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把孩子逼成了学习的“敌人”,父母的“仇人”?
很多家长父母,确实活得很苦“逼”。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确实有很多父母家长,一直活在逼自己、逼别人的世界里。
把自己逼成了无所不能,除了上班挣钱,还要管孩子吃饭穿衣、起床睡觉。
这还不够,还把自己逼成了学校的编外老师,不但要管孩子什么时候写作业、写多少作业,还要检查孩子作业、辅导孩子作业。
但你以为就这些了?远远不止。
孩子做完作业了,家长开始逼孩子做自己布置的作业,逼孩子读自己淘来的各种绘本,逼孩子做额外的习题,逼孩子练字,逼孩子上辅导班,逼孩子上兴趣班……
多少家庭母慈子孝、其乐融融的晚餐时光,就在餐后的逼与被逼中开始上演一幕幕的母子成仇,一个忍无可忍、歇斯底里、一顿暴揍,另一个眼泪汪汪、内心对作业的痛恨又增加了一万倍。
这大概是全世界父母们都正在经历的共同的苦难:每天晚上到睡觉前,总是会为了孩子的作业爆发“战斗”。
而在著名临床心理学家威廉和教育专家奈德的教育咨询工作中,每周最常见的一幕便是家长们口中的“家庭作业之战”。
结果呢?家长们把孩子逼成了学习的“敌人”,逼成了父母的“仇人”。
北京市一家机构抽样调查了3000多名中学生的心理状况,其中“对待父母的态度”一项中:56.28%,也就是超过半数的孩子都投给了最强烈的选项:极度反感或痛恨父母。只有4.75%的孩子表示喜欢自己的父母。
在另一份《家庭教育行业研究报告》中,数据显示目前国内家庭教育存在家长不尊重孩子的现象,20%以上的家庭有亲子沟通问题。
不得不说,我们的家长们,实在太苦逼了。
02
总要有人对孩子的事负责!但为什么不是他自己呢?
即使因为家庭作业让亲子关系如此糟糕,很多父母依然坚定地要监管孩子的家庭作业,甚至是一切。
为什么父母总是要逼着孩子做作业?父母们常常悲壮地回答:孩子还小,总要有人对孩子的事负责!
那么问题来了,这个为孩子负责的人,为什么不能是他自己呢?
威廉和奈德认为,“为作业而战”是没有意义的,父母在这件事上至少有三点问题:
1、你不认同,却要孩子去执行?
有些父母逼孩子学习的规则和态度,可能家长自己都不认同,但却要逼孩子去执行。
比如,我们的父母要求孩子每天严格按照计划好的时间表执行,阅读、学习、运动、绘画、书法,但是反省一下我们自己:
作为成人,我们自己能否做得到如此的自律?是不是定好的计划,也总是执行不了,是不是拿起书本没看几行字,却又忍不住拿起手机?
父母认为自己有责任监督孩子的学习,但却忽略了一个更重要的目标:培养一个有好奇心、能自主学习的人。
2、你比孩子努力,孩子就越不努力!
在解决孩子的问题时,你比孩子还积极努力,你的孩子就会越来越不努力。
这大概是国内大多数父母的通病。
面对学校布置的家庭作业,家长比孩子还着急、还积极、还认真。
做之前不断地催,做的过程中全程陪伴(其实是监督,孩子最反感这一套),做之后帮孩子检查;
遇到孩子不会做,家长更着急,自己还能弄懂的直接上阵当起老师讲解,自己不懂的帮着查资料找方法;
遇到孩子听不懂,家长只能一遍又一遍地讲,直到情绪崩溃……
著名临床心理专家威廉和启发型教育专家奈德在其专著中举了一个咨询案例:
为了一个讨厌做作业的15岁初中男孩,家长请了一个家教辅导家庭作业,一个治疗师做情绪和心理辅导,一个专门的学校辅导员来关注学校里的课堂表现,并且三位专家会和男孩父母定期沟通,探讨作业问题。
周围的一圈人为了他的作业团团转,但男孩自己呢?却跟没事人一样。
两位专家告我们:如果你的孩子在取得成功过程中所花费的努力中,95%是来自父母的付出,那他就剩下5%的努力空间了;当你感到焦虑又增加更多努力时,甚至进一步付出了98%的努力,把一切牢牢掌控在自己手中,那你的孩子就只能再次退后,只要付出2%的努力就可以了。
既然一切由你做主,那我就执行就好了,孩子乐得轻松。
3、逼他不想做的事,最终都会失败。
如果你总是逼孩子做他不想做的事,那么他就会花更多的精力去拒绝做这些事,而不是专注在事情本身。
当你逼着孩子做什么的时候,孩子虽然嘴上答应了,但其实他的内心是抗拒的,是极不情愿的,就会消极应对,比如拖拖拉拉、磨磨蹭蹭,想方设法制造不能继续的客观理由。
所谓强扭的瓜不甜,即使在孩子小时候没有反抗能力的时候,不得不就范,但等到孩子青春期以后甚至成人以后,他就会走向两个极端:
一种是反正都是你们说了算,我什么也不干,听你们安排就行,变成废人;
另一种就是,你们要我这样,我就这样,哪怕这样是错的,我也愿意过一辈子,哪怕我痛苦一辈子,但就为了证明你们错了!
事实证明,逼孩子,控制孩子的一切,不会让孩子走向成功,只会让孩子失去更多!
但家长们却不这么认为,“难道我们就应该看着他一天不如一天?”
03
你的事,你自己负责,你可以!
大多数身为家长的父母们,都有一个常见的错误观念,认为对孩子只有两种方式:要么专制,父母控制孩子的一切;要么宽容,父母尽可能满足孩子的愿望,只要他快乐就好。
但几乎所有儿童发展专家和有影响力的心理专家和教育专家都提出了第三种选择:权威型教养,对孩子有爱有尊重,对很多问题有协商,支持孩子通过自己的尝试解决问题。
而国内外数十年来的家庭教育实践证明,权威型教养是最有效的方法。
权威型教养,具体特点有:
1、你的事,你自己做主,但是不能越界。
提倡孩子的独立性和自我控制,不要求孩子一味地顺从,强调孩子的自我导向。
比如孩子的作业就是孩子自己的事,让他自己做主,做不完由他自己承担后果,过程中不要干预。
当然,让孩子自己做主,并不是让孩子无法无天、肆意妄为,权威性教养方式的父母还必须给孩子设限,一旦孩子有越过边界的危险,家长就需要及时提醒或建议。
比如,作业完成的时间点和影响孩子健康成长的睡眠时间,比如道德和法律上的行为规范等等。
2、如果有困难,我愿意提供帮助。
但很多家长在放手让孩子自己主导自己学习的时候,往往坚持了一周就不得不收回控制权。这是为什么呢?
其实,这就是父母在放手的过程中,缺少了对孩子的支持。
一般情况下,在父母放手的第一周内,孩子通常会把自己的学习和作业弄得一团糟,甚至学校里的各科老师纷纷练习家长,提醒孩子情况有异常了。
其实,这才是正常现象,所谓万事开头难,一个从来没有管理过自己的新手,怎么可能一下子就能完全掌控自己的一切呢?这时候,往往需要家长要有强大的内心,要有延迟满足的心态。
但更重要的,父母在放手的同时,是在孩子遇到问题的时候,和孩子站在一起帮助孩子一起面对问题,而不是说“给你机会了,你看你搞得一团糟”。
父母的这种支持,更多的应该是心理上、情绪上的。
比如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管不住自己的作息,受不了游戏或电子产品的诱惑,被老师批评之后的状态,考试或答题失败之后的挫败感,父母应该及时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疏导和解压,引导孩子积极地面对问题和解决问题。
其实,孩子们也需要练习,才能掌握怎么为自己做主。
只要父母愿意相信,你的孩子就可以做到。
——END——
原创文章,作者:晴天,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bnfrf.com/343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