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学校教育孩子时总爱用"学海无涯苦作舟"的警句来警示孩子,学习就是个苦差使,如果你现在吃得了学习上的苦,那你以后的生活就少吃许多苦,直接把现在的刻苦学习与以后的幸福生活联系在一起。孩子们现在学习吃苦和以后的幸福生活有直接的联系吗?
诚然,孩子学识渊博将来走上社会会有更多的选择在等待他,孩子知识一贫如洗,走上社会,生活选择的机会会很少。可这孩子的知识是否渊博与他自己的求学欲望,兴趣爱好,心情愉悦紧密相关,与孩子在学习时吃不吃苦没有半毛钱关系。况且孩子在兴趣的驱使下,对探求知识是不会产生任何苦的感觉的,即使学习很苦,但孩子只要对所学知识有浓厚的兴趣,在孩子看来也是愉快的。
许多孩子在学校里学习了一段时间,他们或者对手机游戏产生兴趣,或者对各种运动产生兴趣,或者对音乐绘画产生兴趣,而唯独对学习知识没有任何兴趣,成了老师和家长眼中的不成器者,是学渣,这是我们中国人看孩子的眼光,这种看法对吗?
常言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岀状元。不管你从事什么职业,只要对之有兴趣,再加上自己的努力,就一定能在这一行上干好,干岀成绩,干出了成绩,也就是对社会做出了贡献,当然社会也会回聩你,让你幸福的。只要幸福,还讲它学习苦不苦有屁用。t
欧洲有一种著名的科学家,妻子也是某大学的教授,他们有一个可爱的女儿,女儿在学校里的学习成绩一般化。一天,这位科学家问他的宝贝女儿,今后想干什么?女儿脱口而出,想当一位牧羊人。这位科学家和妻子没有对女儿的理想做岀任何的评判,他们只是祝女儿幸福。
这个科学家的女儿如果是身在中国,父母都是专家教授,名家名人,而女儿却只想当一位牧羊人,大家一定会嘲讽这个女儿没岀息,这种嘲讽会改变女儿以后的兴趣和志向吗?显然不能。科学家的态度和做法十分令人感叹,他们没有对孩子的兴趣给以任何干涉,完全让女儿在她喜欢的领域内任意发展。顺其自然,孩子就是幸福的。
许多孩子如果在小学低年级中年级甚至高年级时问他的志向是什么,孩子大多都说不岀,是孩子没有远大志向,不可造就吗?不是,是孩子没有往这方面想。现在的孩子大多衣食无忧,没有对丰裕生活的向往和憧憬,只靠自己的感觉去生活去学习,这个时候,让他吃苦,他干吗?
说到这我想起了周恩来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故事。周恩来小时候跟随伯父到天津一所小学读书,在一次的修身课上,校长问孩子们为什么而读书?同学们有的说为了光耀门楣,有的说是为了当官发财,而周恩来却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句话震惊了校长。为什么周恩来小小年纪就有了如此宏大的志向呢?这与他的亲身经历和目睹现状关系很大。周恩来刚来天津伯父就指着租界地先诫他,这一片地方不要去,周恩来问为什么,伯父说中华不振呐,后来周恩来又看见外国人的车撞死了一个中国人扬长而去,而妻子却在一旁哭泣,心中便升起了为拯救中华而奋发读书的远大志向。
现在的孩子,吃穿不愁,从小就享受着父母无微不至的照顾,也没有什么不平的事去刺激他们,他们每天想的做的就是如何吃好玩好,这时候,你问他有什么志向,他们能回答上来吗?
就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家长和老师开始用古语教育孩子了,什么"头悬梁,锥刺骨",什么"囊萤夜读,程门立雪",什么"学海无涯苦作舟",说得孩子们听天书似的不知所以然,孩子们该玩玩该吃吃,不起半点儿作用。
怎样才能让这些生活在幸福窝里的孩子们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呢?我觉得教孩子吃苦学习没有用处,最要紧的是要激起孩子的学习兴趣,孩子们只要对学习产生了兴趣,那一切都有了,一切都水到渠成了。怎样提高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呢?讲故事,编故事,演故事,激起孩子创造的动力。无论是文科还是理科,知识都可以化作故事的形式岀现在孩子面前。
另外,观察孩子,发现孩子的兴趣所在也是教育的主要任务。孩子对某事有兴趣,我们就去发现它,没有兴趣就去培养他对
学科知识的兴趣。
原创文章,作者:晴天,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bnfrf.com/290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