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寒假学习、家庭教育、学习方法
寒假到了,很多家长都会发现自家孩子总是磨磨蹭蹭、三心二意,专注力很差,容易被别的东西吸引,而忘记原本正在做的事情,让家长十分头疼。那么,为什么孩子静不下心来学习?
日常生活中,很多家长都会发现:有的孩子特别喜欢学习也很容易专注静下心来,比如画画写字做算术题,有的孩子要磨磨蹭蹭花四十分钟也许还满篇红叉,但是也有些孩子小朋友却事半功倍完成得又快又好,最关键的是这些小朋友都有一个共性:他们都有很高的自主学习性,愿意并且主动地学习。
红家长认为,磨刀不误砍柴功,做好准备再学习,效率会更高。孩子学习静不下心来的原因很大程度与家庭有关,没有一个好的学习计划和学习氛围,孩子怎么能专注于学习呢?没有人天生爱学习,这是常识。燃起孩子内心的那团火,才是教育的根本,才能让孩子像爱玩那样热爱学习。
感官体验与知识结合,引导孩子探索
心理学家潘菽认为:“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 好奇心才是激发孩子去探索世界的永恒的动力,世界对于孩子永远是新鲜的,未知的,充满可能性的。所以家长在育儿的过程中可以多用疑问句来引导孩子的好奇心。
比如在孩子吃饭被辣椒辣的大叫大哭的时候,家长可以转移他的注意力和对辣椒的恐惧,询问他:“宝贝,你知道世界上最辣的辣椒是什么吗?妈妈猜你肯定没有吃过!”孩子一定不知道,这个时候你就可以告诉他,是墨西哥的鬼椒,这样辣椒给他带来的剧烈的味觉上的刺激会让他深深地记住这个小知识,你还可以给他喝完牛奶之后告诉他,牛奶是可以解辣的。
把感官上的体验和知识结合起来,引导孩子去探索,是非常经典有效的教育模式,在《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之中,海伦凯勒的老师就是用这样的方式去教会海伦认识第一个单词”water“的。
积极自我评价的来源是父母的肯定
和上一个方式相对应的问题:孩子在自我探索的时候由于经验不足,会有很多的问号,所以这就是为什么《十万个为什么》更新了一版又一版,依旧在童书畅销榜上经久不衰的原因。比如孩子在问你:“妈妈,为什么我流血了很痛,但是很快就不流了呢?”
很多父母或者是老一辈都会选择“愚民政策”告诉小孩:因为你是仙女呀,或者是因为妈妈有魔法,给你施了魔法,所以你才不流血诸如此类的答案,但是小孩是对父母的每一句话都深信不疑的,所以不要害怕知识的深浅程度孩子能否理解能否接受,你可以告诉他,不流血是因为我们的身体里有一个很神奇的小帮手,叫血小板,它可以帮助我们愈合伤口。这样孩子就记住了这个名词。
但是家长要用通俗易懂,形象生动的语言去告诉他,让他知道知识并不枯燥,科学很有趣,而他每一次的疑问在你这里都能得到你耐心的解答,他也不会感到失望。
给予孩子足够的肯定
每个人的信心,都来自于自己的“过往”,如果孩子在这个领域一直受挫,比如做数学做一个错一个,画画一直是最差劲的那个,他又怎么可能对这件事一直有源源不断的热情? 最后的结果一定是他破罐子破摔,觉得自己什么都不行,也不想再去努力了,而最可怕的是父母往往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在孩子做的不好犯错的时候他们往往还会火上浇油地骂几句,就让孩子更加受挫了,才会有“不写作业母慈子孝,一写作业鸡飞狗跳”的现象。如果一到学习上平时温柔体贴的妈妈突然变得凶神恶煞,那孩子怎么可能会热爱学习呢?
所以在孩子做得不好的时候,家长千万不要雪上加霜地再去厉声批评,不要说伤害孩子积极性的话,而是应该用鼓励的方式肯定他们的努力,可以对粗心的地方进行适当的批评,但是千万要把握好度,犯一次错误就批评一次,千万不要连坐法似的把他以前的错误全都翻出来拖家带口似的再复述一遍,这样孩子才不会觉得同样的错误被“揪住不放”,厌烦逆反的心理也会随之降低。
当然,也不要在孩子已经进步了的情况下对他们说妈妈希望你下次能考100分,而是首先就要肯定他已经取得进步的这个努力的过程。
设置奖励机制
在帮助孩子养成好习惯的时候,家长不要在最初就给孩子设立一个难以完成的大目标,而是根据孩子的能力为他们设置“够得着”的目标,而当孩子完成目标之后可以给他适度的奖励,但最好不是物质上的奖励,因为这样会给孩子形成一种思维惯性:当我做的好的时候就一定会有奖励,当偶尔有一次你没有给他们甜头尝到,他们反而会责怪你,并且觉得没有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不想再努力了。
这种奖励可以是一次你带他出去玩的机会,可以是一起动手制作某样小玩意的过程,可以是今天会给他讲一则特别有意思的故事,还可以是你陪他一起看一部科教类的动画电影……诸如此类的奖励还可以更进一步地培养他在各个领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
磨刀不误砍柴功,做好准备再让孩子学习,效率会更高。多花时间陪伴孩子,多换视角站在孩子的立场替他考虑,多用孩子的思维看世界,很多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
原创文章,作者:晴天,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bnfrf.com/343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