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 13、4 岁的孩子能听进家长的话?
13、4岁的孩子正值青春期,家长跟孩子说学习上应该如何做会更好,希望她能改进以达到更好的效果。但孩子听不进去,怎么办呢?她嫌烦,就不能再强行说了。经常是我满怀希望想和她分享多年的经验,都没到交流的重点就已经谈不下去了。
你们有好的经验分享吗?
厌学和本博士:
不止你一个人头疼这个问题。
我们管心营是专门处理厌学症的心理咨询机构。
孩子厌学的表现,学习困难管心难。
学习困难只是表面上的困难,内在里的是家长和孩子管心交流上出现困难。
其实你的做法和态度已经很好了,很多父母看到孩子不听话,就简单归因于孩子青春期叛逆,这样的想法有一定道理,但是太过简单粗暴,忽略了父母本身的问题。
而像你这样能想到,是不是自己在教育青春期子女方面经验不够的问题,已经是非常好的家长了。
这个问题你还发现得很早,目前孩子可能只是思维上或者情绪上有厌学表现,并没有发展到行为程度。
青春期的孩子,确实离不开父母的帮助,但是也需要父母有边界感。
一旦父母没有边界感,帮助就变成越界干预,越界就变得讨厌的。
就好像陪小孩子搭积木,大人不能一上来就指挥孩子怎么玩,得先让孩子自己搭搭看。
我观察过一个家长带娃,他基本上把孩子一放,自己就到旁边去,大人该干嘛就干嘛,特别轻松。
孩子搭得好,家长就夸两句,拍个照,搭不好就当做没看见,只有孩子喊的时候才过来帮忙。
这一对亲子的关系总是特别好,孩子总是和家长有说不完的话。
有些家长就特别费劲,一会儿问孩子要不要喝水,冷了要脱衣服,热了要穿衣服。
最身心疲惫是那个想要“开发智力”的家长,一会教孩子怎么搭得更高,一会儿教孩子怎么色彩搭配均匀,结果孩子越来越烦,最后也没教好孩子,还闹得鸡飞狗跳。
借助我这个上帝视角,很容易就能发现问题所在。
玩积木首先是谁在搭?是谁的事情?
是孩子,而不是家长,所以应该是孩子主导,家长配合。
从这个原则来看,孩子爱怎么搭就怎么搭。
即使是家长处于好意插手,孩子也觉得烦躁。
原因就在于,这就是变成了家长在搭积木,孩子在配合。
插手之后,家长是爽了,可是孩子就不爽了。
小时候还好,家长压的住,长大了孩子不爽可不会乖乖配合。
但是有的时候父母插手是很重要的,甚至是可以得到孩子“感谢”。
关键在哪里呢?
你忽略了很重要的一步,首先要询问孩子是否需要你的帮助。
其次才和孩子讨论,她需要什么样的帮助?
学习是孩子的事情,并不是你的事情。
如果你省略了这一步,那就变成“是你想帮她”,而不是“她需要你帮”。
女儿是真的需要你的帮助,还是你需要去“拯救”女儿?
再具体一点,到底是你女儿想学,还是你想“教”?
你有可能是在和你女儿玩“我只是想帮你”的心理游戏。
面对你的“帮助”,你女儿的感受可能是,愤怒又委屈,同时一边拒绝一边还可能有点内疚,心想妈妈毕竟是为自己好。
而你有可能会觉得,“天啊,为什么女儿要拒绝的我帮助,明明我是对的”, 你内心有可能会很挫败。
还有的家长甚至会恼羞成怒,责怪孩子不懂事。
“我只是想帮你”这个游戏的基本模式,就是帮助别人,最后被拒绝,从拯救者转换为受害者。
在《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一书中,有这样一个案例:
以“我只是想帮你”游戏玩家最基本的目的或动机是拯救者动机:也就是,他想通过帮助别人,来获得认可和成就感。
一天下午,蛤蟆端着咖啡站在落地窗前,正享受着午后的阳光。电话铃响了起来,是河鼠打来的:“蛤蟆,你听说鼹鼠的事了吗?他的餐厅经营情况很不好,那个厨师小胖做的菜太难吃了,客户总是不满意,经常投诉。鼹鼠的餐厅都快干不下去了。这怎么能成?我要赶过去帮他,后边的情况我再及时跟你联系哈。”
蛤蟆还来不及说话,河鼠就急匆匆地挂了电话。蛤蟆想给鼹鼠打个电话了解一下具体情况,这时,秘书敲门走了进来,向他汇报明天会议的事儿,他只好暂时先将鼹鼠这件事放在了一边。
半个月过去了,蛤蟆也很想见见老朋友们,于是约上老獾、河鼠和鼹鼠在红狮老餐馆聚会。
河鼠和鼹鼠并没有一起过来,两人也没有挨在一起坐。蛤蟆看着两人,感觉很奇怪。
最后河鼠先开了口:“我听说鼹鼠的餐厅经营状况很不好,就急匆匆跑过去给他帮忙。我觉得他餐馆儿的菜不好吃,让他换一名厨师。可是鼹鼠说他暂时找不到别的厨师,现在的厨师小胖也正在努力的学习新的菜品,提高自己的厨艺;我看餐厅的这环境也不怎么样,建议他重新装修……”
鼹鼠也按捺不住,开口道:“你说的有道理,但我的餐厅刚开张,钱都花没了,还没有赚到钱,哪有这笔装修的钱呢?”
河鼠又接着说:“你的服务员也不行,对客人一点儿都不热情,你为什么不辞掉他们重新招一批人呢?”
鼹鼠反驳道:“是可以重新找人,但是招了人之后,又要进行培训。那餐馆儿不是要停业了吗……”
蛤蟆看着他们俩,你一言我一语,最终也没个结果。
最后,河鼠一脸委屈地说:“你们看看,他就是这样。我好心帮忙,他却都当成了驴肝肺。”
鼹鼠也很不服气:“你说的这些建议我都没法执行啊!”
蛤蟆不知道该说些什么,但他心里感觉到有些不对劲。这顿饭最后不欢而散。
河鼠就是在和鼹鼠玩“我只是想帮你”心理游戏。
他那么热心的想帮助别人,连没有向他求助的人他也帮。
河鼠这样做,真的是想帮助别人?还是想通过帮助别人,来获得认可和成就感呢?
是河鼠想付出,并不是鼹鼠在求助。
所以,关于这问题,家长要学会管心,你可以这样和孩子沟通:
“孩子,能占用你一点时间吗?妈妈可能之前啰嗦了一些,我想了一下,你已经这么大了,相信你能管理好自己的学业问题。但是如果你有一天需要帮助的话,随时可以和我说,有什么困扰我非常愿意和你一起想办法。当然,其他的问题也一样,谁的事情都会有烦恼,我会替你保密,就说这么多。”
说完,你扭头就走,她会感受到你对她情感上的支持。
原创文章,作者:晴天,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bnfrf.com/28990.html