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问你“读书到底有没有用?”
站在不同的视角,一定会脱口而出不同的答案。
因为,即使每个人都做着废材逆袭的美梦,现实却是,真正能读好书的永远只是一少部分人。
辍学,进厂,流水线,对于相当数量的九五后年轻人并不陌生。
在他们之中,有因为各种不可抗力失去了继续求学的机会,也有因为自身能力局限只能被动早早涌入打工大军。
如同机器般重复麻木的每一天,正是每个城市角落,工厂车间里,他们如今的真实现状。
而这部虽然拍摄手法略显粗糙,却十分尖锐揭露本质的纪录片《十八岁的流水线》,用采访的视角,为我们记录下了这群年轻人的压抑与无奈。
看完直呼,只有经历过的人才懂!
对未来的迷茫,在重复的日子里变得麻木
“大约四分之一的世界制造在中国,三分之一的中国制造在珠三角,每年,全球十分之一的工业产品从这里出发,来到你的淘宝,京东购物车,但,究竟是谁在生产这些产品?”
一个普通人压根不会去想的问题,却是他们每天都在经历的事情。
这里是东莞大岭山,一个以“90”后厂男厂女为主力军的打工基地。
95年出生的杨鹏,来自四川南充,刚入职的时候,因为什么都不懂,最后被分配到了一个人人都不愿意干的岗位:修理工。
对着镜头,他无奈直言“第一天工作完,吃饭的时候,连筷子都拿不稳,手一直在抖。”
地震让他被迫离开家乡,原本还在惠州继续读了三年书,最后因为父母的原因,初中毕业就只能早早出来打工。
他当然有过设想,若是那时候继续读书,现在走的路会不会不一样,或者你去问他们这群人的任何一个。
每个人一定都带着肯定的语气回答“后悔啊,读书好了现在可以轻松一大截”。
可事实真是如此吗?某乎上曾有一个高赞问答:为什么有人宁愿吃生活的苦,也不愿吃学习的苦?
有个人是这么说的:学习的苦要自己主动去吃,生活的苦,你只要躺着,它自己就找上门来了。
完美诠释了一群底层人的困境,因为选择本身对他们而言,只有不断向前看的权利,却没有向后回顾的机会。
即使重来无数次,也不一定就真的能让他们选择另一条路。
纪录片拍摄于2016年,那时的杨鹏还很年轻,但你在他身上看不出一点朝气蓬勃的活力,他对一切充满了悲观,却对改变本身早已麻木。
上一个女朋友,因为嫌弃他穷分手了,如今的女朋友,两个人在一起,其实也更像是寂寞中的搭伙罢了。
女友李梦诗出生于1997年,上学那会儿喜欢画画,以为可以在这条路上走的更远,最后因为数学太差只能上个中专。
她如今也并不满足于停留在原地,希望可以找到更好的工作,希望可以换个环境。
但当问到她“那你还男朋友杨鹏该怎么办时?”她明显迟疑了。
杨鹏同样如此,面对一样的问题,他的回答是“带回去见见父母,之后就不知道了”。
他们身上,一边渴望改变现状,一边困于连第一步都不知该往哪里迈的迷茫,最后的结果就是,只能在相对保险的重复中,站在原地日复一日消磨时光。
自给自足够了,未来走一天看一天,代表了属于大厂青年的第一个缩影,缺乏勇气,缺乏动力,所以在没有遇到更大变故之前,随遇而安就是他们做出的最好选择。
而旁人去鞭策,去指责,也早已无法唤醒一个装睡的人了。
躺平,享受,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这是第二类
纪录片里的三楼车间,一共有52个工人,其中32、3个都是90后的年轻人。
对于这群人,车间组长语气里并非全是赞许,事实上除了少部分人的踏实肯干,大部分人的心思并不单纯。
十几二十多岁的年纪,贪玩也是他们身上正常的属性。
98年出生的毕子依林,来自四川凉山,对他而言,能出来打工是一件天大的好事,因为周围根本没有年轻人愿意留下来。
早一批出来的那些人,穿着光鲜亮丽的衣服回乡,让还在读书的他们早已萌发了对外面世界更好的想象和向往。
“读不进去啊,读书太无聊了,哪有在外面耍来得开心?”
他们不愿意读书,主动选择成为了工厂的临时工,挣到钱了就出去耍,周而复始。
在他们身上,镜头并不压抑,反而捕捉到了不少欢声笑语,任何一点小事足以提起他们十足的兴趣,“躺平”也正是他们身上最强的属性。
14、5岁的时候,他就去ktv唱歌,和女孩子打扑克,他和同伴炫耀一般地将这一切讲出来,嘻哈背后,也丝毫没觉得这有什么不妥。
沉浸般的享受让以“读书有用论”先入为主的人们对他们嗤之以鼻,“看吧,这就是不好好读书的后果”。
可他们确实自行其乐,也丝毫没有因为外界的质疑而有任何懊恼。
在他们身上,你看到了什么?
有两种答案,对于很多小地方的孩子来说,通过读书改变命运是屈指可数的,而通过打工赚钱却是“体面的”。
是的,你并没有听错,眼界这个词是适用于见过世面的人而言的,对于这群及时行乐的孩子来说,如今的生活已经代表他们短暂人生中相对快乐的部分。
对比乡村种田的苦,工厂里的苦反而不算什么,所以“进厂打工”对他们而言,有钱赚,可以耍,已经令他们十分满足。
所以当我们去问他们“读书有用吗?”他们一定是摇头的。
但在这其中其实最残忍的地方就在于,曾经的杨鹏或许也同他们一样,充满朝气与活力,最终却在重复的麻木中才认清了现实的残酷。
而如今还沉浸在眼前的毕子依林,他最终也只是会变成下一个杨鹏罢了。
机械的生活足以磨灭大部分的乐趣,最后留下的,便只剩下厌恶了。
改变,突破,不一样的两面人生,这是第三类
纪录片里,有一个女孩子特别令人耳目一新,出生于1997年,来自广东湛江的杨玉金。
她的与众不同在于,她一直不愿意停留在原地,为此也做过不少努力。
表面看来,似乎是她的不着调让她无法稳定下来,但凡觉得这个地方没意思了就想去其他地方。
事实上,她主动做出的选择,其实已经比其中大多数人有勇气得多。
可惜,她却并不是那个足够有运气的人,或者用最尖锐的话来总结就是:她的能力远远配不上她的野心。
对着镜头,她说出自己的梦想其实很平凡,给老家建一所大房子,但当问到:你知道建一所房子要多少钱的时候,她却哭了。
立根于实处的梦想,更加无法面对现实的打击,就像她每次都说不想再在厂里当个打工妹了,最后也不过从一个工厂换到另一个工厂,她无法摆脱的这一切,就像她知道她根本无法轻易拿出建一所房子要花的钱一样,只能一边期望,一边失望。
这对一个正处于花季的女孩来说太残忍了,却还有无数女孩正经历着同她一样的困境。
事实上纪录片还有最真实的一面没有展现出来,那数以万计的打工妹背后,其实还诞生出了一条充满罪恶的因果循环。
年轻一代的他们,少于对于承担后果的思考,很多时候因为一时的冲动,却会酿成巨大的后果。
“意外怀孕”曾是无数打工妹身上无法忽视的标签,在同龄的孩子还在学校享受青春的快乐的时候,她们却已经被动踏上了另一条路。
遇到负责任的男人,还可以回家结婚,遇到不负责任的,一辈子真的都毁了。
如今我们去教育我们的下一代一定要好好学习,正是因为如此,太多悲剧的诞生不仅仅是因为女孩子没有珍惜自己的身体,更重要的是在一个大环境下,她们早已失去了分辨对错的眼睛。
就像李梦诗和杨鹏,他们是男女朋友的关系,但李梦诗去形容自己的男朋友时,更多的都是在强调当初他对自己的帮助。
这种“相依为命”的描述,更像是两个孤独个体为了抵御生活风险而做出的努力,他们相互取暖,相互安慰,才不至于在这枯萎的生活中扛不下去。
可是人一旦清醒过来,在这种环境下无辜降生的孩子却成了牺牲品,我想很多小地方身边都有这样的例子。
出去打工几年突然带回了大着肚子饿媳妇,两人看似恩爱的结婚,最后可能撑不过一年,要么媳妇跑了,要么分道扬镳。
在那些还没有形成足够价值观的年轻一代身上,他们缺少了太多承担后果的能力,也始终还没有担起撑起一个家的责任心。
当然,大部分随波逐流的人里面也难得会有一部分清醒的人。
对于已经形成的现状,比起自怨自艾,他们的对抗之路用在了提升自己身上。
比如纪录片里的老张,曾经他也只是一个普通工人,最后通过自己的努力不断学习,成为了厂里的技术骨干。
连老板见了他都要尊重,生怕他一个不开心就去了其他地方。
这其实也正是我们去论述“读书有用”的本质,因为对于普通人大多数来说,重要的不是学历,而是“学识”。
高考是一场人才筛选机制,它的目的就是将那一少部分人挑出来,而不断涌入基层的大多数,才是组建这个社会的根基。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不管哪一个领域,那些最终能发光发热的人,一定是在提升自己的路上不断前行的。
普通人的逆袭,脚踏实地的耕耘
励志的话谁都会讲,真正能做到的始终没几个。
小小年纪去打工,悲剧是大多数,能逆袭的永远屈指可数,所以我们依然需要一个最有说服力的理由去强调,打破思维惯式的重要性以及读书的重要性。
豆瓣有这样一个热评“我们本质上没有差别,差别在于我们对这个世界的想象。”
终身学习才能让我们看到不一样的世界,而读书能让我们在十字路口多一个选择。
那些孩子们在最好的年纪,原本充满了无数可能性,最后却在现实面前发现,除了进入流水线,除了进厂打工,他们什么都做不了。
原创文章,作者:晴天,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bnfrf.com/343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