈的内在学习动机。
5.在情境化只是和抽象能力之间达到平衡。
反方:
这是回答“我是什么样的?”
使其在过程中分泌多巴胺,使用SNAR分析法,设计和延长链条,形成正反馈循环,甚至对接上社会里的正反馈循环,使其始终激情和动力勃发,终至其能从自己的成果出发生出社会里的新正反馈循环,使自己的价值极大放大。
马斯克的妈妈Maye Musk的自传中提到:马斯克在12岁的时候对电脑感兴趣,于是他妈妈就给他买了一台电脑,在他写出一个游戏之后,他妈妈又鼓励他寄给一个杂志。Maye Musk养育的三个孩子,在12岁喜欢的事情,都成为未来自己的热情和事业。
把游戏寄给一个杂志,就是延展孩子的兴趣,延长链条(杂志),对接上社会里的正反馈循环(杂志),终至其能从自己的成果出发生出社会里的新正反馈循环(电动车/space x)等,使自己的价值极大放大,马斯克就是沿着正反馈路线,这么走到那么深远的!
如何教育学生?
正方:
书上说:
为学生打造四种优秀的学习环境:
1.学习者中心环境:
老师理解学生的现有知识水平,重视其表达并发现问题。
2.知识中心环境:
老师深度地教授知识,引导理解和迁移知识。
3.评价中心环境:
评价学习过程,以此来改进教学方法,测试学生的学习成果。
4.共同体中心环境:
积极参与校外活动,建立与校外世界的联系。
反方:
这是回答“我是什么样的?”
知识是世界和社会接口的集合,是要用来对接的。学习的目标是要与情景最终形成通路,否则就是死知识。
好的教育是复制生成,知识的生成和情景的演化。
好的教育是使人的学习自相似人的工作,这样才能街接社会。
1、 通过对情景标准化,形成方法,最终通向基础学科和公设,直至知识原点。(知识上的深远)
2、 基础学科和公设经过程序化和逻辑演绎,预测新的情景,从而建立新的应用和新的情景。(创新上的深远)
3、 而学习是复制自我生成的过程。
4、 工作也是复制自我生成的过程。
5、 通过正反馈循环在情景层,施加推动力。
6、 通过对接杠杆和标准,大幅放大单体价值。
7、 在放大的过程中,又形成新的放大杠杆和标准,终使人类社会越来越发达,越来越有力量。
下面看书中的教学例子
门罗中学一个优秀的女老师叫巴布·约翰逊,她在开学的第一周就问这些六年级的学生两个问题:你们对自己都有哪些问题弄不懂?对这个世界有哪些问题弄不懂?她让孩子们举手随便问。有的学生怯生生地说:“我可以提一个傻一点的问题吗?”老师说:“如果这些问题是你的问题,你确实想知道答案,那么它们既不是傻问题,也不会是小问题。只要你真的想知道,你就说出来好了。”
确定强情景 ,放大学生的价值!
学生们列出他们的问题之后,巴布·约翰逊把学生们按照相同的问题分成小组。
比如说这一组的同学都关注“为什么人会变老”这样的话题,那一组的同学都关注“为什么有的人有钱,有的人没钱”“为什么有人胖,有人瘦”这样的问题。你看,这都是学生们可能会问的问题。“把这些提不同问题的人分成不同的小组,接着要他们为这些问题寻求答案。
组团合作,扩充信息渠道,既增加情景被解决的概率,又使人认可人,使人传人!
在做了充分讨论之后,每个小组就有关自己和有关世界的问题,按轻重缓急进行排序,最重要的排在最前面,接着全班汇总,巴布·约翰逊根据各小组的排序达成统一,这些问题成为巴布班级课程的基础。”
根据情景价值,竞争公共资源配置,给学生形成竞争性动力和多认可评价环境。
“比如说有人问‘我会活到100岁吗’?这一问题激起了学生从遗传学、家庭、口述历史、精算科学、统计学、概率论、心脏病、癌症、高血压等角度进行广泛的调查研究。”既然你想知道你能不能活到100岁,那你去研究一下哪些因素决定了你能不能活到100岁。
学生们有机会从家庭成员、朋友、不同专业领域的专家、互联网、书籍、老师那里索取信息。
对情景进行拆解和抽象,连接应用学科和上溯基础学科,用学科知识进行计算和判断,使问题形成解决方案和判断。
她描述了作为“学习共同体”一员的学生该做什么。巴布·约翰逊说:“我们决定什么是最迫切的智力问题,设计调查研究这些问题的方法,这样我们就开始了学习的旅程。有时候我们未达到目标,有时我们达到了目标,但大多数时候我们超过了目标——我们学到的比我们最初期望的还多。”
调查研究结束时,巴布·约翰逊和学生们一起帮助学生弄清楚他们的调查研究和传统的学科知识领域之间的联系。他们发明出一张图表,在这张表上,他们记录下自己的经验:包括语言文字、数学、科学、社会研究、历史、音乐、艺术等方面。学生常常感到惊讶的是,他们竟然学了那么多,学得那么与众不同。一名学生说:“我仅仅感觉我们在玩耍,我没意识到我们同时是在学习!”
学习就这样复制生成了。
还有一位老师叫鲍伯·贝恩,他在中学里教九年级的历史。他的方法是什么呢?
“他要求学生设计一个年代表,把他们认为最重要的各个时期的手工艺品放置其中。接下来学生的任务是在纸上写下他们挑选这些物品的理由。以这种方法,学生们清楚地表达了他们的基本假设,即什么才称得上具有重要历史价值。
用逻辑程序化来推演历史影响,生成价值观和影响力观。
为了把学生们的反映集中起来,他把这些见解写在一张大展板上,然后挂在教室的墙上。鲍勃·贝恩把这个展板叫作‘决定历史重要与否的准则’,这块展板成为本年度课堂讨论中的标杆,经过不断的修改和提炼,学生渐渐地能更好地表达他们的观点。”
复制了标准的生成过程。
标准的制定,和标准的迭代
先进的标准就这样生成了!人就这样子成材了。
还有个案例来自海地。科学最核心的地方,是让大家建立科学的理念。要知道怎么判断一个东西是否科学,你得有对照组、实验组,知道怎么控制条件。他们学校里流行着一种传说,说三楼的水比一楼的水好喝。于是老师就说,咱们来做一个科学实验,来证明是不是三楼的水比一楼的水好喝。
怎么做呢?让学生们开始设计,设计怎么能够证明三楼的水比一楼的水好喝。通过盲测的方法,从三楼接了几杯水,不加标签,暗中知道;一楼接了几杯水,不加标签,暗中知道。那怎么控制这些参与实验的学生不作弊呢?怎么排除掉个人口味的影响,让每一个孩子只能投一票?这些方法这都是孩子们想出来的,用这样的方法来接近科学。
喝完以后一揭秘,傻眼了,因为投票说好喝的全是一楼的水。过去大家都认为,三楼的水比一楼的水好喝,但是经过了这样的实验以后发现,一楼的水得票更高。老师接着问,那么咱们来搞清楚,为什么投票是一楼的水好喝?
你看,他们的老师用这样的方法来带动学生们思考,后来带着学生又开始设计各种对照实验进行研究,测量温度、测量整个水管的流速,搞了半天,最后得出结论是什么呢?海地很热,水是从一楼打到三楼的,从一楼打到三楼的过程当中水升温了,所以一楼的水更冰凉,三楼的水更温热,冰凉的口感更好。
这也是复制生成的很好的案例,好的教学多是复制生成。
又如电影特效中的山脉怎么才能画的真实呢?就算是专业的画家画的也不一定符合自然,但如果把山脉看做一个简单的三角形,用分形理论去做程序,画出来的山脉就和真实的别无二致。
这也是复制生成的很好的案例。
东方如何超越西方
我们人类是四维时空的,当把“我”定义为一个四维的“我”,每时每刻的我的集合,才是一个完全的我,并基于此开发数学工具和发展科技,那么得到的回答是可以涵盖“我是怎么生成的?”这个答案的,在此基础之上的东方文明,一定能超越西方文明,引领世界的发展。
你站正方还是反方呢?
原创文章,作者:晴天,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bnfrf.com/394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