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些年来,我曾经有过一个“良好”的愿望:我对每个人都好,也希望每个人都对我好。只望有誉,不能有毁。最近我恍然大悟,那是根本不可能的。
稍微留意一下周围人说话聊天时的习惯,不难发现,那些很喜欢用“我觉得”“我认为”一类字眼的人容易给别人一种傲慢的印象。反而,在跟人说话时,每个句子前面尽可能加上“你”字,会立刻抓住听众的心。所以父母和老师与孩子交流首先得走进孩子的心,这样一切才可能有萌芽的开始! 临床医学家发现,精神病院的病人说“我”的次数要比正常人多12倍。当病人的状况改善以后,他们说第一人称代词的次数也相应的减少。在心智健全的情况下,使用“我”的次数减少,你在人们的眼里就显得越理性。事实上,善于社交的人相互间谈话时使用“你”的时候总是比“我”多。
这个道理正像我经常对我的学生说:在做题的时候,你不要“我认为”“你觉得”,你要想的是:题目的条件“认为”,不要用我先入为主,给题目套上你的枷锁,从而让题目远离客观的事实,也就做出了你想要的判断,这是很多学生犯的错误,并且经常犯,甚至习以为常,困扰了很多学生。因此,我经常对学生说:你把题目看成一个人,你解决的问题,是他的,所以你要以他的角度去思考,才能切身的体会他的苦,这样才能解决问题。
因此,站在孩子的角度讲话聊天,在句子中加上“你”可以赢得很多积极的反应,比如可以使孩子产生自豪感,节省额外的思考。比如父母想和孩子一起打扫卫生,说:“马上要春节了,咱们家看起来不是很整洁,你感觉肯定不舒服!今天正好咱们没事,一起打扫一下吧?”这种情况下孩子往往很容易接受。
孩子与父母之间冲突的产生,都是由于父母过份强调自己的立场,把自己对事情上的认知,打着我为你好的人生哲学强加给孩子,很少站在孩子的角度认知维度来看问题,思考问题。事实上,孩子的做法与父母的做法不同,并不代表孩子就一定错的,父母就一定正确的。如果父母处在孩子的位置上,在同样的状况下,父母的做法可能与孩子并没有什么不同。假如能换一个角度,站在孩子的立场上去思考问题,会得出怎样的结果呢?最终的结果就是多了一些理解和宽容,改善和拉进了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 换位思考是与人相处的一个技巧,也就是将自己置身于对方的立场,去体验对方的内心感受,了解对方的确切需求,从而在彼此的心灵间架起一座畅通无阻的沟通桥梁。
这是改变孩子对事情的态度,或者说对父母紧迫的学习态度的开始,父母必须使这座桥梁充满温度,构建扎实的桥墩,因此,要想父母与孩子之间形成默契友好的持续的交流,必须得有思想潜移默化的灌注。
在工作中,需要让他人认同我们的观点或者同意某个方案,如果对方有不同的意见,我们需要通过一系列的方式说服他人,以改变他人的态度,从而与我们站在同一立场。
改变孩子对学习的态度,也一样,通常情况下,要改变他人的态度需要从认知,爱心,唤醒,角色,行为5个方面着手。
1,认知
家庭活动提供了思维交流的窗口,有认知的碰撞与升华的可能。心理学的理论告诉我们,一个人的态度是由这个人对该事物所持有的看法决定的。因此,人们的认知特点与态度之间有直接的联系。有时候,哪怕已经脱离了信念和真实的知识,我们也依然能够形成有关某些事情的态度。
也就是说,认知的维度不同,态度很难纠正,这是父母与孩子经常出现冲突的最本质的原因,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孩子思维方式的培养,提高孩子对客观事物的认知。你也经常发现,社会上有很大一部分人,岁数虽然已经不小了,但认知水平依然未成年。
2,爱心
但孩子毕竟是孩子,认知不能像气球一样吹一吹就大了。父母给予的奖励与惩罚对孩子态度的形成与发展有影响作用,所以,爱心可以来调节孩子的态度。
如果父母是一个赛车推销员,孩子决定买一辆车,但是不知道究竟是该买赛车还是家用车,在比较的时候,孩子认为赛车是更有趣,但赛车孩子觉得赛车修理时花钱比较多。 这个时候,父母告诉孩子赛车有更长的保修期,而且超过保修期去指定维修点也不会花太多钱。这个时候孩子一定会买赛车。
这个案例就是利用了给孩子一定好处的原理左右了孩子的决定。 爱心如果运用得当,就能促使孩子转变态度。
3,唤醒 心理学家经过一些实验证明,唤起人们积极的情绪,就会更容易转变其态度。比如,孩子每天早晨一想到上学就感觉沮丧,原因是学习很累,有很多问题……….但学习却不得不上。父母就会利用孩子的梦想,唤醒他退缩的想法;父母让孩子体会生活中的苦,去唤醒孩子积极上进的态度;用感受去唤醒而不是说教式浦口婆心。
4,角色
角色指的是那些处于特定位置的人被期望表现出的行为。当我们去扮演一个角色的时候,刚开始可能觉得很别扭,但很快我们就会适应。这就是态度的转变,自然而然地发生变化。通过角色树立改变态度是在无声无息中进行的,却具有强大的力量。父母可以让孩子角色互换,来引起孩子的思考。
5,行为
按照我们正常的理解,一切行动都是受态度指派的,事实上行为决定态度 态度和行为之间的关系也可以相反的方向起作用:不仅如我们知道的那样态度影响行为,行为也可能反作用于态度。当我们做事时,往往会夸大事情的重要性,特别是当我们为该事负责任时。就像我们对待孩子问题。
父母改变孩子对学习的态度,促进积极向上的人生,这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需要父母一生的浇灌与努力!
原创文章,作者:晴天,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bnfrf.com/342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